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 格言聯壁(國學經典叢書 名傢注評本) (清)金纓;張齊明注

增廣賢文 格言聯壁(國學經典叢書 名傢注評本) (清)金纓;張齊明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增廣賢文
  • 格言聯壁
  • 金纓
  • 張齊明
  • 注評本
  • 傳統文化
  • 人生哲理
  • 修身養性
  • 明清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品讀天下齣版物專營店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5480415
商品編碼:2966697240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增廣賢文 格言聯壁(國學經典叢書 名傢注評本)

定價:26.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清)金纓;張齊明注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54804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1.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擔綱叢書主編
2.國學袁行霈、唐明邦、趙逵夫、唐浩明等傾力編注
3.教育專傢顧明遠、李鎮西、錢夢龍、魏書生等聯袂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包括《增廣賢文》《格言聯璧》兩部作品。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整理編輯而成,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俗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但主旨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格言聯璧》以儒傢修身、齊傢、治國的次第為經,以對所收格言的詮釋為緯,涵蓋瞭人生從讀書修身到處世、理傢、治國、平天下的各個方麵,其內容包括學問、存養、處事、接物、齊傢等十一篇,條分縷晰,情給理明。

《國學經典叢書》叢書簡介
《國學經典叢書》推齣瞭30個品種,包含經、史、子、集等各個門類,囊括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該叢書以尊重原典、呈現原典為準則,對經典作瞭精闢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譯和評析,為現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閱讀國學經典掃除瞭障礙。所推齣的30個品種,均選取瞭當前國內已經齣版過的版本,由國內專傢袁行霈、唐明邦、趙逵夫、王兆鵬、唐浩明等傾力編注,集經典性與普及性、性與通俗性於一體,是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套讀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注評者:張齊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2008年獲得清華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長期緻力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研究,先後在《曆史研究》、《文史》、《宗教學研究》、《光明日報》、《國學學刊》、《周易文化研究》等期刊上發錶論文數篇,並著有《亦俗亦術:漢魏六朝風水信仰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1)、《<世說新語>解讀》(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0,閤著),《玄學史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等。

文摘


國學經典叢書增廣賢文總序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 。對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來說,缺乏的也許不是所謂的“革新力量”,而是“知舊”,也即對傳統的瞭解。
中國文化傳統的源頭,都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從先秦的《詩經》《易經》,晚周諸子,前四史與《資治通鑒》,騷體詩、漢樂府和辭賦,六朝駢文,直到唐詩、宋詞、元麯和明清小說,在傳統經典這條源遠流長的巨川大河中,流淌著多少滋養著我們精神的養分和元氣!
《說文解字》上說“經”是一種有條不紊的編織排列,《廣韻》上說“典”是一種法、一種規則。經與典交織運作,演繹中國文化的風貌,製約著我們的日常行為規範、生活秩序。中國文化的基調,總體上是傾嚮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當然也是指導人生的。無論是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傢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硃陸王的心性義理,還是先民傳唱的詩歌,屈原的憂患行吟,都洋溢著強烈的平民性格、人倫大愛、傢國情懷、理想境界。尤其是四書五經,更是中國人的常經、常道。這些對當下中國人治國理政,建構健康人格,鑄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義。經典是當代人增長生命智慧的源頭活水!
長江文藝齣版社曆來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及普及,近年來更在闡釋傳統經典、傳承核心文化價值,建構文化認同的大纛下努力嚮中國古典文化的寶庫掘進。他們欲推齣《國學經典叢書》,殊為可喜。
怎麼樣推廣這些傳統文化經典呢?
古代經典和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及趣味本來有一定差距,如果再闆起麵孔、高高在上,隻會讓現代讀者望而生畏。當然,經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將它雞湯化、庸俗化、功利化,也會讓它變味。好的辦法就是,既忠實於經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讀者讀懂經典,易於接受。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國學經典叢書》首先是以原典為主,尊重原典,呈現原典。同時又照顧現實需要,為現代讀者閱讀經典掃除障礙,對經典作必要的字詞義的疏通。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給瞭現代讀者一把打開經典大門的鑰匙,開啓瞭現代讀者與古聖先賢神交的窗口。
放眼當下齣版界,傳統文化齣版物魚目混珠、泥沙俱下,諸多齣版商打著傳承古典文化的旗號,麯解經典,對現代讀者尤其是廣大青少年認知傳承經典起瞭誤導作用。有鑒於此,長江文藝齣版社推齣的《國學經典叢書》特彆注重版本的選取。這套叢書30個品種當中,大多數擇取瞭當前國內已經齣版過的版本,是請相關領域的名傢、專業人士重新梳理的。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時兼顧其普及性,希望讀者能有一次輕鬆愉悅的古典之旅。
種種原因,這套叢書必然會有缺點和疏漏,祈望方傢指正。


《增廣賢文》導言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影響較為深遠的一部濛學經典,它與其他濛學教材有顯著的不同,它並不以發濛識字為主要目的,而是注重“知人論世”能力的養成。或許正因為如此,《增廣賢文》的讀者群遠遠超過瞭一般的濛學教材,其社會影響更為深遠。即使到瞭今天,其中的許多箴言雋語,我們也是耳熟能詳,脫口而齣,日用而不知。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其流傳的久遠與廣布,在於其曆久彌新的時代性。以此言之,《增廣賢文》可謂是一部能夠代錶中國古代濛學文化的經典,也是一部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從中汲取養料的寶貴典籍。
《增廣賢文》的作者和具體的刊行時間已經無法確知,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早提到《增廣賢文》的材料,是明代萬曆年間的戲麯《牡丹亭》。據此可以推知,《增廣賢文》至少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成書。《增廣賢文》在清代多次刊刻,並且不斷增補修訂,可以說該書是成於眾人之手。盡管在不同版本的內容上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內容大緻穩定,目前我們常見的《增廣賢文》通行本,大約4000字左右。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對《增廣賢文》進行瞭重現修訂,將原文重現按照平韻、上韻、去韻、入韻分類編排,對部分內容和語句進行瞭刪改。修訂後《增廣賢文》(稱為《重訂增廣賢文》)失去瞭通行本通俗易懂的特點,增加瞭學究味道。修訂本,也許在內容上更加,更加符閤儒傢的禮儀道德,但也因此與一般民眾保持瞭距離,流傳並不廣泛,民眾中更為流行的還是我們常見的通行本。因此,我們這次整理評點《增廣賢文》,選用的是《增廣賢文》的通行本,而不是《重訂增廣賢文》。當然在整理、注釋時,常常藉助《重訂增廣賢文》來校正通行本的一些文字錯誤。
《增廣賢文》是以韻文的形式匯集編排曆代的賢言雋語、處世箴言,內容涵蓋禮儀道德、典章製度、為人處世、讀書修身、生命感悟等諸多方麵。其中絕大大部內容分直接選自儒、釋、道各傢經典、史籍典故、詩文歌賦及戲麯小說,還有一些內容直接來自民間俚語,可謂通俗易懂、生動直觀。 作者在開篇就直接交代瞭《增廣賢文》的編寫宗旨。在作者看來,先賢們的人生感悟是非常寶貴的精神養料,為瞭讓更多的人汲取這些養料,將它們按照韻文的形式采集編排成書,以便人們誦讀。誦讀這些的言論,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不犯或少犯錯誤。人是曆史的産物,已為陳跡的曆史從來沒有遠去過,它不僅塑造瞭過去,也在塑造著我們的當下。“以史為鑒”,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策略性需要,更是一種人類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今天重讀經典,重讀《增廣賢文》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的傳統文化,更為重要的是認識、理解我們自身的需要。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意識、思想觀念也發生瞭深刻變化,《增廣賢文》中的一些思想觀念可能已經不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瞭,這是我們在閱讀時必須加以注意的。此外,《增廣賢文》還描述瞭不少庸俗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現象,這些醜陋的社會現象,當下仍然存在。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肯定其閤理性,甚至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加以接受。對於這些消極、陳腐的內容,我們在閱讀時應當以批判的態度加以分析和抵製。
本書在編寫時充分考慮瞭閱讀對象的知識結構及學習的基本要求,我們將《增廣賢文》盡可能按照內容的相關性劃分為長短不一的段落,對需要注釋的文字給齣瞭較為詳盡的注釋,並針對每一段落給齣一個簡單的點評,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本書在校點、注釋中,藉鑒和吸收瞭前賢今彥的成果,鑒於本書的體例,恕不一一注明。由於水平有限,錯誤之處難免,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①,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②,無古不成今。

【注釋】
①誨:教導,告誡。諄諄:誠懇不倦的樣子,語齣《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意思是講的人不知疲倦,聽的人卻若無其事。
②鑒:本意是用來盛水的青銅大盆,後來亦指鏡子,引申為觀察、藉鑒的意思。
【簡評】
作者開篇就直接交代瞭《增廣賢文》的編寫宗旨。先賢們的人生感悟是非常寶貴的精神養料,為瞭讓更多的人汲取這些養料,作者將它們按照韻文的形式采集編排成書,以便人們誦讀。在作者看來,通過誦讀這些的言論,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不犯或少犯錯誤。人是曆史的産物,已為陳跡的曆史從來沒有遠去,它不僅塑造瞭過去,也在塑造著我們的當下。“以史為鑒”,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策略性需要,更是一種人類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選擇。


知己知彼①,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嚮會人吟②。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注釋】
①知己知彼:齣自《孫子謀攻》:“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指在作戰時,對敵我雙方的態勢要全麵瞭解,纔能戰無不勝。在此處,是指與人相處,必須做到相互瞭解和體諒對方。
②會人:這裏指能理解詩所錶達的情感的人。
【簡評】
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麵臨的處境。一個人要瞭解自己的想法,同時也需要瞭解彆人的想法。瞭解自己不容易,瞭解彆人更難,的方法就是將心比心,也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近水識魚性①,近山識鳥音②。

【注釋】
①魚性:魚兒的生活習性。
②鳥音:鳥的鳴叫聲。

【簡評】
古人說話常常用“比興”的方式。在說某一物時,通常不直接說齣來,而是先說他物,再引齣自己想說的,這就是譬喻和起興。在這裏,作者藉魚性、鳥語闡釋一個深刻的道理:對人或其他事物的認識,必須要建立在深入瞭解和觀察的基礎之上。要瞭解魚兒的生活習性,必須經常到水邊去觀察;要懂得鳥兒的鳴叫聲,就必須經常到山林中去聆聽。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

【簡評】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要區分君子和小人,就必須瞭解小人的心性。小人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反復無常,言而無信。這就象山中的溪水一樣,落雨時就快速上漲,湍急而下,雨一停,水位就迅速下降,甚至斷流。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一定不要像溪水那樣漲落無常,要言而有信。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簡評】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常常要由“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中國古人將影響事情能否成功的諸多因素歸結為“運”或者“命運”。中國古代有著非常發達的“命運”思想和觀念,人們總是用命運來解釋生活中的禍福窮達。一個人運氣不在瞭,再珍貴的金子也會變成不值錢的一堆爛鐵;一個人時來運轉瞭,爛鐵也會變成黃金。應該說,這裏所講的“運去”、“時來”,是古人不能掌握自己命運時的一種無奈的消極思想,其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事在人為,一個人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人生。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韆金①。
【注釋】
①一字值韆金:語齣《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與其客編寫完《呂氏春鞦》這本書後,“布鹹陽市門,懸韆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韆金。”意思是,將書公布在鹹陽市門之上,同時懸掛韆鎰黃金在上麵,凡是能增減書中一個字的人,就將黃金賞給他。後常常用來形容一部書的價值極高或文章的精美。韆金:秦人以一鎰為一金。
【簡評】
這裏藉用瞭呂不韋編著《呂氏春鞦》的典故,來說明我們在讀書時要用心思考,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戰國末期,商人呂不韋成瞭秦國的丞相,為瞭提高自己的聲望,他組織大批門客,編著瞭《呂氏春鞦》這本書。書成之後,呂不韋下令將書稿公布在鹹陽的市門上,同時懸掛韆鎰黃金,宣稱凡是能增加、減去書中一個字的,就將黃金賞賜給他。每一本的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我們在閱讀時要發揚“一字韆金”的精神,認真思考每一個細微之處,纔能汲取書中的智慧,從而從閱讀中取得進步。




逢人且說三分話①,未可全拋一片心。

【注釋】
①且:僅,隻。
【簡評】
《增廣賢文》中有許多關於如何與人交往的告誡。比如這一則中,強調的是人心叵測,與人交往時要慎言慎行。與他人交談,要話說三分,點到為止,留有餘地,不要把心裏話全部說齣來。必須指齣的是,強調與人交往要謹慎,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謹慎並不是不以誠待人,“未可全拋一片心”並不是一種正確的與人交往方式,我們在閱讀與實際處事時要加以辨彆。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簡評】十分想做一件事時,投入大量的精力卻不一定能夠成功;而對一件事沒有過多執念的時候,有時卻能不經意地達到目的。這告訴我們,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順其自然,不必強求。保持超脫、的生活態度,纔能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平靜與快樂。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簡評】認識一個人的錶麵很容易,但是要深入瞭解一個人的內心是很難的,所謂“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提高警惕,有選擇、有辨彆性地。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韆金。
【簡評】
孔子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違背仁義道德而獲得的錢財和社會地位,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中國人嚮來有重仁義、輕富貴的傳統。這裏用更通俗的語言,說明瞭同樣的道理,那就是錢財如糞土,而一個人的美好道德卻價值韆金!盡管時代不同瞭,道德的標準也有所不同,但人們輕富貴、重道德的價值選擇卻不應該改變。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齣岫本無心①。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注釋】
①白雲齣岫本無心:齣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齣岫,鳥倦飛而知返”,意思是白雲從山洞中自然而然地飄齣,鳥兒倦瞭就迴巢。岫:山洞。
【簡評】
深入瞭解和認識一個人是非常難的,常常需要經曆過許多事情纔能做到。正如此則中所說的,“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也是如此,灘頭湍急而下的流水並非刻意為之,山洞中飄蕩的白雲也是無心之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如果不是登高而望,就不會相信滔滔東流之水都會匯入深深的大海。由此可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並不一定是事物的本來麵目,一個人的言行並不一定代錶他的內心真實想法,常常需要相處很久,同甘苦,共患難,纔能真正地瞭解一個人。




兩人一般心①,無錢堪買金②,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注釋】
① 一般:相同,同樣。
②堪:可以、能夠。

【簡評】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古人以此來說明團結的重要性。這裏用買金和買針兩相對比,更加通俗直觀,同樣說明團結一心的重要。團結就是力量,曆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瞭這一點。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①。
【注釋】
①久住:長期相處,長久生活在一起。
【簡評】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人們初次相見時往往相處融洽,但是天天呆在一起,日子久瞭反而會産生各種矛盾。這一則就是這種生活經驗的總結。當然,不論是親人還是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隻要真誠相待,處理好各種矛盾,即使天天在一起,也能和睦相處,友誼長久!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隻為貧。
【簡評】
瘦弱的馬,跑起來就沒有力氣。人處於窮睏潦倒時,就很難展現倜儻的一麵。外在的條件無疑會對人産生一定的影響,然而,外在條件固然重要,卻並不能決定一切。瘦弱的馬也可以變得強壯,窮睏潦倒的人,照樣可以風采卓異,“真名士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一個人的纔華和品質更多取決於自身的努力。




饒人不是癡漢①,癡漢不會饒人。

【注釋】
①饒:寬恕,原諒。癡漢:癡笨、偏執的人。

【簡評】
“得饒人處且饒人”,與人為善,是一種的品格。與人相處,要以寬恕之心待人,要原諒和忘記彆人的過錯,不要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什麼是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也就不要強加給彆人。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不偏執的人,那麼就從“饒人”開始行動吧!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簡評】
人們之間的親疏遠近,並不完全依靠血緣關係。相親相愛,不是親人可以勝似親人。反過來,如果不能和睦相處、相互關愛,即使親人也可能形同路人。這個世界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美好情感,讓我們流連難忘,曆久彌新,鄉情就是其中之一。美不美,傢鄉的水,親不親,故鄉的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①,豈可教人枉度春②。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③。紅粉佳人休使老④,浪子莫教貧。
【注釋】
①鶯花:啼鳴的黃鶯和盛開的鮮花,這裏藉指春天裏美好的景色。猶:尚且,還。
② 豈:怎麼。教:使,令,讓。枉度:虛度。
③洞口桃花也笑人: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有“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煞人。”“洞口桃花也笑人”當是化用瞭“武陵桃花笑煞人”一句。另徐鉉《題觀》有“洞口桃花落復開”。意思是,知己相逢不能痛飲盡歡,連寂寞隱逸的洞口桃花也會笑話你。
④休:不、不要。
【簡評】
許多美好時刻常常轉瞬即逝。黃鶯啼鳴,鮮花盛開,多麼美好的春色!然而時序更替,青春易老,所以我們要抓住人生的每一個機會,珍惜美好的景色。值得我們珍惜的,不僅僅是自然的美景,更有那把盞的知己,紅粉的佳人,不羈的浪子,體現瞭作者“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及時行樂思想傾嚮,但也啓迪我們要珍惜青春時光,莫要虛度人生,無疑還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在傢不會迎賓客,齣外方知少主人。黃金無假①,阿魏無真②。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癡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注釋】
①黃金:一說“黃金”乃“黃芩”,也是一種中藥,比較常見。上下文看很閤理,但缺乏版本上的證據。
②阿魏: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入藥,産於西域(今天中亞、阿富汗及我國新疆一帶),由於比較珍貴,很少見到真品,所以說“阿魏無真”。
【簡評】
中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灑掃庭院,應對賓客,禮尚往來,是子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增廣賢文》中有許多這種教人待客之道的內容,該怎樣善待賓客呢?作者說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待客之道,自己外齣時就不會得到彆人熱情的接待,這是一種換位思考。他還用“黃金無假,阿魏無真”來強調待客必須真誠。當然,在與人交往中,也難免會齣現趨炎附勢之徒,有時會有身居鬧市卻無人問津的尷尬,也會有遠離塵世卻門庭若市的煩擾,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不必為此傷懷,畢竟親戚朋友是我們人生中值得珍惜的財富。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簡評】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議論他人,也同樣會成為他人議論的話題。然而這種議論常常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大多不必當真,更不必為此傷懷。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正確選擇,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評論左右。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簡評】
本則諷刺瞭趨炎附勢的心態,很多人以金錢財富為價值判斷標準,惟有錢人馬首是瞻。作者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準確細微地刻畫瞭這種醜態,我們在閱讀時要讀齣作者的諷刺和批判精神。
……


《格言聯壁》導言


《格言聯壁》是清人金纓編著的一本格言匯編。金纓,又名金蘭生,浙江山陰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道光、鹹豐年間。《格言聯壁》一書刊行於鹹豐元年(1851),據該書自序,道光二十六年(1846)作者編著的《幾希錄續刻》刊行,他遍覽群書,凡遇“警世名言,輒手錄之。積久成帙,編為十類,題曰《覺覺錄》。”但《覺覺錄》捲帙繁多,無資金刊刻,於是將其中的名言警句選編成書,名以《格言聯壁》,於鹹豐元年刊行。該書刊刻後,廣為傳播,風靡大江南北,甚至遠布朝鮮、日本。同治十一年(1872),周學熙將之編入《古訓萃編》再次刊行,20世紀三十年代,近代齣版傢潮陽郭輔庭先生重新整理齣版,學者孟森為之作序。郭氏刊行的《格言聯璧》,版本較為精當,流傳較廣,我們這個評注本就是以此本為依據整理注釋的。
《格言聯壁》一書亦作《覺覺錄》,更準確地說《格言聯璧》是《覺覺錄》的縮編本。不論是名“覺覺”,還是稱“格言”,都準確地傳遞齣瞭編者的意圖:那就是希望它能“自覺”“覺人”,以箴言警句警醒眾生,以聖賢智慧濟世利人。所謂“格言”,是指那些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範的言簡意賅的名言雋語,常常是一定時代社會核心價值觀或者社會主流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無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然而,人類社會的基本核心價值又具有延續性、一貫性,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格言往往又曆久而彌新,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因此,《格言聯壁》雖然刊行於19世紀,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觀念仍然值得我們加以吸收和藉鑒,這也是今天整理齣版該書的重要原因。
《格言聯壁》一書自刊行之後,廣為流布,在社會上産生瞭極大影響,“幾乎傢置一編,人人誦習”。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書在語言形式上做到瞭簡練、通俗,將諄諄教誨、世道人情、修身箴言,以雅俗共賞、簡練精當的文字錶述齣來,可謂字字珠璣,句句中肯,發人深省。近代佛學傢弘一大師(李叔同)曾說“餘自兒時,即讀此書,皈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親切而有味。”學者孟森亦褒其“有功於世道人心者甚大”。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格言聯壁》一書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考察人類社會的曆史,不難發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往往並不是建立在嚴密的理論論證上,也不是精英思想傢登高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而常常是通過雅俗共享的方式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的。《格言聯壁》也許在思想體係上略顯駁雜,內容上多有重復,但就其對於社會影響而言,則可能遠遠超過許多典籍。孟森先生在《格言聯璧》序中,即說“六經、四子,即聖人述作之格言。後世非專門學子,未能專意治經,則有賴曆代先哲較為淺近之格言,足以隨事醒世。”這一點,對於今天我們推廣核心價值觀,也不無啓發。
《格言聯壁》共分為十類,分彆是學問、存養、持躬、敦品、處事、接物、齊傢、從政、惠言、悖凶。社會上通行本多作十一類,是將“持躬類”所附的“攝生類”單獨列齣成編,也有將“攝生”改為“養生”,其意一也。從《格言聯壁》的條目分類,可以看齣作者總體上是依據中國古代儒傢“修齊治平”的思想脈絡來組織內容的。該書的思想主體是儒傢思想特彆是宋明理學,當無疑問。但其中也雜有道、佛教等思想,這正是中國傳統思想儒、釋、道閤流的一種體現。身處今天,我們無需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書中的一些思想觀念,特彆是有違於我們時代的一些道德倫理觀念,需要我們加以辨析揚棄,這也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應有立場。
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文本。為瞭達到這一目的,本書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內容:原文、基本注釋、類目簡評。為瞭閱讀方便,我們將《格言聯璧》盡可能按照原書的內容結構劃分段落,在需要齣注的內容下給齣簡明扼要注釋。簡評則主要圍繞著類目內容,或交代其基本內涵,或指齣其思想價值,或分析其思想局限。
本書在校點、注釋中,藉鑒和吸收瞭前賢今彥的成果,鑒於本書的體例,無法一一注明,特此緻歉。由於水平有限,錯誤之處難免,不當之處,尚祈讀者指正。


【學問類】
古今來許多世傢①,無非積德。天地間人品②,還是讀書。
【注釋】①世傢:語齣《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齊之世傢也。”指王侯分封建國,子孫世代承襲,後泛指世代貴顯或以某種職業世代相承的傢族。
②品:這裏是等級、品級的意思,並非指人的品格。此句即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意。


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①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②
【注釋】①究竟:畢竟,終究。
②報:迴報。不期:不期望,不期待。


為善樂,讀書更佳。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①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②
【注釋】①擅:擅長。藝:古有六藝之說,一指禮、樂、射、禦、書、數等六種基本技能;一指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鞦》。從上下文看,此“一藝”指六經一種。
②五倫: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理關係。名教:名即名分,教即教化,是指通過確定人的身份、人倫義務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倫理綱常、等級製度。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①
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②
【注釋】①文學:古代的文學既包括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文學,還包括學術思想,是學術與文學的總稱。
②濟:助長、成就。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①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
【注釋】①陣:軍陣,古代軍隊的戰鬥隊形。


飄風①不可以調宮商②,巧婦不可以主中饋③,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傢。
【注釋】①飄風:鏇風、暴風。《詩大雅捲阿》:“有捲者阿,飄風自南。”毛傳:“飄風,迴風也。”
②宮商:本意指五音中的宮音或商音,古人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或五音,這裏泛指音律。古人“候氣定律”,天地之氣閤以生風,風氣正則音律定。飄風,迴鏇不定,所以不能定音律。
③中饋:語齣《易傢人》:“無攸遂,在中饋。”古代把女性在傢庭中從事膳食灑掃之類的傢務活動稱為“主中饋”。


經濟①齣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
心性②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
【注釋】①經濟:經國濟世,指治國的纔乾。
②心性: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範疇。關於心有許多不同的主張,如孟子的“盡心知性”,禪宗的“明心見性”。心性也是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理學也稱為“心性”之學。


捨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謂至行?曰庸行①。何謂大人②?曰小心。何以上達?曰下學③。何以遠到?曰近思。
【注釋】①庸行:平常的、日常的行為。
②大人:指德行高尚、誌趣高遠的人。
③下學:指學習人情世故的基本道理。

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纔。經天緯地,謂之文。霽月光風①,謂之度。萬物一體,謂之仁。
【注釋】①霽:雨雪停止。雨後明月清風,用來比喻人胸襟開闊,人品淡雅。語齣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楨乾①,以學問為菑畬②,以文章為花萼③,以事業為結實,以書史為園林,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④,以著述為文綉,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⑤,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⑥,以作善降祥為受用⑦,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注釋】①楨乾:古代築牆時築牆時,以兩闆相夾,填土於其中,立在夾闆兩端的叫“楨”,立在夾闆兩邊的叫“乾”,常用來比喻起決定作用的事物。《漢書匡衡傳》:“朝廷者,天下之楨乾也。”
②菑畬(zī yú):本意指田地。菑,新開墾的田地,畬:耕種滿三年以上的田地。田地為民生之本,常用來比喻事物的根本。韓愈《符讀書城南》:“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
③花萼:萼是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花的外層,包在花瓣外麵,花開時托著花冠。
④膏梁:肥美的食物,這裏用來說明講求義理的重要。
⑤居積:囤積、聚積財物。王充《論衡知實》:“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硃。”
⑥修持:本佛教用語,指修行佛法、持守戒律。這裏用來指修心養性,堅守儒傢忠信篤敬之道。
⑦作善降祥:指人行善可以獲得上天的各種福佑。語齣《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


凜閑居以體獨①,蔔動念以知幾②,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③,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注釋】①凜:嚴肅、敬畏。閑居:安閑居傢的時候。這句話就是儒傢所強調的“慎獨”思想,“慎獨”要求人們在閑居的時候,也能自覺遵守倫理規範,不做任何有違儒傢道德信念的事情。
②蔔:預料。動念:心有所動的一時念頭。幾:事物的端倪。全句仍然是強調一個人應該時刻警惕,在心有所動時要堅守信念,預估一時的念頭可能造成的後果,從而保持一分警醒。
③敦:躬行。大倫:儒傢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凝:凝聚,養成。


收吾本心在腔子裏①,是聖賢等學問;盡吾本分在素位中②,是聖賢等工夫。
【注釋】①腔子:胸腹,指人的軀體。
②素位:指一個人現在所處的地位。語齣《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萬理澄徹,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內事①,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注釋】①宇宙: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包含古往今來、上下四方。語齣《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觀天地生物氣象①,學聖賢剋己工夫②。下手處是自強不息③,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注釋】①氣象:境界和景象。
②剋己:剋製約束自我。
③自強不息:語齣《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齣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①;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剋終難②。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③;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隻管治人。
【注釋】①躬行:親體力行,親自去做。
②剋終:堅持到後。語齣《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剋有終。”
③王道:聖王治國之道,仁義治天下,是儒傢理想的政治模式。

口裏伊周①,心中盜蹠②,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聖賢③。獨凜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
【注釋】①伊周:指商代的伊尹與和周代的周公旦,二人均是曆史上的賢德之人。
②盜蹠:相傳是春鞦時期無惡不作的大盜,後來成為惡人、惡行的象徵。
③掛榜聖賢:意思是錶麵上尊奉聖賢之道,實際上無惡不作。

無根本底氣節①,如酒漢毆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竈②,麵前明,背後左右,無一些照顧。
【注釋】①底:通“的”。
②皰人:古代對廚師的稱呼。煬竈:竈颱前麵燒火。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①,不然,耳邊口頭也;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②,不然,臆說杜撰也。
【注釋】①沉潛:集中精神,潛心專注。
②博洽:學識廣博。


隻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①,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②;隻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③,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注釋】①惟精:語齣《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②淆:混淆。
③惟一:見“惟精”解釋。


接人要和中有介①,處事要精中有果②,認理要正中有通③。
【注釋】①介:耿直,有骨氣。
②果:果斷,果決。
③通:通達。


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①,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②。
【注釋】①病:擔心,憂慮。
②諱:迴避、忌諱,掩飾不錶明。

眼界要闊,遍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①。
【注釋】①五經:指《詩經》《尚書》《禮》《周易》《春鞦》五部儒傢經典。

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①。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②。
【注釋】①謬:違背,背離。
②章句:經學傢解說經義的一種方式,剖章析句。此處指不能通達大義,隻拘泥於辨析章句。

讀經傳則根底厚①,看史鑒則議論偉,觀雲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淨②。
【注釋】①經傳:經指儒傢經典,傳以解釋經典。
②嗜欲:嗜好和欲望。


一庭之內,自有至樂;六經以外,彆無奇書。
【注釋】①六經:儒傢《詩》《書》《禮》《易》《樂》《春鞦》六部經典的閤稱,《樂》早已佚失。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勿取①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注釋】①取:通“趨”,指冒進,急躁前行。

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心慎雜欲,則有餘靈;目慎雜觀,則有餘明。

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①。
【注釋】①索:孤獨,孤單。

誌之所趨,無遠勿屆①,窮山距海②,不能限也;誌之所嚮,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
【注釋】①屆:到達。
②窮山:指深山。距海:距離遙遠的海。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誌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為?!


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①,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②,一毫轉動不得;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注釋】①沃:澆。
②膠柱鼓瑟:柱:調弦用的短木。意思是如果用膠把柱粘住,柱不能移動,就就無法調弦彈奏瞭。常用來比喻固執、拘泥而不知變通。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啓信。讀書在有漸①,漸乃剋底有成。
【注釋】①漸:循序漸進,逐漸浸染。


看書求理,須令自傢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傢胸中點頭。


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蹉跎歲月①,問何時報答君親。


戒浩飲②,浩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多動,多神。戒多言,多言傷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撓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注釋】①蹉跎歲月:指虛度光陰。
②浩飲:酗酒。

【簡評】:
以“學問”為《格言聯壁》十一類之首,並非作者隨意的行為,而是一種特意的安排。在中國古代,儒傢思想對社會影響為深遠,長期主導著社會主流觀念。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儒傢為社會建立起瞭一套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核心價值觀。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是一個符閤邏輯的遞進關係,它以修身為起點,以平天下為高理想,而所謂的“修身”就是一種“學問”之道。古人心目中的“學問”,並非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學習,而是通過學習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進而實現或達到“修身”的目的。正因為如此,《格言聯壁》開篇就提齣瞭“天地間人品,還是讀書”,在作者看來,讀書學習是高尚的行為。讀書的意義不在於成就個人的功名,而在於追求“人高品雅”的道德境界,此即“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當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人們對於“行”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張,儒傢思想所強調的“行”,主要錶現為忠孝仁恕的人倫關係。一個人必須履行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應盡義務,纔能成為“名教中人”。本篇中有不少格言都是強調這種人倫關係的,我們在閱讀中應報以溫情的敬意,同時也必須明白其時代的局限。特彆需要指齣的是,本篇中所選取的格言從多個角度論述瞭讀書活動,既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