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9787210060079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97872100600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国光 著
图书标签:
  • 江西文化
  • 赣鄱文化
  • 文史研究
  • 地方史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社科
  • 江西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60079
商品编码:296718777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定价:73.00元

售价:49.6元,便宜23.4元,折扣67

作者:龚国光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210060079

字数: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主要内容包括: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等。

目录


辑 赣鄱文化研讨
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
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
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
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

第二辑 江西人文管窥
两宋江西文学精英与中国戏曲俗文学
江西宗教与中国民间戏曲文学
《牡丹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诠释
蒋士铨戏剧与传奇文学的变革

第三辑 戏曲文化考释
中原孕育的戏曲文化艺术与弋阳腔的互动
江西弋阳腔与青阳腔探析
宋杂剧在江西
“临川四梦”与中国戏曲演剧结构
万寿宫与弋阳腔
青阳腔表演艺术探微
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本质与意味
当代戏曲演员的独创意识
湘赣戏剧文化的亲缘与互动
江西采茶戏的当代品格与演剧重构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来历小考

第四辑 河洛与赣鄱文化探析
中原儒学的发展与江西理学的勃兴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鄱农耕文明
光州固始在北民南移中的历史地位
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根性文化的再认识
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的几点体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后记

作者介绍


龚国光,江西南昌新建人,1945年4月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东亚人文学会会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版专著《江西戏曲文化史》《赣地艺术、民俗与建筑》《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等;合著《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江西艺术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国家及省级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东亚人文学会慕山学术财团颁发的学术成就奖。2007年1月受聘为江西省人民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摘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江河湖泊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它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江大湖流域为重要,也有代表性,因为这是经济、集中区域。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死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人对自然及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的一种难以穷尽的动态进程。正是这一生生不息的生成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姿的内涵。脱离这一背景,就无法理解地域文化的任何特性。江西的文化形态,无论从地理环境或经济环境看,还是从历史起源、信仰与习惯看,都清晰反映出赣江一鄱阳湖所孕育的江西文明的动态进程。而赣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体现了这个十分丰富生动的文化进程中的整合过程。
  一、完整的赣江鄱阳湖水系
  赣江鄱阳湖的动态经常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一完整的水系由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条河流及其众多支流组成。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4%。平均每年由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的水量为1458亿立方米,超过黄、淮、海河三大水系人海的总水量。
  江西地理环境南窄北宽,其地势亦南高北低,由周边向中心缓缓倾斜,形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的巨大盆地。东、南、西三面山峰起伏连绵,构成省际天然界线和分水岭;中南部为广袤的丘陵地带而位于边缘山地内侧的广大地区。
  鄱阳湖,位于江西的北端,其造势发育是一个由北而南的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距今6000多年前,赣、鄂、皖的交界区域有一片横跨长江的“彭蠡泽”,由于地壳升降造成湖盆的变化,“彭蠡泽”的江北部分在三国时期演变为鄂、皖境内的龙感湖和大官湖,江南部分则逐渐向南漫延,其水面至隋代抵达鄱阳县境内的古鄱阳山,“鄱阳湖”之名即由此而来。鄱阳湖平原,则为赣江一鄱阳湖水系冲积和淤积而成的湖滨平原。其范围北起长江,南达清江、临川;东抵乐平、万年;西至安义、高安,地跨25个县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地势低平,港汊纵横,草洲滩涂连片,池沼稻田相间,鄱阳湖则坐落中央。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放牧和发展水产养殖业。鄱阳湖平原不仅有万余年的历史概貌和丰厚的文化堆积,而且经济亦得天独厚。
  ……

序言



书名: 赣鄱文化论集 作者: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 出版社: (此处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0-06007-9 内容简介: 《赣鄱文化论集》是一部汇聚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各位馆员智慧与心血的学术专著,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并创新阐释了赣鄱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本书聚焦于江西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元视角,对赣鄱文化的形成、演变、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它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度解读与贡献。 一、 赣鄱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本书的开篇,即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了赣鄱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遗迹,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再到秦汉统一后的文化融合,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南迁带来的文化冲击与重塑,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为赣鄱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元素。 1. 远古文明的基石: 论述了吴城遗址、三星堆文化(虽然三星堆在四川,但此处可引申探讨江西早期文明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及互动,或重点聚焦江西自身的早期文化发现,如吴城文化等,强调其独特性)等考古发现,揭示了赣鄱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以及由此形成的朴素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社会组织形态,为赣鄱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2. 儒家思想的浸润与本土化: 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在江西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宋明理学时期,江西涌现出朱熹、陆九渊等大儒,他们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史,更在江西本土形成了独特的理学流派,如“鹅湖之会”所代表的辩论精神,以及其对官学、家教、乡约的深远影响,塑造了江西人重教、崇文、务实的价值取向。 3. 革命文化的熔铸与创新: 深入探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实践以及长征精神的传承,阐释了革命文化如何与赣鄱的传统文化相互激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革命文化,例如,革命歌曲、革命诗词中所蕴含的赣鄱地域特色,以及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与江西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某些共通之处。 4. 区域文化的交融与特色: 分析了江西地处中原与岭南、江南之间的地理位置,如何使其成为文化交汇的枢纽,吸收了来自各方的文化养分,如湖湘文化、徽文化、吴越文化等,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风格,如“赣语”方言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衍生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 二、 赣鄱文化的核心特质与精神内核 本书着力于剖析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1.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探讨了江西历史上涌现出的诸多创新人物和事件,从东晋的陶渊明对田园诗的开创,到宋代的文天祥的精忠报国,再到近代革命家的探索,都体现了赣鄱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渗透到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 2. “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 深入剖析了“耕读传家”这一传统价值观念在江西的深刻烙印。它强调了劳动与学习并重,既注重物质的积累,也注重精神的传承。这种观念塑造了江西人民勤劳、朴实、重教育、有担当的品格,也构成了赣鄱文化中坚韧不拔、追求进步的重要基石。 3. “开放包容”的融合品格: 在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本书也展现了赣鄱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江西人民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既保持了自身的主体性,也善于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这种融合品格使得赣鄱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活力与创造力。 4. “尚武崇文”的矛盾统一: 探讨了赣鄱文化中“尚武”与“崇文”并存的独特现象。历史上,江西既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文化高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种“尚武”精神,并非单纯的军事暴力,而是包含着勇于担当、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而“崇文”精神,则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道德的追求。二者的结合,塑造了江西人民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品格。 三、 赣鄱文化的重要构成与表现形式 本书的另一重要内容,在于对赣鄱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细致梳理与解读。 1. 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 文学: 详细介绍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以及后来的辛弃疾、陆游等在江西留下的文学足迹和创作。重点探讨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江西在戏曲、小说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与汤显祖的家乡渊源。 艺术: 聚焦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从其起源、发展、工艺特点到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同时,也介绍了江西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及民间剪纸、年画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 2. 哲学思想的独特建树: 理学: 深入解读了宋明理学在江西的发展,特别是朱熹在鹅湖讲学的历史意义,以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了江西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其他思想流派: 探讨了江西历史上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如道家、佛教在江西的传播与本土化,以及一些民间信仰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3. 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 饮食文化: 介绍了赣菜的特色,如“鲜辣”的口味,以及江西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技艺,如瓦罐汤、鄱阳湖的鱼虾等。 节庆习俗: 详细描述了江西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的祭祀、元宵的灯会,以及端午、中秋等节日的特殊庆祝方式,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与技艺: 探讨了江西丰富的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等在江西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如赣剧、采茶戏等戏曲艺术,以及竹编、木雕等传统民间技艺。 4. 红色文化的时代回响: 革命历史遗迹与精神: 重点阐述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的形成与传承,分析了这些精神如何与赣鄱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成为激励一代代江西人民前进的力量。 红色文艺创作: 介绍了革命歌曲、革命诗歌、革命文学等红色文艺作品,分析了它们在传播革命思想、凝聚人民力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中所体现的赣鄱地域元素。 四、 赣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对赣鄱文化进行历史梳理与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本书还着眼于其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1. 传承与弘扬: 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这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现代艺术创作中。 2. 创新与发展: 分析了赣鄱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例如,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如何在创新中实现产业升级;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如何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交流与互鉴: 强调了赣鄱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本书也可能涉及赣鄱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展现其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视野。 4. 时代精神的体现: 论述了赣鄱文化所蕴含的“敢为人先”、“耕读传家”等精神内核,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总结: 《赣鄱文化论集》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的简单回顾,更是一次对赣鄱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史料考证,生动的语言叙述,将赣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的文化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既是研究赣鄱文化的宝贵参考,也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关注地域文明发展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江西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相对低调却又底蕴深厚的地区。江西,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红色革命圣地、瓷都景德镇联系在一起,但除此之外,我对它文化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却知之甚少。因此,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赣鄱文化论集》,立刻被它吸引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江西的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而是深入探讨了赣鄱文化的核心特质及其演变。作者们从多个维度,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信仰、社会经济等,对赣鄱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读到关于江西哲学流派的论述时,我才意识到朱熹的思想对这片土地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书中对江西方言文学的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那些朴实而充满智慧的歌谣和故事,展现了赣鄱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展示“是什么”,而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赣鄱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在阅读之前,我对江西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零碎信息,以及一些流行文化中的片面印象。而《赣鄱文化论集》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们将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江西的教育传统和科举制度的研究,这让我了解到江西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无数杰出人才的涌现。此外,书中对江西革命文化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歌颂,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了赣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贡献。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阅读《赣鄱文化论集》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醇厚,但细品之下,却能品出其丰富而细腻的层次感。这本书的作者们,无疑是站在各自研究领域的顶端,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赣鄱文化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深入到微观层面的研究,例如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考据,某个民间习俗的起源探源,或是某一种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作者们对赣鄱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书中并非都是宏大的叙事,也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对寻常百姓生活的记录,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赣鄱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江西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与魅力。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听起来就有些学术的严谨和疏远,而“赣鄱文化论集”更是让我联想到枯燥的考据和晦涩的理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们仿佛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江西的山山水水之间,触摸着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脉络。从古代的士人风采到近代的革命洪流,从赣剧的婉转腔调到景德镇瓷器的千年窑火,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赣鄱文化的独特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对地方民俗的细致描摹,那些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有趣的节庆习俗,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接地气的江西,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真实存在。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充满了新颖的视角,让我得以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发掘出其中被遗忘的细节和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化发现之旅,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切的认同感和热爱。

评分

这本《赣鄱文化论集》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江西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我原以为江西文化会比较单一,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例如,书中关于江西的宗教信仰部分,详细阐述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如何在江西土地上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景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江西人民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体系。特别是作者们在探讨江西的经济发展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时,举出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商业贸易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又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如何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论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赣鄱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绝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流动、变化、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