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翁布里亚的夏天
定价:35.00元
作者:曹疏影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1324191
字数:15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既非一本旅游指南,也非记述旅程的游记,而是一些心灵、风景与美的片断,是指向遗忘的篆刻。这些文字在体裁上有散文、散文诗和诗,也有美学随笔和日记摘录。更像是一种特别的文体,带有着纪录片的功能,记录旅行途中的点滴心情,这本来只属于自己的心情,却可以拿出来与读者分享,这更是旅行之外的又一次神奇的体验。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风景的收集人,作者来到意大利,收集着翁布里亚广大山谷里的翠绿锦绣,风景中有许多也是人面构成的,语言构成的,无意间的情感,和美。一些事,一些味道,触感和词语的断片,都成为遗忘的记忆,或者说记忆着的遗忘,这些散落成尘、不愿流逝的片段汇成文字、汇成照片,将一一呈现给爱旅行的你。
目录
作者介绍
曹疏影,诗人、童话作家,生于哈尔滨,北京大学硕士,现居香港。曾获2009年度刘丽安诗歌奖,2010年度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著有诗集《拉线木偶》《茱萸箱》《金雪》,童话集《和呼咪一起钓鱼》,散文集《虚齿记》。
文摘
序言
那场旅程开始之前,我在robertfrank后期的一本摄影集上,见到了一幅鹤的照片。那是一只疑似标本的鹤的形体,在雾气弥散的小屋里,但整体望去,又似是透过一块毛玻璃。我知道那种上面带一块玻璃的门,向雾的空间的一窥。我被这幅照片迷住了。robertfrank后期的照片与他前期《TheAmericans》那些不同,总是在记忆、现场、情感、哲学之间穿梭,有时候也落一些即时的文字在成品上。我非常着迷这些作品,它们构建出一个无比私人、却又因此无比公共的微小的场域,自我充盈着,一如澹荡的烛芯。它没有读者或观众,有的,只是朝向任何心灵的邀请。
后来在北京学意大利语,邮票的意大利语是francobolli(复数)。我一直喜欢以注音文字游戏记单词,发现无意的诗意。这个词当然令我想起弗兰克和玻璃,我重新想起那幅相片。买到一版意大利的老邮票是在佩鲁贾(Perugia)的跳蚤市场上,那些有吸引力的木制玩具、老酒壶、翁布里亚(Umbria)风格的陶器、绘满乡土花纹的旧铁盒对我来说都有些昂贵,这邮票倒便宜,兼之我仿佛永远无法抗拒一处小方框里静待着的小风景,任何框起来的好端端的风景,对我来说,它们解说了“风致”这个词。于是我以两三欧的价钱买下了这些老旧的邮票,买下了十几幅这样的小风景。
我愿意做风景的收集人,这也是我来意大利的目的之一种。有了这些邮票,有了那些无人教堂廊楣上不知名画匠十世纪的风景作品(风景永远属于的不是空间,而是时光),有了佩鲁贾山坡瞭望台的投币望远镜一只勉强可望到的小孔(它以如此的细微,收集着翁布里亚广大山谷里的翠绿锦绣,我觉得它就是我的同道者),我才可以感知自己这一趟旅程的触感、纹理、质地。向那翁布里亚小贩购买邮票时我说:弗兰克,玻璃。其实我是在说我心中的那幅雾之记忆空间,我隐约猜为白羽之鹤的事物,是里面的奇迹。
走过看过记忆过忘记过那么多的风景……这风景中有许多也是人面构成的,语言构成的,无意间的情感,和美。我在佩鲁贾雾街(ViaNebbiosa)三号的小房子里住着的时候,仿佛每天都在认识一个即将离开那里的人。离开,仿佛成了那个小房子的主题,为了生命的下一阶段、为了团聚、为了冒险、为了离开而离开,还有为了遗忘。我从不拒绝遗忘,因为这样可以更清晰地记忆。那座小房子在一条只有几户人家的小街上,小街自带一个十步可以跨到对面去的小广场。我在曾经的室友adi的录像里见过他和我们的邻居尼古拉(nicola)在小广场上挂白布,邀了所有的朋友和路过的陌生人一起观看意大利进入决赛的那一场世界杯。没完没了的葡萄酒,和青春……而所有这一切,没有什么不可以离开。一些事,一些味道,触感和词语的断片,都成为我遗忘的记忆,或者说记忆着的遗忘,我一再离开我自己,如同这世界一再离开世界本身。那离开了的,不是剥落的碎片,而是散向星辰的邀请。
是在意大利,我开始细分美感的类型,是在异乡,沉潜在我之前生命里的种种,重新浮梓于灵魂之波,波浪与波浪的隙间,是重重不同类型的美投下的交合或分离、重叠的密影。是在一尊埃及或伊特鲁里亚(Etruria)的雕塑、一龛中世纪圣像画,或波提切利的花叶面前,我开始回省自己心上原本披挂着的“东方”是哪一个东方。所谓“壮游”当如是。意大利之旅于我来讲,是一番关于“美”本身的壮游。我所谓美,不只是博物馆和教堂里的艺术珍品,更是时空、流光、岩石与水、心灵的经验。
由是,这本书既非一本旅游指南,也非记述旅程的游记,而是一些心灵、风景与美的片断,是指向遗忘的篆刻。这些文字在体裁上有散文、散文诗和诗,也有美学随笔和日记摘录。曾希望它们编织出一种特别的文体,但原来这想法或许更适合我的下一本关于“雪”的文字。我其实很希望它不仅是以汉语写成的,也是意大利文、阿尔巴尼亚文、阿拉伯文、突尼斯文,这样与我路过而一笑的朋友们就可以一道分享。但只先与他们分享记忆中彼此的笑靥吧。可欣慰的,却是与我的伴侣廖伟棠在一路上分享彼此的文字和光影,书中的照片是他或我而作,共为那双游之途的光彩。感谢国辰,愿为这样一本小书,提供与更多人分享的机会。它没有读者或观众,有的,只是朝向任何心灵的邀请。
曹疏影
2012年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挑读者。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快餐文学那样直白易懂,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某种诗意的克制。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那种略显疏离的笔调,总觉得作者似乎在刻意与我保持距离,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开始理解这种“距离感”恰恰是营造其独特氛围的关键。作者对场景的渲染极具画面感,特别是那些关于光影和色彩的描写,简直可以单独拎出来当作散文欣赏。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处古老建筑的描述,寥寥数语,却让那建筑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石头低语的声音。角色之间的互动也是微妙而充满张力,很多重要的信息是通过“未说出口的话”来传达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共情能力和解读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用心去品味的佳作,它要求你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视角转换的娴熟运用。在不同的章节中,叙事者仿佛戴上了不同的面具,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组事件,每一次转换都像是一次聚焦的调整,让原本模糊的图像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这种多重视角的交织,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让人物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和可信。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短篇回忆或历史片段,一开始让我感到困惑,但最终我意识到,它们是构建宏大主题背景不可或缺的砖石,是为理解人物最终抉择提供历史纵深感的关键。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零件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旦理解了其运作逻辑,便会被其严谨和美学所折服。它绝对值得被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
评分读完这本书,心里留下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回响,难以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它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心理漫步,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反而更热衷于展现人性的幽微与复杂。我特别喜欢那种从日常琐事中抽丝剥茧,最终触及核心矛盾的处理方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都暗藏玄机,信息量巨大,需要读者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深意。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描绘,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是线性的、钟表式的记录,而是随着人物心境的变化而伸缩,有时候感觉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迷幻的层次感。这种叙事结构对我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不是故事结束的失落,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某些人生议题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后半段处理得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惊世骇俗。作者似乎毫不畏惧地触碰了那些禁忌或灰色地带,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某些社会现象的遮羞布。这种毫不妥协的真实感,让我既感到震撼,又有些许不安,但这正说明了作品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问题。情节的高潮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没有采用好莱坞式的戏剧性爆发,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更贴近生活真实的崩溃。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层层递进,直到最后,看似平静的结局,实则暗流汹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个人对这种开放式的收尾非常欣赏,因为它避免了廉价的安慰,让读者带着思考离开故事,继续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共鸣和答案。这种后劲十足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像一剂强心针,一下子把我拽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那种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摹,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某种不知名花朵的香气。叙事节奏一开始就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拖沓的铺陈,而是迅速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或者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用心,哪怕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也被赋予了鲜明的侧影,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都透露着某种深藏的秘密。整个故事的基调是那种略带忧郁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像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洗净尘埃,留下清新的、带着些许惆怅的气息。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句子,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某种隐喻,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主题。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在场感”,让你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地想要探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