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林

中国经济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方,张日清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林
  • 林业
  • 农业
  • 经济作物
  • 林木育种
  • 林产品加工
  • 生态经济
  • 乡村振兴
  • 绿色发展
  • 中国林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1114
商品编码:2966729327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经济林

定价:158.00元

作者:何方,张日清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6311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林》是从作者发表经济林近300篇文章和10本教材和专著中梳理出来,形成的著作。本书从实践和理论归纳经济林概念、边界和内涵、发展经济林的战略措施,及其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在国民经济的位置与意义,附多张林业代表性植物彩图,图文并茂,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何方先生何方,江西上饶市人,1931年4月5日生。
何方先生1954年9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林业专业本科,同年由国家统一分配至湖南省林业厅,随即分配至湖南省江华林区经营管理局,从事技术工作,主要从事国有杉木造林。1956年5月调回长沙分配至湖南省林业干部学校任教员教书。从此,终身从事林业教育。
经济林专业培养人才
1958年,经济林专业从湖南农学院林学系分出,筹办独立新的湖南林学院。何方先生调新学院筹委会办公室工作,新湖南林学院成立后,又调林学系造林教研室当助教。
1958年,新建林学院在长沙烂泥冲挂牌成立。新学院院长由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雨时兼任。由于何方是从林业厅调来的,熟悉王副厅长。王副厅长向何方提及湖南经济林(当时称特用经济林,后改称经济林)很多,全国油茶林6 000万亩,湖南2 400万亩,占40%,全国,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何方根据林业厅意见和要求,提出开办特用经济林专业,王副厅长很赞同。
为创办经济林专业,何方起草了《论经济林的内容、特点、任务和发展前景》论证文稿。
湖南林学院经济林专业1959年秋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60年以后相继有南京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北林学院、浙江林学院、福建林学院相继成立经济林专业并招收本科生。
经济林专业早在1963年就收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修订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当时的名称是特用经济林专业。1983年国家教委第二次公布专业目录,经济林仍然当之无愧地进入林科17个专业之列。因此,经济林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教育科研实施发展成为成熟专业。
何方先生,穷毕生精力于经济林学科的创立、建设和发展,经40多年努力,办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整的教育体系。何方先生为我国经济林学科专业创立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校内外公认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忠诚林业教育教书育人
湖南林学院在长沙成立。何方教授由造林教研室转至新成立的经济林教研室,时任教研室主任杨晋衡、秘书胡芳名。从此,经济林教育成为何方教授终生追求的事业。何方先生常说,他一生只做了经济林一个梦,无怨无悔,成就了他为林业教育家,并执笔起草制订新专业的教学计划。1959年,开始在招收经济林专业本科生,为该专业开出《经济林栽培学》课程。经济林专业1962年列入高教部制订的全国普通高校专业目录。
何方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在学院始招经济林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学院经济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起草了个培养计划。后受林业部委托执笔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经济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994年8月审定通过,1995年正式颁发实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经济林栽培学》《生态经济林概念》《经济林研究法》三门学位课程。同时开设《科技情报学》《经济林木育种发展战略》《系统和系统工程与经济林》《现代科技进展》等必选课程。还开设《行为管理与决策》《公共关系学》两门选修课程。根据硕士生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需要,在不同届次他先后讲授《系统和系统工程引论》《经济林木育种发展战略》等7门专题讲座。
何方先生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2—1993年执笔起草了学院申报博士点的论证材料和申报书以及申报林业部重点实验室的报告。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在中南林学院首设经济林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学院“零”的突破,重点实验室也经批准,均是全国的,同时何方教授被批准为学院两位博导之一。同年由副院长李去惑带队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经验。回院后何方教授起草了中南林学院个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1994年何方教授始招博士研究生,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林业科技进展》《应用生态学》《林业研究思维与方法》三门学位课程。《经济林育种程序》《现代科技进展》两门必选课程。何方教授知识渊博,讲课精深动听,每次上课均有其他学生来听课。至2008年共培养硕士生23人,博士生17人。
何方教授在55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爱国、修身、读书、研究、慎思、实践12个字。
献身林业科研成果累累
何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30多年中,在经济林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攻关油茶、油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林业厅重点课题等20项。主持制定杜仲产品质量国标,完成油茶、油桐、漆树、桤木林业行业标准4项。
1981年由林业部批准成立经济林研究室。1987年5月由林业部批准晋升为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有课题,有经费,有地盘,有人马,何方利用好机遇,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组织了全省、全国的协作攻关,他一生的能量这时才迸射出光芒,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春天。先后获国家、国家教委、林业部、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二等奖2项。从所获科研成果奖说明何方几十年来凝神静气,锲而不舍,成就了经济林专家。
为加速我国油桐生产的良种化进程,何方教授会同中国林科院方嘉兴副研究员,广西林科院凌麓山研究员,共同主持了由全国油桐科研协作组组织有13个省区218个单位530位技术人员参加的“全国油桐良种化工程”研究及推广项目。从1978年至1989年的13年间,遍及全国油桐分布区的233个县,基本上查清了全国184个油桐地方品种。推广良种年创产值2��05亿元,至1992年累计创造产值超过20亿元。
油茶是南方重要的食用油,全国平均亩产茶油仅3��5kg。在专家们的建议下经林业部向国家农发办申报,批准于1990年开始在南方油茶7个主产省区实施面积100万亩的期油茶林低改工程项目。何方教授主持制订了《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规划设计大纲》《油茶低技术规定》。经3年推行,于1993年全面检查验收,工程达到预计目标,年增茶油2 000万kg,产值4亿元,国家投资3 000万元,效益为1��13��3。
国家农发办对林业部实施油茶低改期工程的效益满意,又批准1993年开始的第二期油茶工程,1995年又开始第三期工程。两期工程创产值12��5亿元。
何方教授是公认的油茶、油桐科研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技术上归纳起来有十大贡献:①油茶、油桐丰产栽培技术。②建立了油桐、油茶品种分类系统及良种选育程序,与优良无性系选择标准和方法。③为期全国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起草了规划设计大纲和技术规定。④建立了中国油桐、油茶林地土壤分类系统。据此,建立了立地分类及立地类型分类系统。⑤研究了油茶、油桐在中国的分布区及其生态适应,完成了全国栽培区划。⑥油茶、油桐现代产业体系建设。⑦论证了在我国山区综合开发与扶贫中经济林的战略地位及技术措施。⑧经济林产业在丘陵山区农村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⑨经济林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成支柱产业。⑩在丘陵山区“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林产业是航母。
何方教授在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他自己的科学研究思想,他将它概括为:调查、试验、观察、求真、思辩、创新12个字。
勤奋潜心治学著述等身
何方教授50多年来,潜心治学,勤奋著述。1998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何方文集》147万字。于2011年2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何方文集》(续集),全书215万字。该文集的出版是为了纪念何方教授80华诞暨从事林业教育55周年。学校为何方教授80诞辰举办了有170余师生参加的庆典,这是学校。
何方、胡芳名主编《经济林栽培学》(2版)本科生教材(2004年)。何方、张日清、王承南、李志辉、吕芳德合作编著《林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研究生教材(2008年),上述两书均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何方著《应用生态学》,博士研究生教材,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何方、方嘉兴、凌麓山等主编《中国油桐主要栽培品种志》(黑白图),1985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凌麓山、何方、方嘉兴主编《中国油桐品种图志》(彩图)(1993年),方嘉兴、何方主编《中国油桐》(1998年),何方编著《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2000年),何方主编《中国经济林名优产品图志》(彩图)(2001年),上述4书均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何方80岁后,2013年与姚小华合作,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中国油菜栽培》(48��7万字)。2015年著《生态文明概论》(47��3万字),2016年与张日清、王承南合著,出版《中国油桐栽培学》(42��3万字),以上两书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在上述13部书中,实际由何方教授执笔撰写的有700万字,成就了经济林学者。据知,一位林业科技专家,有700字科技著作,在是少见的。
在何方教授的著作中反映他的创新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主要可以归纳如下10方面:①从1958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在1992年由他撰写的申报经济林学科博士点的报告中,从理论上系统完整的阐明了经济林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内涵、界定、任务及发展方向与前景。②《在经济林栽培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学术论文中,他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作为资源,著述在经济林栽培经营中如何科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③在1990年的《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的论文中,阐明了生态经济林的定义、意义和任务。经研究认为经济林是次生偏途演替,经济林作为植物群落,只有植被演替到阶段时,才能栽培经营,说明了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了生态经济经营模式。④1991年在《生态资源观》的文章中根据中国自然资源双重性的特点,提出生态资源观,阐明了定义、意义与任务。据此提出建立“生态资源型国民经济体系”,将天、地、物、人纳入统一的整体中。⑤1996年在《我国利用丘陵山地发展木本粮油生产的对策研究》的论文中阐明了发展木本粮油生产天时地利,发展战略与技术策略,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⑥1995年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林》一文以及后来在多篇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中,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林建设中的指导意义和运用。⑦2007年在《现代经济林解读》一文中,提出了现代经济林理念,现代经济林产业体系结构模式。⑧2008年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博士研究生教育》一文中,系统地论述了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另一文中提出了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⑨2008年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一文提出在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⑩2006年在《自然论理学》论文中提出了概念和研究对象及其应用。
何方教授的治学方法提倡:宽容、勤奋、博学、积累、审问、慎立12个字。
终生淡泊名利光明磊落
何方自志:自甘寂寞,笑对寒窗。他热爱祖国,光明磊落,胸怀开阔,诚恳待人,追求真理,献身事业,勤奋耕耘,至今80高龄,仍在为我国经济林事业努力奋战,成就了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何方1961年加入中国党,多次评为学校党员和教师。1982年林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1985年评为湖南省教师,1989年评为全国教师。1990年湖南省授予技术工作者,1992年享受特殊津贴。2009年获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基金奖。
何方教授主编(执行)《经济林研究》从1983年创刊至2003年移交学校终止,历时20年。
何方自喻,头脑简单,一生糊涂,笑口常开!
张日清先生张日清,汉族,1959年10月生,湖南醴陵人,中国党党员。1982年7月获经济林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6月获经济林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9月获森林培育专业博士学位。历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院长、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林业局经济林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图书馆馆长,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果树学学科带头人、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经济林栽培方向负责人。1995年、1997年赴美国LSU、LA进行业务培训和研修。
张日清先生政治思想品德,治学严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和林业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科研专项、948引进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20余项。取得油茶低产林改造、美国山核桃引种等科技成果6项;获湖南省、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制定油茶、榉树标准各1项;获发明授权6件。2007全国林业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在HortScience、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Acta Horticulturae、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Ge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编写出版经济林教材、专著7部。主持《经济林栽培学》湖南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级以上教学个人奖1项,团队奖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兼任中国经济林学会常务理事,《经济林研究》副主编等职务。应邀担任国际木本粮油培训班讲师多次,参加非木质林产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林栽培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应用、经济林景观价值研究,主要研究树种包括油茶、油桐、银杏、美国山核桃、榉树等。
主要教授课程:高级经济林栽培学专题(硕士研究生),生态经济林原理与应用(硕士研究生),农林复合经营(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本科、硕士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博士研究生),林木研究法专题(博士研究生),经济林栽培学(本科、木本芳香油料树种)。

文摘


序言



中国经济林:一本宏大的生态经济学著作 《中国经济林》并非一本关于林业技术或具体树种栽培手册的读物,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经济林业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的宏大生态经济学著作。本书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经济学的严谨性,将中国的经济林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它不仅仅关注“林”本身,更关注“经济”如何与“林”深度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多维度影响。 核心议题:经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索中国经济林业如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最终走向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经济产出,而是着眼于长远,对中国经济林业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 历史回溯:从供给到需求的演变 《中国经济林》的开篇,并非直接进入具体的经济林树种介绍,而是将读者带回历史的长河,梳理中国经济林业的演变轨迹。从古代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木材、薪炭供应,到近现代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林业资源开发,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林业如何从供给侧驱动转向需求侧引领。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社会需求、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林业发展方向和规模产生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内容,为理解当下中国经济林业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经济学视角下的林业:价值的多元化解析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鲜明的经济学视角。作者认为,经济林业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其木材或非木材产品的市场价格。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包括: 直接经济价值: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价值,体现在经济林产品(如木材、果品、药材、橡胶、油料、纤维等)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作者在分析这一价值时,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产值计算,而是深入剖析了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供求关系、品牌建设、营销策略、国际贸易等,揭示了提升经济林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因素。 间接经济价值: 这部分价值往往被低估,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至关重要。例如,经济林业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虽然难以直接量化,但其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构成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本书对这些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学评估,试图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社会文化价值: 经济林业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例如,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许多经济林树种及其产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习俗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本书探讨了经济林业在乡村振兴、文化保护和社会和谐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生态位价值: 现代经济学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经济林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本身也占据了特定的生态位,并通过与周边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产生连锁效应。本书可能还会探讨,如何在经济林业的规划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 挑战与困境:绿色转型中的阵痛 《中国经济林》也毫不回避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林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境: 资源禀赋的制约: 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可用于经济林业开发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 技术瓶颈与创新不足: 尽管中国经济林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部分领域仍存在行政干预,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的压力: 过去一些粗放式的林业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体系的协同性: 经济林业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土地、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政策之间可能存在不协调、不衔接的情况,影响了政策的有效落地。 产权制度的模糊: 部分经济林地和产品的产权关系不够清晰,可能影响经营者的长期投资意愿和风险承担能力。 未来展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面对挑战,《中国经济林》的重点在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指引中国经济林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可能包括: 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布局: 基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承载能力,对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驱动: 加大对优良品种选育、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完善市场机制: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林业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 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置于优先地位,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林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激励经营者提供优质生态服务。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加强经济林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产品营销和流通渠道。 政策引导与协同: 建立健全支持经济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加强经济林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国际合作。 研究方法与跨学科视野 《中国经济林》并非仅仅是描述性的著作,它更注重运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如计量经济学、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本书也可能广泛借鉴林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展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力求对中国经济林业的理解做到全面、深刻。 读者对象 本书的读者群体相当广泛。它既是林业部门、政策制定者、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也是广大从事经济林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企业家、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宝贵参考。同时,对于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众而言,本书也能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启发。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林》是一部立足中国现实,放眼全球视野,以经济学为核心工具,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林业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描绘发展蓝图的力作。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从战略高度审视了经济林业在中国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经济林业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水墨风格的写意山林,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拿到书的时候,我其实对“经济林”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讲各种树木的经济价值和种植技术。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住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章节,作者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他分析了传统经济模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风险,并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发展绿色经济,依靠可持续的经济林产业,才是真正长远之道。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案例,从海南的橡胶林到东北的食用菌产业,再到西南的药用植物,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书里对“林下经济”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林间空隙,还可以发展养殖、种植、旅游等多种经济活动,这不仅增加了林业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发展。读完这部分,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充满生机的画面,不再是单一的林木砍伐,而是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经济体系。

评分

我原本是个对林业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对“经济林”三个字也仅停留在“能卖钱的树”这个层面。但这本《中国经济林》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种经济林树种及其用途,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且极具前瞻性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经济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价值。他不仅仅是讲述“是什么”,更着重于“为什么”和“怎么做”。书中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片森林所提供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免费”服务,其价值是如此巨大。作者还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林,比如用材林、能源林、薪炭林、经济特用林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和市场分析,并结合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判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金融”在支持经济林发展方面的作用的论述,这为如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整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阅读体验极佳,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中国经济林产业有了深刻认识的“半个专家”。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技术手册,可能会充斥着各种数据、图表和枯燥的术语,但我错了,大错特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林业专家在娓娓道来。他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总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甚至会加入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故事,让即使是门外汉也能理解。我特别喜欢他讲到如何选择适宜的树种,如何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他分析了不同经济林品种的市场前景,给出了很多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投资建议。而且,书中不仅仅是讲“种树”,还非常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从林下产品的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再到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只有打通整个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书里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国林业发展历史的介绍,从古代的皇家林场到现代的集体林改,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让人对中国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对“中国经济林”这个概念了解不多,甚至有点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觉得它可能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非常宏观的视角,将经济林产业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详细阐述了经济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并强调了这些生态服务对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书中对“绿色GDP”概念的引入和解读,让我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方式有了新的思考。他提出,经济林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木材的产出上,更应该包含其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书中还探讨了中国经济林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碳汇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前沿的理念和实践,让我看到了经济林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生态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知识的普及。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了对中国这片土地深厚的热爱和对林业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经济林产业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蓬勃发展,如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书中穿插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林业工作者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将荒山变成青山,将贫瘠的土地变成金山。我读到那些关于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奋斗历程,内心充满了敬意。作者还对国家在林业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税收优惠到技术推广,再到金融支持,这些政策为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书里对“林权改革”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触及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分析了改革对激发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