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裝得下生活的器物
定價:49.00元
作者:李若帆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86597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也要挑選自己喜歡的、閤用的,好好愛惜,互相長久地陪伴。日本生活工藝文化便是為瞭這樣有情的日常而存在。美好的器物不應該隻待在美術館裏,更應該走進生活,和喜歡它們、需要它們的人在一起。
★本書公開瞭日本生活工藝代錶人物安藤雅信、三榖龍二、井藤昌誌、真木韆鞦、小野哲平,以及其他10幾位生活器物作者的人生故事和與器物相伴的美好生活。圖文精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日常器物背後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試圖建立人與器物之間更長久、更美好的關係。
★作者為雕刻時光咖啡館、失物招領傢居店創始人李若帆,特彆推薦自己正在使用的工藝傢的代錶作,以及清洗、保養和修復器物的方法。
★安藤雅信作序推薦。限量贈送失物招領50元現金抵用券。內容提要
雕刻時光、失物招領創始人李若帆,選取自己熟知的日本16位有代錶性的生活工藝傢,包括陶作傢、木作傢和織作傢,通過與他們的相識、相交,講述他們的創作和生活。
既滿足讀者對於有品質的生活器物的認知和追求,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日常器物背後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
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試圖建立人與器物之間更長久、更美好的關係。
還加入瞭如何保養不同材質器物的方法,兼具實用的知識性與文化的感染性。
目錄
作者介紹
李若帆,雕刻時光咖啡館、失物招領傢居店創始人。微博@李若貓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它不像那些鼓吹“消費主義”的書籍那樣浮躁,而是用一種平和的姿態,引導讀者去重新認識“器物”的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可持續性”的探討,它讓我明白,一件好的器物,不僅僅是好看,更是耐用,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並且在被丟棄後,能夠對環境産生最小的影響。作者的視角非常廣闊,他不僅關注器物的材質和工藝,更關注器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意義。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的消費模式,是否過於“一次性”?我們是否在用一種短暫的滿足,換取瞭對環境的長期負擔?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給我敲響瞭警鍾,讓我開始更加理性地看待“擁有”這件事,從追求數量,轉嚮追求質量,從追求“新”,轉嚮追求“久”。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如何選擇真正有價值的器物,如何去保養它們,如何讓它們在我的生活中,發揮最大的價值,並且成為我生活故事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讓人感到非常舒服的平實與細膩交織。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字字珠璣,飽含深情。作者在講述一件器物的誕生過程時,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時光,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描繪匠人的雙手如何與材料對話,如何將無生命的物質賦予靈魂。我曾以為,“器物”隻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消耗品,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們纔是真正承載我們生活點滴的“見證者”。一件用瞭多年的碗,碗沿的磨損痕跡,可能記錄著無數個匆忙的早餐;一把用瞭多年的剪刀,剪刀柄上的包漿,可能見證瞭無數次的縫補和創造。這些痕跡,不是瑕疵,而是生命力的體現,是與我們共同經曆時光的印記。這本書讓我對“擁有”這件事有瞭全新的理解,從物質的疊加,升華為精神的連接。我開始更加珍惜身邊那些陪伴我多年的器物,它們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我生活故事的一部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低估的美的感知,讓我們重新發現器物的靈魂,也重新發現生活本身的詩意。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物,講述得如此生動有趣。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他並沒有用什麼高深的理論去解讀器物,而是用一種最樸素、最直觀的方式,去展現器物的美。我常常會在想,為什麼一件簡單的勺子,在不同人的手中,會有如此不同的意義?它可能是一把舀起生活點滴的工具,也可能是一件承載瞭傢庭迴憶的傳傢寶。這本書,就像一本“生活情感指南”,它通過器物,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時間之間的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痕跡”的討論,那些碗碟上的劃痕,那些傢具上的凹陷,它們不是瑕疵,而是生命力的證明,是與我們共同經曆時光的印記。這本書讓我開始更加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物件,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物品,更是我生活故事的參與者,是見證者。我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去感知和理解器物的情感,如何讓器物成為我生活空間中,最溫暖、最有故事的存在。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淡淡的“匠人情懷”,它沒有強烈的說教意味,卻在不經意間,觸動瞭讀者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材料的生命力”的描繪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每一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而匠人的任務,就是去傾聽這種語言,並將其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器物的種類和特點,更是在講述器物背後的故事,那些關於材料的來源,關於工藝的傳承,關於匠人的堅持。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多少東西是被匆忙製造齣來,又被輕易丟棄?而這本書所倡導的,是一種“慢”的生活態度,一種對器物的“慢”打磨,和對生活“慢”的品味。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好東西”的定義,不再盲目追求潮流和品牌,而是去尋找那些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並且能夠與我們的生活産生深刻連接的器物。我期待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去選擇和使用器物的智慧,讓我的生活空間,充滿有溫度、有故事的物品,成為真正屬於我自己的“生活容器”。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一場充滿驚喜的尋寶之旅。每一頁都可能揭示一個關於器物不為人知的秘密,或是一段動人的匠人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材質的細緻描寫,無論是陶瓷的溫潤,金屬的光澤,還是藤編的自然紋理,作者都用一種充滿敬意和理解的筆觸來描繪。它讓我明白,每一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力,而匠人的任務,就是將這種生命力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多少東西是被匆忙製造齣來,又被輕易丟棄?而這本書所倡導的,是一種“慢”的生活態度,一種對器物的“慢”打磨,和對生活“慢”的品味。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好東西”的定義,不再盲目追求潮流和品牌,而是去尋找那些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並且能夠與我們的生活産生深刻連接的器物。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器物即人”的觀點深以為然,因為一件器物的形態、質感、甚至細微的劃痕,都可能摺射齣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品味,甚至性格。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器物,更是關於人,關於我們如何通過器物來錶達自己,來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器物的種類或品牌,而是將器物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活場景中,去講述它們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人”與“器物”關係的探討,它讓我明白,一件器物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的材質和工藝,更在於它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如何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一件看似普通的鍋,在不同的人手中,可能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對於一個熱愛烹飪的人來說,它可能是一件得力的助手,記錄著無數次美味的誕生;對於一個獨居的老人來說,它可能是一個溫暖的陪伴,盛著簡單的食物,也承載著孤獨的心。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對“生活美學”的模糊認知。我曾以為,生活美學就是追求昂貴的設計和潮流的物品,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生活美學,存在於對每一個平凡器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之中。它教會我,如何去發現器物的美,如何去感受器物的情感,如何讓器物成為我們生活故事的延伸。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仿佛被一股淡淡的木質香氣所包圍,仿佛真的置身於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手工坊。書中的文字,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乾澀乏味,而是充滿瞭詩意和溫度。作者在描繪一件器物時,不僅僅是列舉它的材質、工藝,更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活場景中。比如,一件木碗,它可能來自一片古老的森林,承載著自然的靈性;它的打磨過程,傾注瞭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最終,它被端在手中,盛著熱騰騰的飯菜,溫暖瞭飢餓的胃,也撫慰瞭疲憊的心。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感受到瞭器物與人之間深層的情感聯係。我常常會思考,為什麼有些器物能夠穿越時間,依然被珍視?或許正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承載瞭情感、記憶和生活哲學的載體。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身邊的每一個物件,它們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它們又承載著怎樣的故事?這讓我對“擁有”的定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從單純的占有,升華到對物品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硬核”的知識,而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人與物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評分翻開這本書,就如同走進瞭一個充滿質感和溫度的展覽。作者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用一種真誠而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被我們常常忽略的器物。我常常會在想,一件物品,是如何從一堆原材料,變成我們手中觸手可及的物件的?這個過程中,凝聚瞭多少人的汗水和智慧?這本書,就像一本“器物百科全書”,但它又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飽含瞭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匠人的敬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磨損”的討論所打動。我們總是害怕物品的磨損,但作者卻告訴我們,正是這些磨損,記錄瞭器物與我們共同走過的時光,它們是生命力的證明,是情感的烙印。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物品”的定義,不再僅僅將其視為工具或擺設,而是將其看作是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夥伴,是承載我們記憶和情感的載體。我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於如何選擇、使用和珍藏器物的智慧,讓我的生活空間,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充滿故事和溫度的藝術品。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長久使用”的物品有著天然的好感,而這本書恰恰擊中瞭我的這一點。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買”更好的器物,而是讓你去“理解”器物的價值,去“感受”器物與你的連接。作者的筆觸非常客觀,卻又飽含溫度,他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部微縮的紀錄片,將器物的生命曆程娓娓道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修舊如舊”的理念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對物品的尊重,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敬畏。在這個追求“新”和“快”的時代,這本書仿佛一股清流,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一件器物所蘊含的匠心和時間的力量。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天接觸的無數器物,有多少真正是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傳承的?有多少是在被匆忙的工業化生産中,丟失瞭靈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們從“消費”的角度,轉變為“擁有”和“連接”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與器物之間的關係。我期待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如何選擇和使用器物的智慧,讓我的生活空間,充滿有溫度、有故事的物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沉靜而考究的氣息。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帶著一點點做舊的質感,仿佛在低語著歲月的痕跡和生活的溫度。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那種樸素中的精緻所吸引,聯想到那些經過時間洗禮,卻依然散發著溫潤光澤的器物。想象一下,一個陽光斑駁的午後,手捧一杯熱茶,指尖拂過粗糲又溫潤的陶土,或是光滑卻不失溫度的木質,那種與器物之間無聲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治愈。這本書似乎在訴說著,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用品,承載著的是我們生活最真實的情感與記憶,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它不像那些華而不實的設計書籍,充滿瞭冰冷的概念和遙不可及的潮流,反而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那些藏在器物裏的故事,關於匠人的堅持,關於材料的生命,關於設計背後的人文關懷。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重新審視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發現器物的美,也發現生活本身的美。這種對於“器物”的深入探討,不單單是物質層麵的,更關乎精神層麵的寄托與共鳴,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快節奏、消費主義生活的一種溫和反擊,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去連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