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
定价:12.00元
售价:8.2元,便宜3.8元,折扣68
作者:胡卫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58748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本书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赶超和跨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作为通过财政政策介入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本书还进一步分析了税收激励、资助、风险投资、技术采购四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运作规律、政策效果。*后,本书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构建了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技术创新财政政策工具,提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和政策调整的建议。
20世纪中叶以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关键。我国也确立了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自主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财政政策工具是各国常用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之一,更是对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能够产生直接效果的政策工具。本书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赶超和跨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作为通过财政政策介入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本书还进一步分析了税收激励、资助、风险投资、技术采购四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运作规律、政策效果。后,本书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构建了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技术创新财政政策工具,提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和政策调整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阐述部分应用大量实证数据作为佐证;在政策工具分析部分,重视政策工具的操作实务,并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特别是本书结合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际设计了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
本书适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科技和经济从业人员作为参考之用。
引言
一、新经济与各国政策趋势
二、理论基础及发展趋势
三、本书的目的
四、整体构架
章 自主创新的微观层面分析与政策含义
节 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
一、技术创新
二、 自主创新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市场失效
一、技术创新的公共性
二、技术创新外溢
三、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政策含义
第三节 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与锁定
一、自我强化、路径依赖与锁定
二、技术轨道与标准锁定
三、政策含义
第二章 自主创新的宏观层面分析与政策含义
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一、技术创新理论模型的发展
二、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链
三、系统失效
四、政策含义
第二节 技术赶超与跨越
一、技术赶超过程中的三要素
二、技术赶超的要素主导模式
三、技术跨越
四、政策含义
第三节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职能与政策响应
第三章 收入政策工具——R&D;税收激励
节 R&D;税收激励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国际通用税收激励政策工具
二、部分税收抵扣无法实现的解决方法
三、联邦分税体制下的税收激励
四、部分西方国家的税收激励政策工具组合
第二节 税收激励政策工具的评估与效用分析
一、METC方法
二、税收激励强度的评估
三、对税收激励效果的评估
四、几种税收激励政策工具的效用分析
第四章 支出政策工具
节 资助
一、资助体制与政策工具
二、资助投向
三、资助的政策效果
四、税收激励VS资助
第二节 风险投资
一、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二、风险投资的投资领域
三、风险投资政策工具
四、风险投资的赔偿与退出机制
五、风险投资的失败与定位
六、案例分析:美国中小企业局的SBIC计划
第三节 公共技术采购
一、公共技术采购的定义
二、间接公共技术采购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热泵的公共技术采购
四、公共技术采购的效用分析
第五章 中国技术创新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进入新阶段
二、处于工业化二阶段的经济转型期:中国奇迹还是中等收入陷阱
三、国际贸易投资中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征
四、知识产权发展的高投入期
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
第六章 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
一、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目标
二、由优惠型税收政策转向激励型税收政策
三、由拨款型资助转向研发激励型资助
四、由主导型风险投资转为激励型风险投资
五、由保护型采购转向激励型技术采购政策
六、形成重大专项、技术联盟、标准战略的集成创新机制
七、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工具链
参考文献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偏高的,对于初涉经济学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它的大量篇幅集中在对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对特定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进行精细化处理上。我个人是花了相当的时间去理解其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表达映射到现实世界的财政调控实践中去。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理解障碍,你会发现其内部结构异常精妙。作者似乎精心设计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阅读路径,后面的章节总能巧妙地呼应前面提出的假设和模型,使得整个论证体系浑然一体。这种结构上的完美主义,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畅销书,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系统性、章节性攻克的专业教材,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老派的德式哲学论著,逻辑推演严密到近乎苛刻,处处体现着作者对概念的精确把控。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它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既有的主流经济学观点,而是不断地从更基础的原理层面去解构和重塑关于“创新”的本质。阅读体验上,这确实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不会提供太多“拐杖”——比如通俗的类比或者鲜活的商业故事来辅助理解。相反,它要求读者主动构建自己的思维地图。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每深入一章,对自身理解深度的要求就提高一个台阶。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顶尖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用更精确的语言和更严密的逻辑来重新审视你所相信的一切经济规律。对于那些渴望在理论前沿有所突破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重要的磨刀石。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尽管它构建了极其复杂的理论模型,但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应该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干预的边际效应递减点在哪里”。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的政策效果评估部分,它提供的实证分析方法论,对我目前进行的一些宏观政策模拟研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理论的优雅必须服从于现实的复杂性,而现实的复杂性又必须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来进行有效治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深刻影响一个人分析和解决重大经济政策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著作,绝对值得投入时间进行细致钻研。
评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全书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反而擅长在看似矛盾的理论体系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比如,它对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阐释,结合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进行量化修正,同时又吸收了制度经济学的精髓来解释技术扩散的非均衡性。这种跨学科、跨流派的整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这一命题的认知边界。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教科书上已经“定论”的概念开始产生新的疑问,并尝试用书中提供的更复杂的工具集去检验其适用性。这种“旧知新解”的过程,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专著时最令人兴奋的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强大思维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硬壳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稳而又充满学理深度的气息。初翻阅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对宏观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理论构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议题。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看得出作者在梳理复杂的理论脉络时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和界定都非常严谨,使得原本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变得可操作、可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案例的引用,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地将其与理论框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分析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几本经典著作进行比对思考,这充分说明了其内容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和挑战性,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集锦,适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度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