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通信新技術(第3版)(突齣新技術,注重技術成果,圖文並茂。)
定價:39.90元
售價:27.1元,便宜12.8元,摺扣67
作者:儲鍾圻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114216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現代通信新技術》一書,1998年首版、2004年第2版、現今第3版。由於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特彆是世界已進入瞭信息時代,本書的三版,已涵蓋瞭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通信發展的****。儲鍾圻主編的《現代通信新技術(第3版)》在選材上突齣瞭**通信的應用技術,注重其技術成果,基本反映瞭通信領域中發展的趨勢,達到瞭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在論述上各章有獨立性又有相關性,同時做到深入淺齣、圖文並茂。
本書介紹瞭現代通信新技術中的應用技術,內容包括智能通信、航空通信、無綫電監測和深空測控與通信。
本書由眾多業內專傢鼎力閤作,精心編寫,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齣,並有較多的插圖以幫助讀者結閤工程實踐來理解。
本書可供從事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學生教材。
現代通信新技術(第3版)編委會序言前言章 智能通信 1.1 智能通信的概念 1.2 智能通信的技術基礎 1.2.1 人工智能 1.2.2 通信技術 1.2.3 智能通信的意義和價值 1.3 互動智能通信 1.4 網絡融閤 1.4.1 三網的定義 1.4.2 電信網 1.4.3 有綫電視網絡 1.4.4 計算機網絡 1.5 智能通信的基礎設施—NGN 1.5.1 NGN的主要業務 1.5.2 支撐NGN的主要技術 1.5.3 支持軟交換的主要協議 1.5.4 NGN的發展趨勢 1.6 智能通信的核心技術——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v6) 1.6.1 IPv6的基本概念 1.6.2 IPv6的特點 1.6.3 IPv6地址空間分配和地址類型 1.6.4 IPv6的路由技術 1.6.5 移動IPv6 1.6.6 IPv6現有網絡 1.6.7 IPv6的應用 1.7 智能通信的移動計算 1.7.1 移動計算的概念 1.7.2 移動計算的關鍵技術 1.7.3 移動通信網絡 1.7.4 無綫局域網 1.7.5 移動自組網絡 1.7.6 移動IP 1.8 智能通信中的人工智能 1.8.1 語音識彆 1.8.2 語音識彆的關鍵技術 1.9 智能通信的成功技術——基於IP的語音傳輸(VoIP) 1.9.1 VoIP簡介 1.9.2 VoIP的基本原理 1.9.3 VoIP語音質量 1.9.4 VoIP係統的關鍵設備 1.9.5 VoIP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10 智能通信的展望第2章 航空通信 2.1 航空通信概述 2.1.1 用途和特點 2.1.2 發展曆史 2.1.3 通信類彆 2.1.4 組成和原理 2.2 航空通信新技術 2.2.1 數字技術 2.2.2 嵌入式數字處理器 2.2.3 軟件無綫電 2.2.4 自適應收發技術 2.2.5 數據鏈和數據網絡 2.2.6 認知無綫電 2.2.7 異構網絡融閤一體化管理及智能網絡 2.2.8 分集技術 2.2.9 多天綫MIMOOFDM技術 2.2.10 超寬帶技術 2.2.11 超窄帶 2.3 軍用航空通信 2.3.1 軍航通信特徵 2.3.2 空軍航空兵通信 2.3.3 海軍航空兵通信 2.3.4 陸軍航空兵通信 2.4 民用航空通信 2.4.1 航空電信係統 2.4.2 民航通信網絡 2.4.3 現行空地通信係統 2.4.4 新航行係統數據鏈第3章 無綫電監測 3.1 概述 3.2 無綫電管理與無綫電監測 3.2.1 無綫電管理 3.2.2 無綫電監測 3.2.3 國際無綫電管理與監測 3.2.4 我國無綫電管理概況 3.3 無綫電監測的組織機構 3.3.1 無綫電監測機構 3.3.2 無綫電監測站 3.3.3 無綫電乾擾的産生和處理 3.4 監測天綫和接收機 3.4.1 監測天綫 3.4.2 監測接收機 3.5 無綫電信號的測量 3.5.1 信號頻率的測量 3.5.2 信號場強與功率通量密度的測量 3.5.3 頻譜占用度的測量 3.5.4 信號帶寬的測量 3.5.5 信號調製方式的測量 3.5.6 無綫電測嚮與定位 3.5.7 發射識彆和信號分析 3.6 無綫電監測的自動化 3.6.1 無綫電監測工作的自動化 3.6.2 無綫電監測的計算機網絡化 3.7 對其他無綫電業務的監測 3.7.1 空間無綫電業務的監測 3.7.2 多媒體和廣播的監測 3.7.3 個人無綫通信的監測 3.7.4 擴頻信號的監測 3.7.5 微波鏈路的監測第4章 深空測控與通信 4.1 深空測控與通信簡介 4.1.1 概述 4.1.2 深空與非深空通信任務概念 4.1.3 深空通信的特點 4.2 係統任務和組成 4.2.1 基本任務 4.2.2 基本組成 4.2.3 關鍵難點 4.3 深空測控通信網 4.3.1 美國的深空測控通信網 4.3.2 俄羅斯(前蘇聯)的深空測控通信網 4.3.3 日本的深空測控通信網 4.3.4 歐空局的深空測控通信網 4.3.5 我國的深空測控通信網 4.4 深空測控通信新技術 4.4.1 香農定 4.4.2 頻段的擴展 4.4.3 深空測控通信調製體製 4.4.4 深空探測信道編碼技術 4.4.5 深空信源編碼技術 4.4.6 通信鏈路信道模型 4.4.7 VLBI測量技術 4.4.8 天綫組陣技術 4.4.9 深空應答機技術 4.4.10 綜閤電子係統技術 4.4.11 深空探測的原子鍾應用 4.4.12 半導體新器件、新工藝技術應用 4.5 CCSDS建議的深空測控與通信標準 4.5.1 ΔDOR操作CCSDS建議 4.5.2 射頻與調製係統CCSDS建議 4.5.3 僞碼測距CCSDS建議 4.6 “奧德賽”探測器的通信任務簡介 4.6.1 探測器的通信 4.6.2 通信的任務需求 4.6.3 “奧德賽”的通信係統組成 4.6.4 天綫 4.6.5 “奧德賽”通信鏈路性能 4.7 深空測控通信未來的發展趨勢 4.7.1 通信容量的不斷擴展和提升 4.7.2 通信模式的改進、星際廣域網的建立 4.7.3 深空探測器跟蹤與導航能力的提高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叫一個“吸睛”,亮眼的色彩搭配上那些代錶著高速、未來的綫條圖案,讓人一眼就覺得這不是一本老舊的教科書。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的厚度震撼瞭一下,但翻開目錄纔發現,這厚度背後全是乾貨。我特彆關注瞭關於5G/6G技術架構和太赫茲通信的那幾章。作者在講解這些前沿概念時,沒有那種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而是大量采用瞭清晰的係統框圖和性能對比麯綫。比如,它對比瞭不同代際移動通信的核心網演進路徑,那個關於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的圖示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我記得有一張圖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虛擬化技術將物理網絡資源高效分配給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和海量物聯網等不同場景,這一點對於我理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應用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新型調製解調技術的介紹也非常深入,它詳細剖析瞭正交頻分復用(OFDM)的局限性以及正交頻分多址(OFDMA)的改進點,配有大量的波形時域和頻域圖解,讓人茅塞頓開。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底層技術的門檻,是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教科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技術路綫圖的指南。我特彆欣賞它對工業互聯網(IIoT)和時間敏感網絡(TSN)的專題論述。它沒有將TSN僅僅視為一個標準,而是深入分析瞭確定性傳輸背後的報文調度算法和同步機製,並配有數據包在傳統以太網與TSN網絡中的延遲抖動對比圖,這對於理解工業控製領域對實時性的嚴苛要求至關重要。書中對於異構網絡融閤的探討也很有啓發性,展示瞭如何將傳統的蜂窩網絡能力與Wi-Fi 6/7的接入技術進行深度協同,以應對復雜的工廠和園區環境。這種對跨領域、跨標準技術的整閤能力,是這本書最“現代”的地方。它不僅告訴你“有什麼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告訴你“這些新技術是如何協同工作以解決實際工程挑戰的”,這種以問題為導嚮的技術梳理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新技術落地應用的人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說實話,我抱著學習量子通信和可見光通信的心態買的這本書,原本以為會是一堆空泛的展望,沒想到它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麵做得極為紮實。書中專門開闢瞭一塊篇幅介紹瞭近年來國際上幾個重大的科研突破,尤其對基於糾纏分發的量子密鑰分發(QKD)的實驗進展進行瞭詳細梳理。它不僅提到瞭理論模型,還引用瞭實際的實驗數據和部署案例,比如歐洲或中國在光縴量子信道上的最大傳輸距離記錄,這讓內容非常“接地氣”。更讓我驚喜的是對可見光通信(VLC)的論述,它沒有僅僅停留在“用LED燈傳輸數據”的錶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解決載波頻率的限製、多徑效應以及移動性管理這些實際工程中的難題。書中列舉瞭幾個最新的照明設備集成方案,甚至配有原型設備的實物照片,這種將學術研究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的寫法,讓這本書的含金量陡然提升,不再是那種“隻可遠觀”的理論巨著,而是可以指導我們思考下一代通信係統部署策略的實戰指南。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工程師,我最看重的是技術細節的嚴謹性和圖錶的專業性。這本書在這兩方麵錶現得極其齣色。例如,在介紹下一代安全技術時,它對後量子密碼學(PQC)的格基密碼(Lattice-based Cryptography)的原理進行瞭清晰的數學建模,雖然涉及數學,但配有流程圖來解釋密鑰生成和加密/解密的過程,使得非密碼學背景的讀者也能抓住核心思想。再者,關於智能反射麵(RIS)/超錶麵的章節,真是大開眼界。書中詳細描繪瞭RIS的電磁波調控機理,並用三維模型直觀展示瞭如何通過控製單元單元的相位來重構目標方嚮的信號,同時還列齣瞭不同RIS材料和驅動方式的優缺點對比錶。這種對“物理層與信息論的交叉融閤”的深入探討,體現瞭作者對現代通信技術廣度和深度的全麵把握。書中的每一個圖錶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教學工具,而不是簡單的插圖填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時代感”和“前瞻性”,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看一本靜態的教材。它似乎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地更新著通信領域最前沿的脈搏。我注意到它對人工智能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即AI for Communications這一塊的覆蓋非常及時且深入。它不是簡單地提一句“AI可以優化網絡”,而是具體闡述瞭如何利用深度強化學習(DRL)來優化毫米波波束賦形(Beamforming)的算法參數,並且給齣瞭一個基於模擬環境的性能增益對比圖。這種對算法與硬件結閤點的精準把握,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此外,書中對衛星互聯網和低軌星座(LEO Constellations)的介紹也極其到位,它詳細分析瞭星地鏈路的信道特性、多普勒頻移的補償技術以及星間鏈路的組網拓撲,這些都是當前技術熱點中至關重要但又極其復雜的環節。通過結構化的圖錶展示,作者成功地將這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點,整閤進瞭一個統一的通信技術框架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