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装得下生活的器物
定价:49.00元
作者:李若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86597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也要挑选自己喜欢的、合用的,好好爱惜,互相长久地陪伴。日本生活工艺文化便是为了这样有情的日常而存在。美好的器物不应该只待在美术馆里,更应该走进生活,和喜欢它们、需要它们的人在一起。
★本书公开了日本生活工艺代表人物安藤雅信、三谷龙二、井藤昌志、真木千秋、小野哲平,以及其他10几位生活器物作者的人生故事和与器物相伴的美好生活。图文精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日常器物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试图建立人与器物之间更长久、更美好的关系。
★作者为雕刻时光咖啡馆、失物招领家居店创始人李若帆,特别推荐自己正在使用的工艺家的代表作,以及清洗、保养和修复器物的方法。
★安藤雅信作序推荐。限量赠送失物招领50元现金抵用券。内容提要
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李若帆,选取自己熟知的日本16位有代表性的生活工艺家,包括陶作家、木作家和织作家,通过与他们的相识、相交,讲述他们的创作和生活。
既满足读者对于有品质的生活器物的认知和追求,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日常器物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试图建立人与器物之间更长久、更美好的关系。
还加入了如何保养不同材质器物的方法,兼具实用的知识性与文化的感染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若帆,雕刻时光咖啡馆、失物招领家居店创始人。微博@李若猫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沉静而考究的气息。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带着一点点做旧的质感,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温度。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那种朴素中的精致所吸引,联想到那些经过时间洗礼,却依然散发着温润光泽的器物。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手捧一杯热茶,指尖拂过粗粝又温润的陶土,或是光滑却不失温度的木质,那种与器物之间无声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治愈。这本书似乎在诉说着,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用品,承载着的是我们生活最真实的情感与记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不像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书籍,充满了冰冷的概念和遥不可及的潮流,反而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器物里的故事,关于匠人的坚持,关于材料的生命,关于设计背后的人文关怀。我期待它能引领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发现器物的美,也发现生活本身的美。这种对于“器物”的深入探讨,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更关乎精神层面的寄托与共鸣,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快节奏、消费主义生活的一种温和反击,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它不像那些鼓吹“消费主义”的书籍那样浮躁,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姿态,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器物”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可持续性”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一件好的器物,不仅仅是好看,更是耐用,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在被丢弃后,能够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作者的视角非常广阔,他不仅关注器物的材质和工艺,更关注器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意义。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消费模式,是否过于“一次性”?我们是否在用一种短暂的满足,换取了对环境的长期负担?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拥有”这件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新”,转向追求“久”。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器物,如何去保养它们,如何让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并且成为我生活故事的一部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每一页都可能揭示一个关于器物不为人知的秘密,或是一段动人的匠人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材质的细致描写,无论是陶瓷的温润,金属的光泽,还是藤编的自然纹理,作者都用一种充满敬意和理解的笔触来描绘。它让我明白,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而匠人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生命力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东西是被匆忙制造出来,又被轻易丢弃?而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慢”的生活态度,一种对器物的“慢”打磨,和对生活“慢”的品味。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好东西”的定义,不再盲目追求潮流和品牌,而是去寻找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能够与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连接的器物。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器物即人”的观点深以为然,因为一件器物的形态、质感、甚至细微的划痕,都可能折射出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品味,甚至性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器物,更是关于人,关于我们如何通过器物来表达自己,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物,讲述得如此生动有趣。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并没有用什么高深的理论去解读器物,而是用一种最朴素、最直观的方式,去展现器物的美。我常常会在想,为什么一件简单的勺子,在不同人的手中,会有如此不同的意义?它可能是一把舀起生活点滴的工具,也可能是一件承载了家庭回忆的传家宝。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情感指南”,它通过器物,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痕迹”的讨论,那些碗碟上的划痕,那些家具上的凹陷,它们不是瑕疵,而是生命力的证明,是与我们共同经历时光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物件,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更是我生活故事的参与者,是见证者。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去感知和理解器物的情感,如何让器物成为我生活空间中,最温暖、最有故事的存在。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长久使用”的物品有着天然的好感,而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它不是教你如何去“买”更好的器物,而是让你去“理解”器物的价值,去“感受”器物与你的连接。作者的笔触非常客观,却又饱含温度,他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部微缩的纪录片,将器物的生命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修旧如旧”的理念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物品的尊重,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敬畏。在这个追求“新”和“快”的时代,这本书仿佛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一件器物所蕴含的匠心和时间的力量。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器物,有多少真正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有多少是在被匆忙的工业化生产中,丢失了灵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们从“消费”的角度,转变为“拥有”和“连接”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与器物之间的关系。我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选择和使用器物的智慧,让我的生活空间,充满有温度、有故事的物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器物的种类或品牌,而是将器物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去讲述它们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与“器物”关系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一件器物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材质和工艺,更在于它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一件看似普通的锅,在不同的人手中,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对于一个热爱烹饪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件得力的助手,记录着无数次美味的诞生;对于一个独居的老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温暖的陪伴,盛着简单的食物,也承载着孤独的心。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生活美学”的模糊认知。我曾以为,生活美学就是追求昂贵的设计和潮流的物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活美学,存在于对每一个平凡器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器物的美,如何去感受器物的情感,如何让器物成为我们生活故事的延伸。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匠人情怀”,它没有强烈的说教意味,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的生命力”的描绘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而匠人的任务,就是去倾听这种语言,并将其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器物的种类和特点,更是在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材料的来源,关于工艺的传承,关于匠人的坚持。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东西是被匆忙制造出来,又被轻易丢弃?而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慢”的生活态度,一种对器物的“慢”打磨,和对生活“慢”的品味。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好东西”的定义,不再盲目追求潮流和品牌,而是去寻找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能够与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连接的器物。我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去选择和使用器物的智慧,让我的生活空间,充满有温度、有故事的物品,成为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生活容器”。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仿佛被一股淡淡的木质香气所包围,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手工坊。书中的文字,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干涩乏味,而是充满了诗意和温度。作者在描绘一件器物时,不仅仅是列举它的材质、工艺,更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比如,一件木碗,它可能来自一片古老的森林,承载着自然的灵性;它的打磨过程,倾注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最终,它被端在手中,盛着热腾腾的饭菜,温暖了饥饿的胃,也抚慰了疲惫的心。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器物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联系。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器物能够穿越时间,依然被珍视?或许正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承载了情感、记忆和生活哲学的载体。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物件,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这让我对“拥有”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单纯的占有,升华到对物品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硬核”的知识,而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质感和温度的展览。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用一种真诚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器物。我常常会在想,一件物品,是如何从一堆原材料,变成我们手中触手可及的物件的?这个过程中,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本“器物百科全书”,但它又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匠人的敬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磨损”的讨论所打动。我们总是害怕物品的磨损,但作者却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磨损,记录了器物与我们共同走过的时光,它们是生命力的证明,是情感的烙印。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物品”的定义,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工具或摆设,而是将其看作是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伙伴,是承载我们记忆和情感的载体。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选择、使用和珍藏器物的智慧,让我的生活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充满故事和温度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让人感到非常舒服的平实与细腻交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作者在讲述一件器物的诞生过程时,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时光,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匠人的双手如何与材料对话,如何将无生命的物质赋予灵魂。我曾以为,“器物”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消耗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才是真正承载我们生活点滴的“见证者”。一件用了多年的碗,碗沿的磨损痕迹,可能记录着无数个匆忙的早餐;一把用了多年的剪刀,剪刀柄上的包浆,可能见证了无数次的缝补和创造。这些痕迹,不是瑕疵,而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与我们共同经历时光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对“拥有”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从物质的叠加,升华为精神的连接。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那些陪伴我多年的器物,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我生活故事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低估的美的感知,让我们重新发现器物的灵魂,也重新发现生活本身的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