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纳系统技术与应用
定价:50.00元
作者:姚军,汪为民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210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微纳结构由于其尺度原因,经典物理中的某些理论、定律和常规的机械加工技术、光学显微检测手段已不再适用。因此,现代科技有针对性地发展了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姚军等的《微纳系统技术与应用》即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微纳结构与系统的原理、发展与应用。全书共7章,章介绍了微纳系统技术的概念、研究领域、发展现状和前景;第2章阐述了微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器件;第3章介绍了微机电系统的材料、传感器、执行器及几个典型应用;第4章介绍了微机电系统在微光学中的典型应用——微光机电系统;第5章概括了一些常见的微纳系统技术的微细加工技术;第6章介绍了纳机电系统;第7章通过实例对微纳系统技术的整个研发过程进行了分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微纳结构与系统的知识,主要包括微纳系统的基本概念、所用材料、加工方法、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具体应用等。另外,本书还详细探讨了微纳系统领域内一些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包括MEMS空间光调制器、MEMS开关、光纤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并按照设计、加工、测试、封装这一完整流程阐述了研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例对各个研发环节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简明介绍,这都有助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参考。
本书可供微机械、光学工程、自动控制、先进制造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应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姚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物理系学习,2001年7月获得信息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7年5月,先后在英国StrathclydeUniversity、Durham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CollegeLondon工作,研究方向分别为MEMS、微光学器件设计及检测和自适应光学。2007年6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MEMS和自适应光学。2010年入选四川省首批“百人计划”。近年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和EI检索,申请发明20余项。汪为民硕士,助理研究员。2006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基地班,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MEMS设计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老派的工匠精神,与现在市面上许多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技术书籍截然不同。它似乎不太在乎读者的“阅读体验”,而更专注于内容的“知识密度”。我记得我第一次通读完关于精密定位和驱动机制的那一章时,不得不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了大量的示意图来辅助理解。作者在描述那些机械结构时,文字的精确性几乎可以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纳米级的部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肃然起敬。它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给你一个快速的概览,然后让你在兴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技术名词背后的物理实质。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与“理论基石”的完美结合体。每当我遇到新的技术难题,我都会习惯性地回到这本书中查找相关的基本原理,很多时候,那些看似陈旧的章节里,反而隐藏着解决当前复杂问题的关键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系非常稳定,它构建了一个跨越了时间考验的知识框架。我之所以这么看重它,是因为它没有过多地追逐那些昙花一现的热点技术,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构成微纳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原理上。这种定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专注于某一特定应用场景(比如生物传感或MEMS陀螺仪)的专著,但往往读完后,总觉得对整个技术领域的全局观有所欠缺。而这本书,通过对“系统”二字的深刻剖析,强迫你跳出单一器件的局限性,去思考如何将不同尺度的物理过程、不同的材料特性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制造出最快芯片的秘诀,但它教会了我一套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可制造的微纳系统的通用思维模型。对于那些志在长期深耕于此领域,渴望成为架构师而非单纯执行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内功心法,是能够指导未来几十年技术路线选择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光是看到“微纳系统技术与应用”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到作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了多少年。我记得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对微纳技术整体概念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建立一个比较宏观的认知框架。这本书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或引人注目的营销辞藻,它更像是一份老派的、值得信赖的教科书,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理论铺陈开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翻过一页,视野就开阔一分。特别是关于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极其细致,从理论推导到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分析,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前沿技术时,总能将它们巧妙地嵌入到已有的经典理论体系中,让人明白“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初入这个领域的学生或者希望系统回顾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路线图,让你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深挖,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核心。它不急于让你成为专家,而是先打好地基,保证你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
评分我是在工作的一个瓶颈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们团队正在为一个微流控芯片的设计方案而争执不下,陷入了重复试验的泥潭。当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阅了这本专著,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全新的设计哲学。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不是它教了我们如何做,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系统集成思维”。作者反复强调,微纳系统不是简单元件的堆砌,而是一个高度耦合的、相互影响的整体。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的讨论,那部分内容简直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项目组困扰已久的问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只关注了流体动力学,却忽略了热应力和电场对通道壁面形貌的微妙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学科交叉的前沿地带,并且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工程师可以理解和应用的设计约束。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研修班的讲义,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对于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反复咀嚼。我个人是带着一种“攻坚克难”的心态去对待它的,毕竟涉及“微纳”这种精细到极致的领域,对思维的逻辑性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我发现作者在组织章节结构时,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原理到实现的递进逻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的理解。例如,在讨论到某个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最终的结构图,而是先用了好几章的篇幅,去详细阐述驱动这个设计的物理限制和化学反应规律。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虽然拉长了初期的阅读时间,但一旦你理解了背后的物理机制,后续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应用场景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表面张力和范德华力的应用分析,作者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和实际案例,将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作用力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微观世界的操作原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提问”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