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定价:68.00元
作者:吴静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68337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大地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闻传播媒介发挥了巨大的鼓动、宣传与组织作用,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源地和主要战场。其中,《学灯》、《觉悟》、《晨报副镌》等随报纸一起每日出版的副刊,其功不在《新青年》等杂志之下。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对这些副刊的研究有限,因而对这些副刊的认识也十分浅显。近些年来,不少青年学者注意到了这一新文化运动媒介史研究的盲点,并开始耕耘这块肥沃的学术之田,吴静博士即是其中的一位。《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部论著,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为视角,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重点阐述《学灯》副刊自1918年至1923年间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进而探讨《学灯》副刊的特点与风格,并力图考察、评价《学灯》副刊及新文化运动中报刊出版的消长格局和历史地位。这一研究,具有填补中国新闻史空白的开拓性意义。
内容提要
吴静的《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为视角,从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态度立场等方面,重新解读《学灯》的真实面貌和风格特征,并对《学灯》等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报纸副刊之历史地位和新文化运动的报刊格局进行再评价。
《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学灯》是一份通过传播新思想和新文艺来开展新文化建设的进步刊物,它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方面都发挥过主动运动深入发展的作用。在运动深化阶段,副刊对新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作为一股独立的媒介力量与杂志一道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目录
绪论
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节 从教育人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绪论
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节 从教育人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
第三节 扩大文学革命成果
第三章 公共论坛的构建一
节 新文化建设的公共论坛
第二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一:培育栏目
第三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二:开展议题讨论
第四节 公共论坛:新文化人的联系纽带
第四章 渐进式启蒙:五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
节 从激进到渐进的策略转向
第二节 渐进式启蒙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深化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探索
结语《学灯》之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吴静 女,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发展史、传播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重要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3项,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上海市、广东省基金项目3项等,参与撰写、翻译专著2本。
文摘
序言
《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熟悉又充满新意的感觉。熟悉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宏大历史背景,新意则来自于“大众文化”这一独特的切入点,以及“学灯”所蕴含的启蒙意义。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少数精英人物及其思想的解读上,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层面被接受、被传播、并最终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而“大众文化”的研究,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我猜想,《学灯》这本书,可能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细致地剖析五四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在地化”过程。例如,新的文学体裁、新的思想观念,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所理解和吸纳的?作者是否会关注那些当时流行的读物、通俗报刊,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宣传画,来揭示思想传播的多元路径?“学灯”之名,也让我联想到,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如同点亮的灯火,驱散了愚昧和黑暗。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展现,这盏“学灯”是如何被点燃,又是如何在这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评分读到《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书名,我不禁联想到,历史研究有时候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宝库里寻宝,而“大众文化”这个标签,就像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鲜为人知的、通往别样瑰宝的小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巨匠的激扬文字,是《新青年》的振聋发聩。但真正让一个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少数精英的呼喊,它必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学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启蒙的光辉,而“学灯”二字,又似乎暗示着知识传播的温暖与持久。我猜想,本书的作者一定不仅仅满足于梳理那些宏大的思想脉络,更可能是在“学灯”的照耀下,去发掘五四时期那些被大众接受、被大众传播的思想火花。或许,书中会细致地考察当时的书籍出版情况,哪些类型的读物最受欢迎?哪些通俗刊物承担了思想启蒙的重任?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大众文化在那个转型时期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深入研究大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五四思想是如何从少数先知先觉的呐喊,转化为一股席卷整个社会的洪流,最终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评分《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书名,犹如一扇窗户,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历史节点,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我总觉得,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我们似乎总是在一种“宏大叙事”的框架下进行。而“大众文化”这个视角,恰恰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致和多元的观察方式。我设想,本书或许会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审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迁。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精髓在于其田野调查和对具体人群的深入观察,如果这本书能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到对五四时期的文化现象的解读上,那将是一次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尝试。例如,作者是否会关注当时学生群体、城市居民、甚至是农村地区人们对于新思潮的接受程度和方式?他们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生活实践的?《学灯》这个名字,也让我联想到,在那段时期,各种新的知识和观念如同点燃的灯火,照亮了人们的道路。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分析大众文化的细节,来展现这盏“学灯”是如何被更多人点亮,又是如何温暖和启迪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
评分这本《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版,无疑是给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心怀好奇的读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与历史温度。大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这意味着我们或许能从更接地气、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去审视五四时期那场深刻的思想启蒙。传统意义上的五四研究,往往聚焦于文学社团、激进思想家、或是宏大的政治变革,但“大众文化”的切入点,则可能揭示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当时的报刊杂志是如何通过通俗化的语言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受到哪些新兴文化形式的影响?市井间的说书、戏剧、甚至广告,是否也悄然承载了时代的变革信号?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小说的人物塑造,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口头语,来勾勒出五四精神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生根发芽,而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思想游戏。这种研究方法,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可感,仿佛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和脉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真正意义和深远影响。
评分当我看到《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新鲜设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不仅仅是一场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我们常常提及激进的文学作品和政治口号,但很少去细致地思考,这些思想是如何真正地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而“大众文化”这一研究取径,恰恰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学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启蒙的意味,它暗示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五四时期,正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犹如点亮的灯火,争相涌现,照亮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灯》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会止步于对高高在上的理论进行梳理,而更可能是在“大众文化”的广阔视野下,去考察那些被广泛传播、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元素。比如,当时的报刊杂志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新式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市场上流通,并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甚至是当时兴起的青年团契、读书会等组织,它们在传播新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更加贴近“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图景,让我们看到,那场伟大的启蒙运动,是如何从精英的摇篮,走向广阔的社会土壤,并最终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