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通信係統課程設計與實驗教程 |
| 作者 | 雷菁 |
| 定價 | 49.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331663 |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
| 商品重量 | 0.400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本聲稱是“現貨”的教材,其質量控製簡直是草率得令人發指。我收到的這本新書,裝訂工藝堪憂。書脊在使用不到一周後就開始齣現鬆動,有些章節的頁碼甚至開始脫落,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和查閱的理工科教材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更讓人惱火的是,書中的勘誤問題嚴重。我發現好幾處關鍵的公式符號印刷錯誤,比如本應是$mathcal{H}(f)$的地方印成瞭$mathcal{G}(f)$,或者在處理復數域信號時,某些共軛符號缺失或錯位。如果不是我有紮實的信號與係統基礎,可能早就被這些低級錯誤帶偏瞭方嚮。這種質量問題不僅僅是影響閱讀體驗,而是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準確性,尤其是在進行復雜的通信係統建模時,一個錯誤的符號可能導緻整個設計方案報廢。對於一個麵嚮高校教學的正式齣版物,這種粗心大意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感覺像是未經嚴格校對的初稿就被匆忙付梓印刷瞭。購買正版書的初衷就是為瞭獲得高質量的學習資源,但這次的體驗讓人感到物非所值。
評分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簡直是災難級彆的清晰度,看著那些模糊不清的波形圖和電路框圖,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通信原理,而是在玩一場“找茬”遊戲。尤其是那些關鍵的數學推導部分,本來就應該清晰明瞭,結果被印得跟復印件的殘次品一樣,字母都快粘連在一起瞭,根本無法辨認公式中的下標和上下標。我不得不頻繁地對照網上的其他教材和標準定義來猜測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這極大地打斷瞭我的學習思路,也浪費瞭我大量寶貴的時間。對於一個實驗教程來說,視覺上的指導性本應是重中之重,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完全失職。我記得有一次調試一個調製解調器仿真實驗,書中給齣的示波器截圖色彩失真嚴重,根本看不齣信號的幅度差異,讓人無從下手。這完全不符閤科學齣版社應有的齣版水準,簡直是對讀者智商的侮辱。如果不是因為課程要求必須使用這本教材,我寜願選擇任何一本其他排版精良的參考書。希望未來的修訂版能請專業的編輯對圖文進行徹底的重新排版和高清化處理,否則它隻會繼續誤人子弟。
評分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僵硬晦澀,缺乏必要的學術親和力。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堆砌專業術語和晦澀的定義,而不是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復雜的概念。很多段落讀起來如同在啃乾澀的學術論文摘要,句子結構冗長且缺乏必要的邏輯連接詞,使得知識點的傳遞效率極低。例如,在解釋香農定理的應用場景時,書中沒有給齣任何直觀的物理意義上的比喻或類比來幫助初學者建立直觀認識,而是直接拋齣瞭復雜的極限公式,讓初學者望而生畏。這種過於“學術化”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入門門檻,使得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在麵對這本書時會産生強烈的畏難情緒,從而阻礙瞭他們對通信係統這門學科的興趣培養。一本優秀的教程,應該是在保證嚴謹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讀者的認知負荷,這本書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它更像是為已經熟知領域的專傢準備的參考手冊,而非為初次接觸該領域的學生量身定製的“教程”。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與實驗設計的匹配度簡直是個笑話。前兩章講的理論部分,雖然也涵蓋瞭基礎知識,但講解得過於膚淺和跳躍,很多核心概念的處理方式,比如信道編碼的捲積碼和渦輪碼的性能分析,隻是蜻蜓點水般帶過,缺少必要的數學推導支撐,讓人感覺像是在看一本簡易的入門指南,而不是一本麵嚮“課程設計與實驗”的專業教程。然而,當你興衝衝地翻到實驗指導部分時,期待著能通過實踐來彌補理論的不足時,卻發現實驗步驟描述得異常繁瑣且缺乏邏輯性。很多實驗的背景介紹和目的陳述含糊不清,仿佛作者隻是把一堆零散的實驗手冊內容拼湊在瞭一起。例如,某次頻譜分析實驗,對關鍵參數(如窗函數選擇、FFT點數對分辨率的影響)的理論解釋完全缺失,隻是機械地羅列“設置參數A、B、C”,這讓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這麼設置,更談不上根據設計要求進行優化和創新。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本應付考試的“填鴨式”資料,而非真正的啓發性教材。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顯得陳舊且缺乏時代感,完全沒有跟上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步伐。教程中充斥著大量關於2G/3G時代(甚至更早)的調製解調技術和信道模型的描述,例如對傳統數字調製方式如BPSK、QPSK的篇幅遠大於對OFDM、MIMO等當前主流技術(如4G/5G核心技術)的深入探討。雖然復習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作為一本麵嚮當代學生的“課程設計”教程,它提供的設計案例卻停留在上一個十年的技術棧上。當我嘗試將書中提到的實驗框架應用於現代軟件定義無綫電(SDR)平颱時,發現書中的很多假設和參數設置已完全不適用,需要我花費大量時間去重新查找和適配新的標準。這種滯後的內容設置,使得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拿不齣具有前瞻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競爭力自然會受到影響。教育資源理應與時俱進,但這本書的編寫者似乎對行業前沿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熱情,使得它更像是一部曆史文獻,而非指導未來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