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
定价:51.00元
作者:黄少龙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9630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中局篇
章 正面攻杀
局 柳大华胜李来群
第2局 张晓平负邓颂宏
第3局 于幼华胜钱洪发
第4局 许银川胜张强
第5局 胡荣华胜臧如意
第6局 吕钦胜傅光明
第7局 王嘉良负胡荣华
第8局 许银川负胡荣华
第9局 陈孝堃负傅光明
0局 胡荣华胜苏耿振
1局 李义庭胜杨官鳞
2局 王鑫海负王贵福
3局 李来群胜蒋志梁
4局 王嘉良负杨官璘
5局 胡荣华胜蒋志梁
6局 柳大华胜梁文斌
7局 陈信安胜王荣塔
第二章 侧翼攻杀
8局 卜凤波胜王嘉良
9局 陈孝堃胜王嘉良
第20局 胡荣华胜王嘉良
第21局 惠颂祥负胡荣华
第22局 杨官璘胜胡荣华
第23局 胡荣华胜于幼华
第24局 李来群胜罗忠才
第25局 李艾东负钱洪发
第26局 孟立国胜朱学增
第27局 蒋全胜胜冯明光
第28局 柳大华负胡荣华
第29局 赵庆阁负刘殿中
第30局 蔡福如胜黄志辉
第31局 胡荣华胜徐天利
第32局 童本平负张影富
第33局 许波胜杨官磷
第34局 于幼华胜柳大华
第三章 左右夹击
第35局 柳大华胜马迎选
第36局 吕钦胜胡远茂
第37局 赵国荣胜张惠民
第38局 庄玉腾负陶汉明
第39局 郭长顺胜赵国荣
第40局 李来群胜蒋志梁
第41局 陶汉明胜陆玉江
第42局 于幼华胜马迎选
第43局 丁晓峰负胡荣华
第44局 胡荣华胜杨官鳞
第45局 郭长顺负陶汉明
第46局 钱洪发负孟昭忠
第47局 柳大华胜郑兴年
第48局 胡荣华负李来群
第49局 赵国荣负柳大华
第四章 环形攻杀
第50局 陈孝堃胜吕钦
第51局 傅光明胜胡荣华
第五章 弃车攻杀
第六章 三子联攻
第七章 破象攻杀
第八章 破士攻杀
第九章 攻窝心马
残局篇
章 马兵、炮兵类
第二章 马炮兵、双炮兵、双马兵类
第三章 双马炮兵类
第四章 双炮马兵类
第五章 双炮双马兵类
第六章 车兵类
第七章 车马兵类
第八章 车炮兵类
第九章 双车兵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黄少龙著,ISBN 9787509630624,我对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从中学习一些更具象化的“杀法”,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在残局阶段,面对对方坚固的防守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他并没有一味地罗列复杂的棋局,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巧妙的案例,来阐述残局攻杀的核心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个非常简单的残局时,突然点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思路。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却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是过于看重子力的得失,而忽略了棋盘上的空间布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牺牲掉一些看似宝贵的子力,换取关键位置的控制权,或者迫使对手进入一个不利的局面,反而是更明智的选择。我开始在我的实战中,有意识地去运用这种“空间换时间”的理念。即使不能立刻形成致命的杀招,我也能够有效地限制对手的活动空间,为后续的攻杀创造有利条件。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秘籍,它更像是一份“思维训练手册”,引导我去思考残局背后的逻辑,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简单局面下的深刻内涵。我发现,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会几个杀棋套路,而是开始主动去探索,如何将作者的理念,融入到我自己的棋风之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残局攻杀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黄少龙著,ISBN 9787509630624,在我眼中,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攻杀”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棋道”的启迪之作。我向来对那些单纯的招式堆砌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象棋的魅力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和智慧。这本书虽然名为“攻杀”,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者在行文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沉静、深邃的思考。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残局的攻杀思路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引导读者去观察棋局的本质,去理解棋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面所透露出的信息。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恰恰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构建他对残局的理解框架,他的逻辑思维是如何形成的。我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都触及到了象棋最核心的要素,比如“子力”与“局面”的关系,如何权衡“局部”与“整体”的利益,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佳决策。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的对局,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能够解释我曾经遇到的困境,或者为我打开新的思路。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以为的“必胜”局面,可能隐藏着对方的反击,而看似绝境的局面,也可能存在一线生机。这种对“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静”的把握,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会一套招式,而是开始去理解这些招式背后的原理,去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棋局中,提炼出简洁而有力的攻杀之道。
评分我对《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黄少龙著,9787509630624)这本书的感受,与其说是对书中具体攻杀技巧的领悟,不如说是它在我内心深处激起的某种“共鸣”。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象棋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在极简的规则下,所能衍生出的无穷变化。而残局,正是这种变化最集中的体现。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攻杀”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一将”和“必杀”的层面上。作者似乎更注重于引导读者去理解“势”在残局中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调子,将局部的优势转化为全局的胜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心理战”的观察,虽然它们并非直接的攻杀招法,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残局的走向。我经常在阅读中,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对局。有的时候,明明在物质上占据优势,却因为忽略了对手的潜在反击,或者没有抓住时机进行关键的“变招”,而最终功亏一篑。这本书,恰恰点出了我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残局阶段,更加敏锐地捕捉对手的意图,如何在双方子力都较少的情况下,去寻找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妙手。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套“万能钥匙”,但它给了我一把“地图”,让我知道如何在残局的迷宫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我不再盲目地追求计算的精确,而是开始更加注重对局势的整体把握和对对手心理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它的书名是《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作者黄少龙,ISBN是9787509630624。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残局的攻杀,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计算和经验的积累,很难通过文字来完全传达。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能够提供宏观视野,或者能够激发思考的书籍。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并开始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并非书里那些具体的残局例子,而是作者在分析每一个残局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我注意到,作者在给出攻杀方案之前,总是会先对棋局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棋子位置、兵种构成、以及双方的潜在威胁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种解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残局中犯错,并非是因为计算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懂”棋局。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如何“看见”棋局的本质。我开始尝试着模仿作者的分析方法,在自己进行对局时,尤其是在残局阶段,主动去进行类似的分析。我发现,当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棋局时,我所做出的决策也变得更加明智,即使有时候没有立刻形成有效的攻杀,也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寻找答案,如何去培养一种更深刻的棋局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象棋中残局实战攻杀法》,黄少龙著,ISBN号是9787509630624,但我读完之后,并没有直接去深入研究书里讲的那些具体的残局杀招。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象棋理解的一些盲区和误区。我一直认为自己对象棋的一些基本套路还是比较熟悉的,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开局和中局的应对。但这本书,或者说它所引导出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习惯性地把棋局往自己熟悉的模式里套,而忽略了对手的可能性,也忽略了残局阶段可能出现的、与我预设完全不同的局面。我更倾向于从战略层面去思考,比如整体的优势劣势,棋子的协调性,以及控制关键要地的能力。这本书虽然标题是“攻杀法”,但我更多的是在思考,在残局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攻杀”概念在起作用?它是纯粹的计算,还是包含了对对手心理的博弈?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依赖对“势”的理解,而对“形”的理解不够深刻。残局的“形”,往往是由数量不多的棋子构成,每一个棋子的价值都可能被放大。这种放大效应,是我在之前的理解中常常忽略的。所以,虽然我没有直接去记下书里的每一个杀招,但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残局,去体会那些“一步定乾坤”的精妙之处,尝试着在对局中,尤其是在双方子力都比较少的时候,去寻找那些隐藏的“攻杀”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局部的优势,或者等待对手犯错。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我觉得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