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文化——學與行
定價:18.00元
作者:蘇峰
齣版社:冶金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24408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從中華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入手,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部分內容循序漸進地介紹瞭中華文化並以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並結齣豐碩的成果作為結束。本書引人遐思,特彆注意把中華文化放到鮮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每章前有知識準備,後有相關鏈接、文化之謎、訓練活動、課後思考,幫助讀者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方便教師開展教學,是瞭解生動的中華文化、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理想教材。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教學用書,也可供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
目錄
緒論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化的特點與未來
節 中華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 學習中華文化的意義和方法
第三節 中華文化的未來
人與自然篇
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華山水文化
節 中華山文化
第二節 中華水文化
第三節 道法自然
第二章 托物寓理的東方意境——中華動、植物文化
節 動物文化
第二節 植物文化
第三章 “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中華風水文化
節 風水理論
第二節 中國古代主要建築類型的風水
人與社會篇
第四章 “姓者生也,名自命也”——中華姓名文化
節 姓氏起源
第二節 名字的構成及取名的基本方法
第三節 姓名蘊涵的文化意義
第五章 在人性與自然的圓融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節 遠古圖騰:龍與鳳
第二節 本土哲學及其宗教化:儒與道
第三節 外來宗教的本土化:中國佛教
第六章 諸神降臨的世界——中華廟宇文化
節 概述
第二節 儒傢、道教和他們的建築
第三節 外來的宗教和他們的建築
第七章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內聖外王”的中華傳統與社會大同
節 傳統文化之“內聖外王”
第二節 大同理想與和諧社會
第三節 曆代教育的追求
人與人篇
第八章 禮製人倫,禮行天下——中華禮儀文化
節 中華禮儀的意義和類彆
第二節 孝悌仁愛——日常禮儀
第三節 百年好閤——婚姻禮儀
第四節 尊崇祈福——喪葬禮儀
第九章 避凶就吉,祈福納祥——中華節日文化
節 節 日的起源與形成
第二節 中華傳統節日
第十章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中華性文化
節 遠古性崇拜和性禁忌
第二節 中華性觀念
第三節 男與女:性的政治
尾聲 東學西傳,西學東漸,互利互惠——中外文化交流
節 文化交流的軌跡
第二節 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三節 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第四節 曆史的啓示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讀的一本叫做《匠心鑄魂》的書,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好像越來越缺乏那種對技藝的極緻追求瞭。很多東西都是流水綫生産,高效是有瞭,但總感覺少瞭點“人情味”。這本書呢,就是講瞭一群在中國傳統工藝領域默默奉獻的匠人。 作者的寫作方式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就是一點一點地,把這些匠人的故事講齣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一個製作蘇綉的奶奶的故事。她花瞭半輩子的時間,就為瞭把一根絲綫,穿過一塊最細的綢緞,然後用最精準的角度,綉齣最栩栩如生的圖案。書裏詳細描述瞭她對手的訓練,眼睛的保養,甚至是怎麼根據季節和濕度來調整綉綫的。你讀的時候,真的能感受到那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那種把一件事做到極緻的決心。 我看到她年輕時的照片,手指已經被針尖磨得布滿瞭老繭,甚至有點變形。但她的眼睛裏,卻閃爍著一種孩童般的光芒,那是對美的追求,是對完美的執著。這種精神,在現在這個追求速成和功利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不是讓你學會某種手藝,而是讓你明白,什麼叫做“匠心”。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對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讀物感到些許疲憊,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直到我讀瞭《光影流轉的江南》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曆史的溫度,可以通過如此詩意的方式來呈現。這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遊記,也不是一本純粹的曆史研究,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用他那支飽含深情的筆,勾勒齣江南水鄉各個時代留下的痕跡。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吳儂軟語”的章節。作者沒有去考究方言的起源和演變,而是通過講述幾段發生在小橋流水人傢旁的對話,展現瞭吳儂軟語的獨特韻味。那些帶著吳越風情的詞匯,那些溫婉低沉的語調,仿佛可以直接從紙上流淌齣來,在耳邊縈繞。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身著旗袍的女子,倚在窗邊,輕聲呼喚著遠行的郎君;也能聽到一位老船夫,哼著古老的歌謠,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上劃行。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江南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風景,而是深入到瞭它的靈魂深處。
評分最近入手瞭一本《星辰之下,大地之上》,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天文學科普,也不是純粹的地理考察報告,而是將兩者巧妙地結閤起來,講述瞭人類文明與星空、與大地的關係。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娓娓道來那些你可能從未留意過的,但卻與你我息息相關的事情。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古人如何觀星”的那一部分。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星座的名字,而是通過講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根據星辰的軌跡來指引方嚮、預測季節、甚至寄托情感,來展現星空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書中提到,古老的航海民族,是如何將天上的星辰視為無形的燈塔,在茫茫大海中辨彆方嚮。又比如,古代的農耕文明,是如何觀察北鬥七星的指嚮,來確定春耕鞦收的最佳時節。 這種敘述方式,讓我覺得,我們與星空,與這片大地,從來都不是割裂的。我們的祖先,在仰望星空的時候,看到的不僅僅是閃爍的光點,更是生命的節奏,是生存的希望。讀完這部分,我再次抬頭望嚮夜空,感覺自己與那些遙遠的星辰,與那些古老的文明,都建立瞭一種奇妙的聯係。
評分我最近在書店裏無意間翻到瞭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叫做《故紙堆的低語》。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古韻,淡雅的宣紙紋理,配上蒼勁的隸書,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書香,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曆史氣息的陳列室。作者並非直接講述某個朝代的興衰,或是某位名人的生平,而是從更細微、更具象的視角切入,去描繪那些被時間衝刷後,依然閃爍著生命力的文化碎片。 比如,書中有一章詳細介紹瞭古代文人的案頭之物,不是泛泛地提及筆墨紙硯,而是深入到不同材質的紙張、不同墨色的配比、不同筆頭的書寫感受,甚至還有文人對茶盞、熏香的偏好。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書桌前,沐浴著午後陽光,靜靜地品味著手中的茶,指尖輕輕拂過毛筆的觸感,心中湧動著創作的靈感。這種細膩的描繪,讓我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親近感,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聖賢,而是有著七情六欲、生活細節的鮮活個體。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叫做《風語者》。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直接講述某個具體的人物,或者某個明確的事件,而是通過一種非常“空靈”的方式,去捕捉那些在大時代洪流中,被忽視的、微小的聲音。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無形的“風”,具象化,讓你能夠“聽”到,甚至“觸摸”到。 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是關於“消失的聲音”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去批判什麼,或者感嘆什麼,他隻是用一種非常客觀,但又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瞭一些行將消逝的傳統技藝、一些瀕臨失傳的民俗文化,甚至是一些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擠壓變形的生活方式。比如,書中提到瞭一個製作竹編的老師傅,他一生都在研究如何讓竹子更柔韌、更耐用,但他的手藝,卻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學習而麵臨失傳。作者隻是靜靜地記錄下老師傅製作竹編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錶情,而你讀著讀著,就仿佛能聽到竹子在老師傅手中發齣那種悅耳的“沙沙”聲,感受到那種沉澱瞭時光的溫度。 這種“無聲的敘述”,反而比任何激昂的言辭都更能打動人心。它讓你開始反思,在追求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究竟丟失瞭什麼。這本書沒有給齣答案,但它留給你足夠多的空間去思考,去感受。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陣溫柔的風,吹拂過我的心田,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