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
: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刘世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97201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之年,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值此推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瞻前顾后”进行相关工作总结和展望。2010年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这与2008年蓝皮书的主题“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及2009年蓝皮书的主题“文化遗产关系民生大计”相比,由虚渐实,更加注重事业发展阶段性的总结,更加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仍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组成,延续了“主题报告统领全书”、“技术报告解释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共同为主题报告提供支持”的体例,保持了“定位明确、突出主题、体例延续、关注变量”的特色。课题组不仅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见长的特点,还辅以诸多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说明书,系统、具体并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十一五”以来文化遗产事业爱展的新形势、新经验、新问题,使文物系统的管理者能从延续的体例中了解到各省在“十一五”期间的“此起彼伏”并能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使有兴趣的读者能从多样的案例中了解到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上的“千姿百态”并能发现这个事业的确关系“国计民生”。
具体来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精细化”都在“十一五”期间与时俱进,且这种进步的方向有了高屋建瓴的指示——*同志在2010年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指明了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大目标和新方向。以此为标准,蓝皮书按如下线索组织了2010年的研究成果:“十一五”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和社会给予文化遗产事业极大的关注,并加大了投入力度,文物系统也将投入更高效、更全面地转化为教育、科研、经济方面的产出。但相对“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之处凸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以及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文化遗产事业公益价值和经济价值全面、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此,需要总结各方面力图实现“规范、统一、高效”的行业管理的改革经验,并从管理水平角度找出文物系统内部提高相关行政资源配置效率的“短板”,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经验制度化、将“短板”补齐。
目录
前言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
主题报告
章 文化遗产事业这五年
1 有关文件展望的“十一五”前景综述
2 对文物系统完成“十一五”期间相关工作的定性总结
3 对文物系统完成“十一五”期间相关工作的定量总结
3.1 数据来源说明
3.2 投入方面
3.3 产出方面
3.4 保障方面
3.5 其他工作
4 在规划完成情况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教训总结
4.1 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的经验总结
4.2 事业发展问题总结
5 基于“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新形势展望“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经验总结
1.1 经验总结
1.2 从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角度对新形势的分析
2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总结分析
2.1 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2.2 博物馆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2.3 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遗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算
3 “十二五”期间加大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方向
3.1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3.2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4 小结
第三章 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经验总结和前景分析
1 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内外环境和热点问题
1.1 管理角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1.2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1.3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的热点问题
2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模式分类和案例分析
2.1 改革模式分类和相关案例代表性分析
2.2 案例分析
2.3 总结
3 宏观体制改革对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前景
3.1 宏观体制改革对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3.2 “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前景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分析——基于GAP方法
1 从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概况
2 文化遗产事业管理水平的CAP分析
……
技术报告
评估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我深知这份报告的价值。每年的发展报告,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工作的进步与不足。2010年,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我们一方面要应对自然灾害对文物古迹的威胁,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的出版,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更是一份宝贵的经验汇编和决策参考。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遗产地的管理和利用方面,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难题。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基层保护单位的投入和支持有所体现,因为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这份报告,将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与同行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历史和考古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每当有机会接触到反映国家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时,我都倍感振奋。《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的知识海洋的窗口。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故事充满好奇,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怀有敬畏之情。这份报告,理论上应该涵盖了国家在2010年围绕文化遗产所进行的各项工作,从考古发现到遗址保护,从文物征集到非遗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考古项目进展,比如新发现的遗址,或是对已有遗址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想了解当时在保护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时,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同样充满好奇,希望书中能有对一些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方面的记录和梳理,以及相关的保护政策。这本书,对我来说,将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是一次学习和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源于我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关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根脉,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支撑。2010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丢掉宝贵的文化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份报告,我想一定是对当时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我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国家对于保护那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决心和投入。例如,在对一些重要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时,是否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机制,确保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代代相传。我更希望报告能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视野,不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如何让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讲述中国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心的一次探索和 affirmation。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时常关注相关的政策和实践。《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那一时期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我个人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工程,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发掘工作,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来展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保护效果,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文化遗产的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满足了我对系统性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发展报告的需求,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读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画面。我是一名从事文化旅游相关工作的从业者,深切理解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其作为旅游资源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是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想这份报告一定记录了当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所做的许多有益探索。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成功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案例,比如某个古镇的复兴,或是某个遗址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了解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地方的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也关注报告中关于文化遗产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推广方面的内容,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关于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