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 雲計算的演進 1
1.1 雲計算的由來 1
1.1.1 思想演化 2
1.1.2 技術支撐 3
1.2 雲計算的概念與特徵 4
1.2.1 雲計算的基本概念 5
1.2.2 雲計算的基本特徵 8
1.3 雲計算的發展現狀 10
1.4 雲計算的商業模式 12
1.4.1 雲計算是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 12
1.4.2 雲計算的優勢和帶來的變革 13
1.4.3 雲計算技術的優點 16
1.4.4 雲計算的三大商業模式 17
1.5 豐富多彩的雲應用 19
1.5.1 雲辦公 19
1.5.2 雲存儲 20
1.5.3 雲教育 23
1.5.4 雲醫療 24
1.5.5 雲政務 25
思考與練xi 26
*二章 雲服務 27
2.1 雲服務概述 27
2.1.1 雲服務的概念 27
2.1.2 雲服務的特徵 28
2.1.3 雲服務的設計原則 28
2.1.4 雲服務的優缺點 29
2.2 雲服務體係簡介 30
2.2.1 雲架構層次 30
2.2.2 雲服務體係 31
2.2.3 雲服務的組成 32
2.3 雲服務類型及應用 32
2.3.1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32
2.3.2 平颱即服務(PaaS) 36
2.3.3 軟件即服務(SaaS) 38
2.4 雲部署模型 42
思考與練xi 43
第三章 雲計算中的數據處理技術 44
3.1 大數據概述 44
3.1.1 大數據的引入 44
3.1.2 大數據的概念 45
3.1.3 大數據技術 45
3.2 雲存儲 46
3.2.1 雲存儲的概念 47
3.2.2 雲存儲的結構模型 48
3.2.3 雲存儲關鍵技術 49
3.2.4 分布式數據存儲的概念 51
3.2.5 Google File System(GFS) 53
3.2.6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HDFS) 56
3.3 並行編程模式 59
3.3.1 並行編程模式的重要性 59
3.3.2 MapReduce並行編程模型簡介 59
3.3.3 MapReduce邏輯數據流 60
3.3.4 MapReduce實現機製 61
3.4 分布式鎖服務Chubby 63
3.4.1 Paxos算* 63
3.4.2 Chubby係統設計 64
3.4.3 通信協議 66
3.5 數據管理技術 67
3.5.1 Bigtable數據管理技術 67
3.5.2 HBase數據管理技術 72
思考與練xi 73
第四章 虛擬化 74
4.1 虛擬化概述 74
4.1.1 虛擬化的概念 74
4.1.2 虛擬化的發展曆程 75
4.1.3 虛擬化的分類 76
4.2 虛擬化技術 77
4.2.1 完全虛擬化技術 78
4.2.2 半虛擬化技術 78
4.2.3 CPU虛擬化技術 79
4.2.4 內存虛擬化技術 79
4.2.5 I/O虛擬化技術 80
4.3 常見的虛擬化産品 80
4.3.1 Hyper-V虛擬化 80
4.3.2 Xex虛擬化 88
4.3.3 VMware虛擬化 97
4.3.4 VirtualBox虛擬化 100
4.3.5 KVM虛擬化 104
思考與練xi 106
第五章 雲計算管理平颱相關技術 107
5.1 雲管理平颱概述 107
5.1.1 雲平颱的概念 107
5.1.2 雲平颱的作用 108
5.1.3 雲管理平颱的特點 111
5.2 雲平颱管理技術 113
5.2.1 Libvirt組件 113
5.2.2 QEMU及其功能 113
5.3 常見的雲管理平颱 114
5.3.1 VMWare平颱 114
5.3.2 Opexstack平颱 124
5.3.3 MiracleCloud平颱 125
思考與練xi 129
第六章 雲計算典型應用案例 130
6.1 IaaS模式的實現——Amazox雲計算
解決方案 130
6.1.1 Amazox雲計算概述 130
6.1.2 基礎存儲架構Dyxamo 130
6.1.3 彈性計算雲EC2 132
6.1.4 簡單存儲服務S3
(Simple Store Service) 133
6.1.5 簡單隊列服務SQS 133
6.1.6 簡單數據庫服務Simple DB 136
6.2 PaaS模式的實現——Google雲計算
?解決方案 138
6.2.1 Google雲計算概述 138
6.2.2 GFS文件係統 139
6.2.3 分布式數據處理MapReduce 140
6.2.4 分布式結構化數據錶Bigtable 141
6.2.5 分布式數據存儲Megastore 145
6.2.6 分布式監控係統架構Dapper 147
6.3 SaaS模式的實現案例——奇觀科技
?虛擬化雲桌麵解決方案 148
6.3.1 奇觀科技雲桌麵概述 148
6.3.2 MiracleCloud雲平颱 148
6.3.3 雲平颱管理係統 149
6.3.4 奇觀科技雲桌麵架構 150
6.3.5 奇觀科技雲桌麵解決方案的優勢 152
思考與練xi 153
第七章 雲安全 155
7.1 雲計算安全概述 155
7.1.1 雲安全的概念 155
7.1.2 雲安全常見問題 156
7.1.3 雲安全麵臨的挑戰 158
7.1.4 雲安全性的優勢 160
7.2 雲安全架構 160
7.2.1 雲客戶端 161
7.2.2 雲端 161
7.2.3 第三方機構 162
7.3 雲安全的防護策略和方* 163
7.3.1 雲計算核心架構的安全防護 163
7.3.2 雲計算網絡與係統的安全防護 168
7.3.3 雲計算數據信息的安全防護 170
7.3.4 雲計算的身份管理與安全審計 171
7.3.5 雲計算應用的安全策略部署 173
思考與練xi 174
第八章 雲計算的未來與麵臨的問題 175
8.1 雲計算對技術的影響 175
8.2 雲計算對産業的影響 176
8.3 雲計算的未來應用 176
8.3.1 醫療雲 176
8.3.2 社保雲 177
8.3.3 電子政務雲 178
8.4 雲計算麵臨的問題 179
8.4.1 改進IT基礎設施 179
8.4.2 保護用戶隱私 180
8.4.3 製定行業標準 180
8.4.4 增強數據存儲訪問的安全性 180
8.4.5 完善相關*律*規 180
思考與練xi 181
參考文獻 182
這本《雲計算機導論》算是我最近一段時間裏,在數字技術這個浩瀚海洋中撈到的一塊還算紮實的浮木。當初買這本書,其實也是抱著一種“碰碰運氣”的心態,畢竟“雲”這個概念實在是太泛泛瞭,市麵上關於它的書也如雨後春筍般冒齣來,良莠不齊。拿到手翻瞭幾頁,纔發現它並沒有像一些同類書籍那樣,上來就堆砌一堆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選擇瞭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我尤其喜歡它在開篇部分,並沒有直接 dive into 技術細節,而是花瞭不少篇幅去梳理雲計算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虛擬化技術萌芽,到分布式計算的崛起,再到互聯網巨頭們如何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雲平颱,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這個初學者對“雲”的由來和演變有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它不像有些書那樣,上來就告訴你“什麼是雲”,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你慢慢理解“雲”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雲”。而且,作者在介紹一些基礎概念時,比如IaaS、PaaS、SaaS,並沒有用那些枯燥的定義式闡述,而是結閤瞭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把IaaS比作租用服務器,PaaS比作一個提供開發工具和運行環境的平颱,SaaS則像是直接使用彆人提供的軟件。這種通俗易懂的比喻,確實大大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人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義。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引導讀者建立對雲計算整體認知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我對後續深入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總的來說,《雲計算機導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在於它對於“雲原生”這個前沿概念的闡釋,讓我看到瞭未來計算的雛形。作者在介紹容器化技術,特彆是Docker時,並沒有止步於介紹命令和語法,而是花瞭不少篇幅去闡述容器技術如何改變瞭應用的開發、部署和管理模式。它詳細解釋瞭微服務架構與容器的結閤,是如何實現應用的高內聚、低耦閤,以及如何使得應用的獨立迭代和快速部署成為可能。我尤其對它在介紹Kubernetes時,所構建的“容器編排”的宏大圖景感到震撼。它不僅僅是把Kubernetes的功能一一列舉,而是將其置於整個雲原生生態係統中,闡述瞭它如何成為構建和管理大規模容器化應用的核心組件。書中對於Kubernetes的聲明式API、控製迴路等概念的講解,雖然初聽起來有些抽象,但通過作者一係列的圖示和案例,我逐漸領悟到瞭它的強大之處,以及它如何自動化地處理應用程序的部署、擴展和管理。而且,這本書在討論DevOps文化與雲原生結閤時,也給瞭我很多啓發。它清晰地闡述瞭DevOps如何通過自動化和協作,打破開發和運維之間的壁壘,而雲原生技術又如何為DevOps的落地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讀完這部分,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軟件開發和交付模式的未來。
評分《雲計算機導論》這本書,在某些章節的論述上,確實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彆是關於邊緣計算和物聯網(IoT)與雲計算結閤的部分。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並沒有把邊緣計算簡單地看作是雲計算的補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信息處理生態係統中進行解讀。他詳細闡述瞭為什麼在物聯網設備數量爆炸式增長的今天,將所有的計算都集中在遠端的雲端會麵臨延遲高、帶寬受限、隱私泄露等問題。然後,他引齣瞭邊緣計算的概念,並形象地將其比作在“離數據最近的地方”進行計算。書中對於邊緣計算在智能製造、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場景的描繪,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直觀的認識。他會解釋在工廠車間,如何通過邊緣設備進行實時的機器故障預測和質量檢測,從而提高生産效率;在自動駕駛汽車中,邊緣計算如何實現對傳感器數據的秒級處理,保證行車安全。而且,作者在探討物聯網設備管理和數據流轉時,也提供瞭非常具體的解決方案。他會介紹如何利用雲平颱來統一管理海量的物聯網設備,如何設計高效的數據采集和處理管道,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對邊緣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挖掘齣有價值的信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雲計算的未來,不僅僅是數據中心的擴張,更是計算能力嚮“萬物互聯”的終端延伸。
評分這部《雲計算機導論》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禮”,它讓我對過去的一些認知産生瞭顛覆。尤其是在探討 serverless 計算和函數即服務(FaaS)的章節,作者的講解方式讓我眼前一亮。他並沒有一開始就去強調serverless的“無服務器”概念,而是先從傳統服務器運維的痛點齣發,比如資源浪費、管理復雜、擴展睏難等,層層遞進,自然而然地引齣瞭serverless的優勢。他巧妙地將FaaS比作“按需即取”的服務,開發者隻需要專注於編寫業務邏輯代碼,而底層的基礎設施,包括服務器的啓動、停止、擴容等,都由雲平颱自動處理。這種“上帝視角”的講解,讓我這個對底層架構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夠迅速理解serverless的核心價值。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還深入探討瞭serverless的應用場景,比如事件驅動的架構、實時數據處理、微服務等,並且列舉瞭一些非常具體的應用案例,讓我看到瞭serverless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趨勢,更是一種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案。它還對serverless的局限性,比如冷啓動問題、供應商鎖定等,也進行瞭坦誠的分析,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更全麵、更客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在未來的計算模式中,我們如何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業務創新上。
評分讀完《雲計算機導論》的某些章節,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帶著我在信息技術的海洋中指引航嚮。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思考雲”的方式。在探討彈性伸縮和負載均衡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公式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在實際業務場景中,這些概念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例如,在介紹彈性伸縮時,它會列舉電商在“雙十一”這樣的促銷高峰期,如何通過自動擴容來應對海量用戶訪問,保證服務的穩定性;而在訪問量低榖時,又如何自動縮減資源,降低運營成本。這種貼近現實的案例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雲計算的“彈性”二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體現。再者,書中關於安全性部分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一些安全威脅,而是從多維度、深層次地探討瞭在雲環境中,數據安全、訪問控製、閤規性等方麵的挑戰,以及相應的防護策略。作者在講解過程中,會引用一些實際的安全事件作為反例,並分析其成因和教訓,這比乾巴巴地講理論要生動得多。我尤其欣賞它在討論多雲和混閤雲策略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既肯定瞭它們帶來的靈活性和避免廠商鎖定,也指齣瞭隨之而來的復雜性和管理難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擁抱雲計算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潛在的風險和挑戰有清醒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