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定价:73.00元
售价:49.6元,便宜23.4元,折扣67
作者:龚国光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210060079
字数: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主要内容包括: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等。
目录
辑 赣鄱文化研讨
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
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
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
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
第二辑 江西人文管窥
两宋江西文学精英与中国戏曲俗文学
江西宗教与中国民间戏曲文学
《牡丹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诠释
蒋士铨戏剧与传奇文学的变革
第三辑 戏曲文化考释
中原孕育的戏曲文化艺术与弋阳腔的互动
江西弋阳腔与青阳腔探析
宋杂剧在江西
“临川四梦”与中国戏曲演剧结构
万寿宫与弋阳腔
青阳腔表演艺术探微
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本质与意味
当代戏曲演员的独创意识
湘赣戏剧文化的亲缘与互动
江西采茶戏的当代品格与演剧重构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来历小考
第四辑 河洛与赣鄱文化探析
中原儒学的发展与江西理学的勃兴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鄱农耕文明
光州固始在北民南移中的历史地位
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根性文化的再认识
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的几点体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后记
作者介绍
龚国光,江西南昌新建人,1945年4月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东亚人文学会会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版专著《江西戏曲文化史》《赣地艺术、民俗与建筑》《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等;合著《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江西艺术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国家及省级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东亚人文学会慕山学术财团颁发的学术成就奖。2007年1月受聘为江西省人民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摘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江河湖泊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它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江大湖流域为重要,也有代表性,因为这是经济、集中区域。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死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人对自然及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的一种难以穷尽的动态进程。正是这一生生不息的生成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姿的内涵。脱离这一背景,就无法理解地域文化的任何特性。江西的文化形态,无论从地理环境或经济环境看,还是从历史起源、信仰与习惯看,都清晰反映出赣江一鄱阳湖所孕育的江西文明的动态进程。而赣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体现了这个十分丰富生动的文化进程中的整合过程。
一、完整的赣江鄱阳湖水系
赣江鄱阳湖的动态经常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一完整的水系由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条河流及其众多支流组成。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4%。平均每年由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的水量为1458亿立方米,超过黄、淮、海河三大水系人海的总水量。
江西地理环境南窄北宽,其地势亦南高北低,由周边向中心缓缓倾斜,形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的巨大盆地。东、南、西三面山峰起伏连绵,构成省际天然界线和分水岭;中南部为广袤的丘陵地带而位于边缘山地内侧的广大地区。
鄱阳湖,位于江西的北端,其造势发育是一个由北而南的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距今6000多年前,赣、鄂、皖的交界区域有一片横跨长江的“彭蠡泽”,由于地壳升降造成湖盆的变化,“彭蠡泽”的江北部分在三国时期演变为鄂、皖境内的龙感湖和大官湖,江南部分则逐渐向南漫延,其水面至隋代抵达鄱阳县境内的古鄱阳山,“鄱阳湖”之名即由此而来。鄱阳湖平原,则为赣江一鄱阳湖水系冲积和淤积而成的湖滨平原。其范围北起长江,南达清江、临川;东抵乐平、万年;西至安义、高安,地跨25个县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地势低平,港汊纵横,草洲滩涂连片,池沼稻田相间,鄱阳湖则坐落中央。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放牧和发展水产养殖业。鄱阳湖平原不仅有万余年的历史概貌和丰厚的文化堆积,而且经济亦得天独厚。
……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相对低调却又底蕴深厚的地区。江西,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红色革命圣地、瓷都景德镇联系在一起,但除此之外,我对它文化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却知之甚少。因此,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赣鄱文化论集》,立刻被它吸引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江西的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而是深入探讨了赣鄱文化的核心特质及其演变。作者们从多个维度,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信仰、社会经济等,对赣鄱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读到关于江西哲学流派的论述时,我才意识到朱熹的思想对这片土地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书中对江西方言文学的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那些朴实而充满智慧的歌谣和故事,展现了赣鄱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展示“是什么”,而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赣鄱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在阅读之前,我对江西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零碎信息,以及一些流行文化中的片面印象。而《赣鄱文化论集》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们将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江西的教育传统和科举制度的研究,这让我了解到江西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无数杰出人才的涌现。此外,书中对江西革命文化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歌颂,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了赣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贡献。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阅读《赣鄱文化论集》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醇厚,但细品之下,却能品出其丰富而细腻的层次感。这本书的作者们,无疑是站在各自研究领域的顶端,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赣鄱文化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深入到微观层面的研究,例如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考据,某个民间习俗的起源探源,或是某一种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作者们对赣鄱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书中并非都是宏大的叙事,也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对寻常百姓生活的记录,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赣鄱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江西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与魅力。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听起来就有些学术的严谨和疏远,而“赣鄱文化论集”更是让我联想到枯燥的考据和晦涩的理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们仿佛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江西的山山水水之间,触摸着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脉络。从古代的士人风采到近代的革命洪流,从赣剧的婉转腔调到景德镇瓷器的千年窑火,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赣鄱文化的独特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对地方民俗的细致描摹,那些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有趣的节庆习俗,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接地气的江西,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真实存在。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充满了新颖的视角,让我得以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发掘出其中被遗忘的细节和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化发现之旅,让我对江西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切的认同感和热爱。
评分这本《赣鄱文化论集》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江西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我原以为江西文化会比较单一,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例如,书中关于江西的宗教信仰部分,详细阐述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如何在江西土地上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景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江西人民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体系。特别是作者们在探讨江西的经济发展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时,举出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商业贸易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又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如何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论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赣鄱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绝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流动、变化、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