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
定價:88.00元
作者:愛德華·肖特 韓健平 鬍穎翀 李亞明
齣版社: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28586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重點講述瞭近2個世紀以來精神病學的發展概況。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眾對精神衛生的興趣與日俱增,相信本書會有所裨益。
內容提要
在《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一書中,愛德華·肖特嚮我們展示瞭社會對精神疾病不斷變化的態度,有苛刻的,有無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時,作者描述瞭好幾代科學傢與精神病醫師為緩解這些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而作齣的努力。作者描繪瞭精神病學領域重要人物的生動肖像,並毫不留情地評判瞭他們在促進或阻礙我們理解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肖特同時考察瞭決定精神病學發展的那些科學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僅揭示瞭推動18和19世紀德國精神病學空前進步的力量,而且究明瞭美國成為精神分析首府背後的因素。
這部文筆迷人、基於研究的著作,對任何在精神病學方麵懷有一種私人的、知性的或職業的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讀物。
目錄
章 精神病學的誕生
第二章 收容院時代
第三章 次生物精神病學
第四章 神經質
第五章 精神分析:間斷
第六章 替代療法
第七章 第二次生物精神病學
第八章從弗洛伊德到百憂解
作者介紹
愛德華?肖特,1941年齣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近代社會史博士學位。1967年就職於多倫多大學曆史係,開始漸漸將興趣從歐洲社會史轉嚮醫學社會史。自1991年擔任多倫多大學醫學係醫學史方麵的漢納講席職位。1995年當選加拿大皇傢學會會員。1996年因為在精神病學史研究方麵的重要貢獻而兼任精神病學教授。1997年獲得德國洪堡研究奬。肖特教授著述豐富,主要著作有:國際暢銷書《現代傢庭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1975年),《身邊的禮貌:醫師和患者的紛亂曆史》(Beside Manners: the Troubled History of Doctors and Patients,1985年),分彆於1995年和2000年獲得加拿大皇傢學會賈森oAo漢納奬章(Jason A. Hannah Medal)的兩捲本心身醫學史著作《從麻痹到疲勞》(From Paralysis to Fatigue,1992年)和《從心靈進入身體》(From the Mind into the Body,1994年)《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A History of Psychiatry: 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1997年),《肯尼迪傢族與精神發育遲緩者的故事》(The Kennedy Family and the Story of Mental Retardation,2000年),《精神病學曆史詞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2005年),獲2005年加拿大總督奬提名的《肉體寫作:的曆史》(Written in the Flesh: A History of Desire,2005年)。
文摘
序言
《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精神病學發展曆程的窗口。書名本身就暗示瞭一種從被動收容到主動乾預的巨大轉變,這讓我對其中的細節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想瞭解,在“收容院”時代,那些被收治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社會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是否存在一些被遺忘的、但又極具價值的觀察和記錄?而隨著醫學和科學的發展,“百憂解”的齣現,僅僅是藥物的進步,還是背後隱藏著對大腦功能、神經遞質等一係列科學認識的突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精神病學的發展,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理論推演,它與社會製度、人道主義思潮、甚至藝術與哲學思辨都息息相關。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跨學科、跨時代的對話,讓我們看到,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試圖理解和幫助那些在精神世界中飽受煎熬的同伴。它也提醒我們,在追求更有效治療方案的同時,永遠不能忘記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個體獨特的關懷。
評分拜讀《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一書,我深切體會到,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是一個充滿瞭試錯與反思的麯摺過程。書名中的“從收容院到百憂解”,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探索。早期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收容院”,承載著那個時代對精神失常者的恐懼與無奈,也記錄瞭早期醫學嘗試的粗糙與局限。然而,正是從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起點,人類的智慧開始萌發,開始試圖去理解那些隱藏在心智深處的睏惑。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治療方法的演變,從早期簡單粗暴的物理乾預,到後來各種心理療法的齣現,再到分子生物學帶來的藥物革命。每一種方法的背後,都代錶著對人類心智的一種理解模式,也帶來瞭相應的倫理和社會挑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帆風順,它需要不斷地自我批判和修正。而“百憂解”這類藥物的齣現,固然帶來瞭希望,但也引發瞭關於“過度依賴藥物”、“掩蓋問題本質”的討論。它促使我們思考,在追求“治愈”的同時,如何纔能真正幫助個體迴歸社會,重拾尊嚴。
評分讀完《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綫性的,尤其是在人類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上,充滿瞭麯摺和反復。書中對於早期精神病院的描繪,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那種將“不正常”者隔離開來的做法,雖然在當時可能被認為是齣於某種“秩序”的考量,但從現代的視角來看,無疑是充滿壓迫和不人道的。然而,曆史的復雜性在於,這些“收容院”也孕育瞭後來精神醫學的一些早期觀察和實踐,是人們試圖理解和乾預精神痛苦的最初嘗試。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百憂解”齣現前後精神病學研究和治療模式的對比。從過去的“束縛”到現在的“化學乾預”,這其中經曆瞭多少科學的探索、多少失敗的嘗試?“百憂解”的齣現,是否真的帶來瞭“解脫”?還是說,它隻是將問題“掩蓋”或“轉移”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進步,更是對生命本質、個體尊嚴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科學進步的同時,絕不能忽視人文關懷和倫理的考量。
評分這次有幸拜讀瞭《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這本書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人類的內心世界充滿瞭探索的欲望,而精神病學作為一門研究心智和行為的科學,自然是我關注的焦點。書名中“從收容院到百憂解”的錶述,仿佛為我勾勒齣瞭一條漫長而麯摺的發展脈絡,從早期那些被視為“瘋人院”的收容所,到如今各種精密診斷和有效藥物的齣現,這其中必然蘊含著無數的掙紮、突破與反思。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曆史的轉摺點,例如,那些早期收容所的真實麵貌究竟是怎樣的?囚禁、隔離是否是當時唯一的手段?而“百憂解”的齣現,又標誌著什麼?它僅僅是一種藥物,還是背後隱藏著我們對精神疾病理解的重大飛躍?我更想知道,在這樣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中,醫學、倫理、社會觀念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方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醫學史,更是關於人類文明在麵對自身最深層睏境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勇氣。
評分《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這本書,讓我有機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在應對精神失常問題上的漫長旅程。過去,我們習慣性地將精神疾病視為一種純粹的醫學問題,但這本書卻將它置於更廣闊的曆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從早期那些充滿神秘色彩和偏見的“收容院”,到後來隨著科學發展而齣現的各種理論學說和治療技術,每一個階段都摺射齣那個時代人們對“瘋狂”的理解和態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心理分析、行為主義等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精神病學發展的影響感到興趣。這些不同的理論框架,是如何試圖解釋那些難以捉摸的精神現象的?它們又如何指導瞭臨床實踐,帶來瞭治療上的革新,甚至有時也帶來瞭新的睏境?“百憂解”的齣現,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但它背後所代錶的生物學模型,是否就能夠完全解答精神疾病的復雜性?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精神病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挑戰固有觀念、整閤不同學科知識、並與社會變遷同步演進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