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9787502160838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97875021608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光祥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油气地质
  • 构造地质
  • 盆地分析
  • 东部造山带
  • 中国地质
  • 沉积学
  • 勘探开发
  • 地球科学
  • 资源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60838
商品编码:296579817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刘光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2160838

字数:363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并列叠加的理论出发,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时-空结构,搞清不同世代盆地原型及其更迭关系和石油地质特征。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造山带东段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二是中央造山带南缘盆地演化序列及中-古生界海相层系成烃成藏条件;三是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北侧盆地构造演化和成烃成藏条件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的生产科研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资源赋存规律研究 引言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作为中国东部陆地构造演化的核心区域,其两侧发育了众多具有重要油气资源潜力的构造单元。对这些盆地与油气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规律,对于指导区域油气勘探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的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盆地内的油气成藏要素,分析油气资源分布规律,从而为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第一章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地质构造背景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地理范围、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在地质构造演化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将阐述其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构造阶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关键构造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的盆地格局。 1.1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地理范围与大地构造位置 详细介绍中央造山带横跨的省份、主要山脉、以及其相对于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如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太平洋板块等)的位置关系。 1.2 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 前寒武纪基底: 简述中央造山带基底的形成背景,探讨其古老地块的特征及其对后续构造演化的影响。 古生代构造事件: 分析古生代时期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运动,以及其对中央造山带早期骨架的形成作用。 中生代构造转型: 重点阐述燕山运动对中央造山带的改造,包括陆内造山、岩浆活动、盆地形成与破坏等,分析其作为板块内部构造应力集中区的特征。 新生代构造活动: 探讨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持续影响,包括区域伸展、断陷、火山活动等,分析其对现今地貌和构造格局的塑造。 1.3 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的形成机制 基于上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中央造山带作为构造分界线,如何控制了两侧盆地的形成类型和演化过程。例如,其北部可能发育受挤压或拉张控制的盆地,南部则可能受到不同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的地质特征 本章将对中央造山带两侧发育的典型盆地进行分类和详细描述,重点关注其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充填序列以及岩石学特征,为后续的油气资源评价奠定基础。 2.1 盆地分类与空间展布 根据构造部位、形成机制和演化阶段,将中央造山带两侧的盆地进行系统分类。例如,可划分为陆内裂谷盆地、陆缘盆地、挤压前陆盆地等。并详细描述各类盆地的空间分布范围,以及它们与中央造山带的相互关系。 2.2 构造样式与演化 断裂系统: 详细分析各类型盆地内部发育的主要断裂系统,包括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及其对盆地沉降、构造样式的影响。 构造单元: 划分盆地内部的构造单元,如隆升区、拗拉槽、斜坡、山字形构造等,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构造演化史: 结合地层格架和构造样式,重建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序列,识别关键的构造改造期。 2.3 地层充填与沉积体系 地层展布: 描述各盆地发育的主要地层单元,从基底到盖层的地层序列,以及各层位的厚度变化和区域展布。 沉积相: 分析各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如陆相、海陆交互相、浅海相等,并对其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海、开阔海湾等)进行详细描述。 沉积充填: 探讨盆地充填的物源、搬运方式、沉积速率以及与构造沉降的相互关系,分析重要的储集体类型(如砂岩、碳酸盐岩等)的形成条件。 2.4 岩石学特征与物性 储层岩石类型: 重点介绍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岩石类型,如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碳酸盐岩(裂缝性碳酸盐岩、孔隙性碳酸盐岩)等,分析其岩石学组分、结构、胶结类型等。 物性特征: 评估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分析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改造等)。 第三章 油气生成与富集条件分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主要控源因素,并分析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的差异性。 3.1 烃源岩评价 烃源岩类型与分布: 识别盆地内发育的主要烃源岩类型,如陆相富有机质泥岩、页岩,或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泥灰岩等。分析其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范围。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 评价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类型(Type I, II, III)等关键参数。 成熟度评价: 分析烃源岩的生油成熟度,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o)、热演化史等,确定生油窗、排油窗的范围。 3.2 圈闭发育与类型 圈闭类型: 详细分类和描述盆地内发育的各类油气圈闭,包括构造圈闭(断鼻、背斜、地层尖灭)、地层圈闭(不整合、尖灭、岩性相变)、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 圈闭形成期: 分析圈闭的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聚集时间的匹配关系,判断圈闭的有效性。 圈闭规模与分布: 评估圈闭的规模潜力,以及其在盆地内的平面和垂向展布规律。 3.3 输导体系与运移通道 输导体系: 识别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包括断裂、裂缝、渗透性好的岩层、不整合面等。 运移方式: 分析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运移方式,如侧向运移、垂向运移、裂缝运移等。 运移时间: 探讨油气运移的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的关系,以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3.4 盖层条件与保存 盖层类型与分布: 识别具有良好区域性或局部性封堵能力的盖层,如厚层泥岩、页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分析盖层的厚度、连续性和封堵性。 盖层稳定性: 评估盖层的稳定性,分析其是否遭受后期构造破坏或溶蚀,导致油气散失。 保存条件: 综合分析烃源岩、圈闭、输导体系和盖层等要素,评价盆地油气保存的整体条件。 第四章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方向 本章将基于前述的油气生成、富集和保存条件分析,对中央造山带两侧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勘探方向。 4.1 主要盆地油气资源现状与潜力分析 陆相裂谷盆地: 结合典型的陆相裂谷盆地(如松辽盆地、江汉盆地等)的实际勘探成果,分析其油气成藏的特点,如主要油气藏类型、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等,并对其剩余油气潜力进行评估。 陆缘盆地: 分析沿中央造山带边缘发育的陆缘盆地的油气资源情况,重点关注其可能存在的海陆交互相或浅海相油气藏。 其他类型盆地: 对可能存在的其他类型盆地(如内陆山间盆地、受后期构造改造的盆地等)的油气潜力进行初步探讨。 4.2 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模式 油气分布规律: 总结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油气主要集中在特定构造样式、特定地层单元或特定烃源岩分布区。 成藏要素组合: 分析不同盆地内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组合,提出适用于不同盆地的勘探模式。例如,陆相裂谷盆地可能以断鼻、地层尖灭等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为主,需要关注排替性盖层。 4.3 勘探方向与建议 重点勘探领域: 基于盆地评价结果,明确指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层位。 勘探技术挑战: 分析在实际勘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如深层探测、复杂构造识别、非常规油气评价等。 研究建议: 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如精细构造解析、沉积微相模拟、成藏动力学模拟、非常规油气潜力评价等。 结论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作为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其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巨大。本书通过系统梳理中央造山带的地质构造背景,详细阐述了两侧盆地的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控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勘探方向。相信本书的研究成果将对中国东部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价值,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所有引用和参考的文献,此处省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让我对中国广袤的东部地区地质构造以及其中蕴藏的能源潜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书中会从宏观的构造演化入手,讲述中央造山带是如何形成并影响了它两侧盆地的地质背景。这种区域性的地质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区域的动力学过程。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盆地演化和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探讨。例如,不同类型的盆地(如陆相断陷盆地、拗拉盆地等)在形成过程中,其沉积环境、岩石组合以及后期构造改造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地质图件、剖面图和地球物理解释成果,来形象地展示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它们与油气藏之间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揭开了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的神秘面纱。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先关注的是作者们如何构建本书的整体框架,以及他们是如何从宏观的地质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盆地研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央造山带本身对两侧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影响,例如,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如何为盆地提供物源?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又如何影响盆地的沉降和裂陷?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影像和实测数据来支撑这些论断? 在我看来,书中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论述是至关重要的。仅仅了解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创造出适合油气生成的烃源岩、促进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圈闭,以及保存油气不散失的盖层。我希望书中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盆地,比如坳拉盆地、拗拉盆地、断陷盆地等,分别讨论其独特的成藏模式和有利的勘探方向。同时,书中对油气资源量预测和评价的方法,以及不同勘探阶段的认识演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期待。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演化历程,并深刻剖析其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权威著作。我想象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中央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比如它是在什么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它的构造样式是怎样的?它又如何对两侧的盆地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提供物源、控制沉降中心、影响构造变形等。 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两侧盆地的具体地质特征。是哪些盆地?它们的构造格局是怎样的?沉积序列又是如何?特别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盆地中是否存在优质的烃源岩?它们的成熟度如何?同时,书中对于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比如各种类型的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等),以及有利的盖层条件,会有哪些详细的论述?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图件、数据和实例,来系统地展示和解释这些复杂的油气成藏地质要素。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我一直对地质构造和能源开发这两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恰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想象一下,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央造山带如同脊梁般矗立,而它两侧的盆地,是否就像是孕育生命和财富的摇篮?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这些盆地的形成机制,它们的地质演化过程,以及最重要的,它们是如何成为中国东部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具有潜力的盆地,比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甚至是南方的一些小型陆相盆地,它们各自的地质特点、沉积环境和构造样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油气的富集和分布。 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前沿的勘探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石油天然气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找到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巨大挑战。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或者在油藏描述和评价方面的新思路?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勘探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阐释理论的实际应用,比如某个盆地中某个油气田的发现过程,其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不仅能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实际的勘探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给我一种非常具体而又宏大的感觉。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详尽地描绘了中国东部这样一个关键地理区域的地质图景,特别是中央造山带这一重要的地质单元,它对于两侧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怎样的控制作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形成年代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地质活动?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述两侧盆地的地质特点。不同的盆地,无论是在构造背景、沉降历史、沉积充填类型,还是在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和后期构造演化等方面,都应该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这些区域性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如何在这些盆地中得以实现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盆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的地质剖析,揭示特定油气藏的成因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