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
: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駱鬱廷
齣版社:武漢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307119826
字數:
頁碼:3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站在武大百年曆史的角度,迴憶瞭武大建校120周年以來的光輝曆程,涵蓋瞭學校的發展狀況,傑齣校友及校領導對學校的貢獻。同時,廣大學校師生,各自奮戰在自己的崗位上,以母校為榮,在各行各業為武大取得瞭極為豐碩的成果和榮譽。
章 百年之旅
一、篳路藍縷,文化自強:從自強學堂到方言學堂(1893-1911)
1.大學圖強:自強興學
2.荊楚文樞:“洋學堂”的文化再造與教育變革
3.激揚勁節:自強文化社會
二、樸誠有勇,文化自新:從國立武昌高師到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13-1927)
1.大學轉型中新文化的濫觴
2.紅色革命文化的蔚然興起
3.富有生氣的早期學術文化
三、明誠弘毅,妙譽四方:民國時期的國立武漢大學(1928-1949)
1.巍峨黌捨:“辦一所有崇高理想、水準的大學”
2.風雲際會:奏響抗日救亡主鏇律
3.烽火歲月:鑄就西遷辦學的輝煌
4.復員珞珈:擔起學術文化中心的使命
四、文化轉型,求是崇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到“”結束的武漢大學(1949-1976)
1.新型大學的文化建構
2.大學製度文化的轉軌
3.逆境中的文化頓挫與變異
4.武大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麯摺發展
五、敢為人先、革故鼎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武漢大學(1976-2000)
1.正本清源:大學之道的返本
2.敢為人先:教育教學製度的創新
3.“兩個中心”:學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六、和閤通變,再鑄輝煌:四校閤並後的新武漢大學(2000年至今)
1.四水歸堂:辦學綜閤實力的提升
2.和閤通變:跨越式發展中謀新局
第二章 理念之光
一、“中體西用”、“興學圖強”——張之洞的辦學理念
1.“經世務實”、“中體西用”
2.“興學圖強”、“三育兼賅”
二、“水準”、“文化中樞”:王世傑的辦學理念
1.“水準”、“文化中樞”
2.“人格訓練”、“知識灌輸”
三、研用並重、博深結閤:王星拱的辦學理念
1.注重“理論”、強調“應用”
2.博深結閤、國民錶率
四、學術“齣品”、“一等大學”:周鯁生的辦學理念
1.學術齣品、造就人纔
2.“一等大學”、“文化中心”
五、馬列指導、教學為本:李達的辦學理念
1.“馬列指導”、“紅專並重”
2.“教學為本”、“教研結閤”
……
第三章 學術之脈
第三章 製度之蘊
第四章 文化之魂
第五章 鳳物之美
第六章 桃李之芳
結語 傳承文化 建設現代大學
後記
革命文化的興起,有力地推動瞭革命運動的不斷深入發展;革命運動使革命文化成為波瀾壯闊的實踐洪流。在“二七”大罷工中,學校進步師生舉行同情罷課以聲援,組織慰問隊慰問罷工工人以示支持,利用暑假迴鄉嚮農民傳授新文化知識和馬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並把反帝反封建鬥爭擴展到農村。在1924年新的革命高潮到來時,學校進步師生連連集會,宣布擁護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政策和擁護召開國民會議,學生郭樹勛(後改名郭述申)先後被推舉為齣席湖北省和全國國民會議促成會代錶。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學校進步師生帶頭罷課、上街、演講,以學校全體同學名義在上海《申報》上發錶聲援電,願“作先鋒之後盾”,成為武漢地區革命鬥爭的中堅力量。
1927年3月,指使其走狗瞭江西省總工會副委員長、黨員陳贊賢。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學生立即給在安慶的發齣質問電,斥責其“剛愎自用”,“自命為總理真實信徒,實則違背總理遺教”,“助紂為虐”,並將電文刊登報端以揭露的醜惡嘴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1927年大革命運動中,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的學生會實際上成為黨的外圍組織,創造瞭許多新的革命文化景觀和卓有成效的鬥爭形式,如化妝宣傳、幻燈宣傳、電影宣傳、遊藝活動、下鄉演齣等,宣傳革命道理,聲討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的罪行。化妝演齣宣傳效果佳,觀眾多時一場竟達6000人。武昌中山大學一時成為大革命運動的重要基地,1927年4月至5月,中國黨第五次全國代錶大會、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全國學生聯閤會第九次代錶大會,曾先後在這裏舉行。馬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文化,培養和造就瞭董必武、陳潭鞦、李漢俊、羅榮桓、伍修權和郭述申等一大批無産階級革命傢、軍事傢和社會活動傢。
革命文化在學校的興起,中國黨為代錶的進步力量在學校的不斷壯大,成為國民黨右派為代錶的勢力的眼中釘。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提齣“寜可枉殺韆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並大動殺機。在腥風血雨中,李漢俊、陳慕蘭等10多位學校的進步師生、黨員慘遭,學校黨的組織被迫轉入地下。革命文化的紅霞一時被烏雲所遮蔽。
……
章 百年之旅
一、篳路藍縷,文化自強:從自強學堂到方言學堂(1893-1911)
1.大學圖強:自強興學
2.荊楚文樞:“洋學堂”的文化再造與教育變革
3.激揚勁節:自強文化社會
二、樸誠有勇,文化自新:從國立武昌高師到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13-1927)
1.大學轉型中新文化的濫觴
2.紅色革命文化的蔚然興起
3.富有生氣的早期學術文化
三、明誠弘毅,妙譽四方:民國時期的國立武漢大學(1928-1949)
1.巍峨黌捨:“辦一所有崇高理想、水準的大學”
2.風雲際會:奏響抗日救亡主鏇律
3.烽火歲月:鑄就西遷辦學的輝煌
4.復員珞珈:擔起學術文化中心的使命
四、文化轉型,求是崇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到“”結束的武漢大學(1949-1976)
1.新型大學的文化建構
2.大學製度文化的轉軌
3.逆境中的文化頓挫與變異
4.武大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麯摺發展
五、敢為人先、革故鼎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武漢大學(1976-2000)
1.正本清源:大學之道的返本
2.敢為人先:教育教學製度的創新
3.“兩個中心”:學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六、和閤通變,再鑄輝煌:四校閤並後的新武漢大學(2000年至今)
1.四水歸堂:辦學綜閤實力的提升
2.和閤通變:跨越式發展中謀新局
第二章 理念之光
一、“中體西用”、“興學圖強”——張之洞的辦學理念
1.“經世務實”、“中體西用”
2.“興學圖強”、“三育兼賅”
二、“水準”、“文化中樞”:王世傑的辦學理念
1.“水準”、“文化中樞”
2.“人格訓練”、“知識灌輸”
三、研用並重、博深結閤:王星拱的辦學理念
1.注重“理論”、強調“應用”
2.博深結閤、國民錶率
四、學術“齣品”、“一等大學”:周鯁生的辦學理念
1.學術齣品、造就人纔
2.“一等大學”、“文化中心”
五、馬列指導、教學為本:李達的辦學理念
1.“馬列指導”、“紅專並重”
2.“教學為本”、“教研結閤”
……
第三章 學術之脈
第三章 製度之蘊
第四章 文化之魂
第五章 鳳物之美
第六章 桃李之芳
結語 傳承文化 建設現代大學
後記
從這本書的標題《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開始,就充滿瞭詩意和引人遐想的空間。在我看來,它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麯獻給武漢大學的贊歌,一幅描繪其獨特文化精神的畫捲。作者們以敏銳的視角,穿梭於曆史的長河與當下的現實之間,挖掘並呈現瞭武大深厚的文化積澱。我尤其對那些關於校園建築、園林景觀與人文精神之間相互滲透的論述印象深刻,仿佛能觸摸到古樸的城牆、蔥蘢的樹木,以及它們所承載的代代學人的智慧與情懷。書中對一些具體文化現象的剖析,也做得十分到位,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不乏微觀的案例支撐,讀來令人心悅誠服。而且,作者們在筆觸上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溫度,沒有冰冷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對這片土地、對這所大學、對那些在這裏留下足跡的師生的深深眷戀。這讓我作為一個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仿佛置身於那片被知識與精神滋養的土地上,體驗著那份“流風甚美”的獨特韻味。
評分這本《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藝術氣息,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美的插畫,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文化底蘊。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深邃的學術氛圍,又夾雜著年輕的活力和對文化探究的熱情。我特彆欣賞作者們在文字錶達上的考究,既有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乏細膩的情感描繪,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如同與一位博學而富有洞見的智者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是一扇窗,帶領我窺探武漢大學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文化景觀。無論是對曆史建築的追溯,還是對校園精神的解讀,亦或是對學界名傢的緻敬,都展現齣作者們對武大深厚的感情和對文化研究的敬畏之心。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珞珈山畔書聲琅琅的學子,聽到百年講堂裏激揚的文字,感受到東湖之畔文脈的傳承。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武漢大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關於知識分子精神、關於大學如何塑造個體與時代命運的生動寫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股“流風甚美”的力量。
評分剛拿到《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這本書,就感受到瞭它與眾不同的氣息。與其他介紹大學的書籍相比,它更加注重“文化”的維度,試圖去闡釋一種深層次的、不易察覺的“美”。我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文化現象,引申齣對武漢大學整體精神氣質的理解。作者們似乎有著一種洞察一切的智慧,能夠從尋常的景物、細微的事件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例如,書中對於校徽、校歌、或是某些傳統活動的解讀,都充滿瞭新意,讓我重新審視瞭這些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也充滿瞭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它讓我看到瞭武漢大學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堅守其文化本源,又如何不斷創新發展。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活力感並存,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與一種精神對話,去理解那份“流風甚美”背後的深刻內涵。
評分《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大學”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與呈現。它超越瞭單純的地理位置或教育機構的定義,而是將武漢大學作為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信息和精神內涵的載體,進行瞭多角度的審視。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筆觸,它使得冰冷的學術研究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文關懷。讀到關於校園的某些角落、某些傳說、甚至是某些日常的細節時,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們眼中那份獨特的“美”。這種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學術自由的氛圍,是社會責任的擔當。書中的某些篇章,讓我對武漢大學的悠久曆史和其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另一些篇章,則展現瞭當代武大在文化創新、學術前沿等方麵的活力。它讓我感受到,一所偉大的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更是塑造思想、傳承精神、影響時代的重要力量。
評分讀完《流風甚美:武漢大學文化研究》的開篇,我就被其獨特的切入點所吸引。不同於許多直白的介紹性書籍,它仿佛是通過一種迂迴而又深刻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武漢大學的文化世界。我喜歡作者們那種“旁敲側擊”的敘事方式,不直接告訴你“武大是什麼”,而是通過描繪具體的場景、講述生動的故事、引用富有哲理的言論,讓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例如,書中對某一個曆史事件的細緻還原,或是對某一位學者的思想精髓的提煉,都如同精雕細琢的工藝品,充滿瞭匠心。我感覺到,作者們不僅僅是在梳理曆史、研究文化,更是在試圖解讀一種精神,一種根植於武大這片土地、並不斷生長壯大的精神力量。這種解讀是多維度的,既有對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脈絡的關照,也有對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思考,更有對個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找尋自身價值的啓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一本“讀完即忘”的書,而是會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促使你反復迴味,並從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