掠过塞罕塔景区 9787206101854

掠过塞罕塔景区 97872061018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艳秋 著
图书标签:
  • 塞罕塔
  • 新疆
  • 旅游
  • 摄影
  • 风光
  • 自然
  • 人文
  • 游记
  • 散文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01854
商品编码:296579916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掠过塞罕塔景区 作者 马艳秋
定价 26.80元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6101854 出版日期 2014-04-01
字数 页码 15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部分,部分主要讲沈阳的古迹和老建筑的历史沧桑,以及今天的命运,以引起对古建筑的重视和爱护。第二部分主要讲三次大连之行,次和儿子一起,初次到大连的见闻与感受;第二次独自一人出行,因为一次网络的活动;第三次全家三口,自驾到大连、旅顺游玩。第三部分主要讲承德的景点和坝上草原的美景,其他城市是在归途中顺带游玩,集古建筑、城市风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于一体。第四部分主要讲克旗的美景,网络组织的线下活动中,与朋友相聚的其乐融融尽在其中。

   作者简介
马艳秋,汉族,1970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任沈阳市沈河区长青小学教师,现任五年级班主任,担任语文、数学课教学工作。热爱生活,爱好文学、旅游、摄影。生活中是一个热情、开朗大方、乐于助人、与人交好的人;工作中是一位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兢兢业业的好老师。每年都利用假期出游,并利用零星时间,浏览本市的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坚持写旅游,并参加各种验客大赛、摄影比赛等等,多次获奖。

   目录
探访人类祖先
盛京故宫
清昭陵(北陵公园)
清福陵
老沈阳遗迹:原东三省总督府旧址
在沈阳读书旧址
杨宇霆公馆
赵尔巽公馆万泉水塔
中山水源水塔
大帅府
帅府舞厅
赵四楼
满铁奉天公所旧址
长安寺
东三省官银号旧址
中心庙
王树翰官邸
沈阳营城子兴隆寺
气势宏法寺
孙烈臣公馆旧址
奉天省议会大楼旧址
原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
清代满族风情一条街
沈阳太清官
实胜寺
锡伯族家庙
游走旅顺大连
承德
坝上草原
醉美克什克腾

   编辑推荐

   文摘
《跟着本书游天下:掠过塞罕塔景区》:
  清福陵,是努尔哈赤长眠的地方。因为福陵在沈阳城的东郊,所以我们叫它东陵。我们家所在的区叫“东陵区”,就是因为有东陵在这里的原因。
  这里,我们曾经不只一次地来过。小时候,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随着学校组织的队伍来东陵公园。
  但对历史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只记得“一百单八磴”,感觉很高的样子,曾经有一次学校组织从山下跑到山上陵门口的比赛,印象比较深。后来,上班以后,带学生来过,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因为要照顾学生。学生也和我小时候一样,对这些历史的内容不太感兴趣,让他们比较觉得好奇的是清朝历代帝王的那些蜡像。不过,我对这些蜡像还是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还有点觉得恶心,这种感觉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关于这些印象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大概也有十年没来过东陵了。一直想再到东陵看看,不为访古,不为看那些展品,只为了来这里看看,只是看看。于是,在这个初冬,终于成行。
  在同程订了景点的门票,是提前几天订的。去之前,乐爸说:“看看你订票的短信,准备好。”这一说,我才想起来,原来我前天把所有的短信都给清除了。便打4007777777—321电话要求重新发送短信。
  同程的服务是没的说,马上发送短信。可是,我的手机不好使,没收到,眼看快到东陵了,我再次打电话要求发送短信,服务马上发送短信,并且再要了一个发,同时发送到另一部手机里面。这次不仅后说的手机收到短信了,我的手机也收到了,一下子收到五六条,连头一次发过来的也收到了。
  到了景点,看票价是30元,还有一种是通票40元,能够看展出的。我们只是想看看建筑,所以就把短信拿去验证,短信只能买30的门票,给我们25元一张,两张50元,用半张发票皮纸给我们写的,连张票也没舍得给我们。
  去大门那里先照一张到此一游照,然后再进大门。
  沿着长长的青砖路一路走上去,边走边欣赏着初冬陵园里的美景,青松依然挺拔苍翠,点缀着已然落了叶子,却结着长着一颗颗小小红玛瑙一样果实的树,特别漂亮。路两旁树木高大,期间有石像生,路边还有介绍景点的一块块牌子。
  走过这里,来到一百单八磴,乐爸先上,开始数,我在他后面,从平路的台阶开始数,结果,我数的是一百零八,他数的就少了一级。
  我们走进方城正门,正门内是神道,直通隆恩殿。先上了城墙,在城墙上走到后面的陵墓,大大的土堆,那里便是一代帝王长眠之处。想想人活一世,无论多么风光,多英明神武,到头来也逃不过一捧黄土的命运,有什么名利不能够看淡呢?陵墓是在一个大半圆的围城之中,我们一圈走过,再回到前面的城墙上,边走边欣赏几座建筑上的花纹与房顶四角的神兽。细细看来,才知道,不同地方的大殿和城四角的城楼上的神兽数量和样式都是完全不同的。可能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吧。
  下了城,我们去隆恩殿,殿内供奉着香火,门上挡着珠帘,我们没有进去。围着走一遭,下去,看隆恩殿的座基和栏杆都是汉白玉雕花,不是很精致,但却是很漂亮。隆恩殿后面是双柱门和月牙城。
  从陵园出来,已是正午时分,天也渐渐暖和起来,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红墙黄瓦之上,特别的艳丽。
  服务:景点服务设施完备,售票点正规,而且还提供导游服务,不过是有偿的啊。
  交通:这里地处沈阳的东部,交通很便利,有不少车次都经过这里,而且还有148路从沈阳北站通东陵。
  住宿:因为离沈阳市区很近,公交直达,所以,到市内住宿很方便。
  餐饮:周围的饭店很多,有不少是东北特色菜馆,所以不用愁找不到吃的。
  购物:购物嘛,这里有很多展销品,可以当作纪念品。
  ……

   序言




《塞罕坝的馈赠:一片森林的生命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游记,也非聚焦于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某一特定景点如“掠过塞罕塔景区”的浅尝辄止。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顽强意志的宏大叙事,是塞罕坝这片曾经荒漠化的土地,在历经七十载艰辛奋斗后,重塑生机、凤凰涅槃的壮丽史诗。它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塞罕坝从“黄沙漫天、飞鸟难渡”的绝境,到如今“百里林海、生机勃勃”的绿色奇迹的演变过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寻这片森林的生命密码。它深入追溯了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历史脉络,并非机械地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通过拟人化的视角,赋予这片土地以情感与灵魂。从第一代造林人的汗水与执着,到如今科技助力下的智慧林业,每一个脚印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梦想。书中,我们将跟随造林者们的脚步,体验他们如何用一铲一铲的泥土,与贫瘠的土地搏斗,如何用一年一年的坚守,点燃生命的希望。那每一棵挺拔的白杨,每一片茂密的松林,都曾是他们用双手播撒下的种子,用信念浇灌的幼苗。 本书着重于塞罕坝生态系统重塑的复杂而迷人的过程。它不仅仅关注植物的生长,更深入探讨了森林如何重新孕育生命,如何吸引、栖息并繁衍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我们将看到,随着植被的恢复,曾经消失的鸟类重新翱翔于蓝天,狡兔在草丛中穿梭,甚至马鹿、狍子等大型哺乳动物也重返家园。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生态链条的重建。本书将细致描绘不同季节里,这片森林展现出的不同生命姿态:春日里嫩芽初绽,勃勃生机;夏日里绿意盎然,万物竞秀;秋日里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日里银装素裹,静谧肃穆。这些画面并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对生命顽强韧性的礼赞。 《塞罕坝的馈赠》还将深入剖析塞罕坝生态治理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人与自然的失衡,而塞罕坝的故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证明了只要怀有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人类是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书中,我们将探讨造林者们如何从大自然那里汲取智慧,如何理解风沙的规律,如何选择最适合这片土地的树种,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优化造林技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更进一步,本书也将触及塞罕坝生态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生态的绿色,更是经济的绿色,是民生的改善。随着森林的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气候条件得到改善,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塞罕坝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本书将描绘这些变化如何切实地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让他们从过去的贫困与艰辛中解脱出来,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那一代又一代造林人身上所展现出的“献身、创业、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书中,我们将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平凡英雄。他们的故事,是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最好诠释。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的崇高品质。 《塞罕坝的馈赠》并非局限于塞罕坝的地理范围,它的意义具有更普遍的价值。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环境挑战时,所能迸发出的巨大潜力和创造力。它是一堂生动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尊重自然,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它是一首无声的赞歌,献给所有为地球绿色事业付出努力的人们。 本书的结构安排,将力求做到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腻。我们会从塞罕坝的地理概况、历史背景入手,然后深入到生态演变的每一个阶段,细致描绘植物、动物、土壤、水源等各个要素的变化。同时,穿插大量的真实人物故事和采访,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更具感染力。语言风格上,将力求做到朴实而又不失文学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生命的活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会成为塞罕坝生命史诗的参与者。你会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到那份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伟大力量。它将带你走进一个被绿色重新点燃的世界,让你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迪与力量。 本书的章节设置,可能会围绕着时间线索和主题线索展开。例如,第一章“黄沙遗迹”:描绘塞罕坝曾经的荒凉景象,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第二章“愚公移山”:讲述第一代造林者的艰辛历程。第三章“绿色蔓延”:展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第四章“生命回响”:聚焦野生动物的回归与生态系统的重塑。第五章“智慧之林”:探讨塞罕坝的科学造林与生态管理创新。第六章“希望之光”:讲述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展望。最后,可能还会有一些附录,补充相关的生态数据、历史照片等,以增加本书的学术性和参考价值。 总之,《塞罕坝的馈赠:一片森林的生命史诗》将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它以塞罕坝为载体,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壮举,是一曲献给生命、献给绿色、献给坚持的时代赞歌。它将让读者深刻理解,当人类怀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付出不懈的努力时,生命的力量将会是多么的强大,创造的奇迹又将是多么的令人震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上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的,多用比喻和象征,很少有那种直白的、大喊大叫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那些真正需要情感释放的段落,产生了惊人的穿透力。我读到其中一段描写主角在某个特定场景下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时,鼻子没来由地一酸,那种强烈的共情几乎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书中对自然景象的描摹也极为出色,那些文字仿佛拥有色彩和气味,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特定地域特有的风物与气候。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感官上的深度漫游。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也颇具匠心。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在书中是流动的,过去与现在常常在同一个页面上交错重叠,使得整个故事的厚度和维度大大增加。起初这有点考验读者的专注力,我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下前面的情节,以确保自己没有错过任何关键的细节。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叙事模式,便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宿命感下的挣扎。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发生了什么’的故事,而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这种对因果律的探究,让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开篇就抛出所有线索,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织工,慢慢地、耐心地将经纬线交织起来。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这种缓慢的铺陈,觉得情节推进得有些迟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体会到作者的用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对话、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摹,其实都在为后续的冲突和转折埋下伏笔。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到令人心颤的心理描写,简直像是在我的脑海里放映一部高清的内心纪录片。它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情感波动和潜意识的暗流涌动,整体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时间去回味的醇厚感。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充满重量感和余韵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娱乐快餐,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心力去“拆解”和“重建”的作品。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没有那种情节已落定的轻松感,反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书中的一些哲学思考点,比如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或者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渺小与抗争,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会在我进行日常思考时冒出来。我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表面故事,渴望在文字中寻找更深层次意义的读者。

评分

那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和远处的模糊光影,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瞥见它的,那种不经意的邂逅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书本的装帧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里面蕴含着厚重的故事。我当时还没来得及看内容简介,就被那种神秘的气质勾住了。我一直对那种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元素的叙事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在过去的痕迹中能找到理解当下的钥匙。这本书似乎就是这种感觉的完美体现,文字的排版也很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让人有一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