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9787536234918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97875362349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专 等 著
图书标签:
  • 视觉政治学
  • 当代艺术
  • 王广义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中国当代艺术
  • 政治艺术
  • 图像研究
  • 艺术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234918
商品编码:296914656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定价:200.00元

作者:黄专 等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36234918

字数:

页码:5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所展出的作品,为王广义自1989年以来创作的重要和大型的装置艺术,这些装置作品从未如此集中的在国内外展出。展览根据艺术家在不同阶段所思考的问题,分为以下四个单元:单元是危机预感(1989);第二单元是体制研究(1990-2001);第三单元是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第四单元是冷战美学(2007-2008)。为了更深入而全面的揭示王广义的另一面,OCT当代艺术中心在展览文献的编纂上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在此次展览的画册里,不仅涵括了王广义一生创作的重要的作品,还收录了其大部分作品的草图,以及作品和艺术家在各种类型展览中的现场记录,另外还有学者在各个时期所撰写的重要研究文章。展览文献力图打破常规的画册编纂方式,并提供一个理解王广义及其作品的更具说服力的视角。

目录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王广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占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种位置是由他自身的矛盾性构成的。虽然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几乎再也唤不起我们的视觉惊奇,但无可否认,这些图像——确切地讲是这些图像的处理方式,曾经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矛盾的经验: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时尚噱头,从对国际政治关系的严肃批判到族主义的情绪发泄……,他喜欢不断创造一个个视觉悬念,但在人们还来不及猜到谜底时又将它们打破,对于艺术史而言,他属于那种充满力量但又无法捉摸的艺术家。一直以来,从艺术批评到大众传媒,从艺术史写作到艺术市场,王广义都被视为中国波普艺术的标识性人物,这种定位源自于1992年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那次展览上他以作品《大批判》获得了中国批评家给予的高学术奖项:文献奖。获奖评语这样写道。在《大批判》中,人们熟悉的历史形象与当下流行符号的不可协调、却一目了然的拼接,使纠缠不清的形而上问题悬置起来,艺术家用流行艺术的语言启开了这样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历史,就是与当活发生关联的语言提示。而《大批判》正是九十年代初这种语言提示的佳范倒之一。

序言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现代目光下的权力建构:图像、符号与社会认知的交织 一、 图像的洪流与认知的塑形 我们身处一个被图像洪流所淹没的时代。从社交媒体上瞬间刷新的视觉信息,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再到广告营销中精心设计的画面,图像以惊人的速度和密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图像并非只是被动的“映照”现实,它们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力量,主动地参与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判断乃至构建的过程中。它们如同无形的雕塑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框架,影响着我们对“真实”的定义,甚至潜藏着深刻的权力运作。 “视觉政治学”这一概念,正是试图揭示图像背后隐藏的权力逻辑。它不再将图像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性的媒介,一种承载信息、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每一次图像的生产、传播和解读,都可能成为一场无声的权力博弈。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全部都是真相,而更可能是经过选择、编码、过滤和放大的“视觉叙事”。这些叙事,通过视觉的直观性,绕过了理性的审视,直击情感和潜意识,从而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 例如,新闻图片中的构图、角度、光影,都可以精心设计,以营造特定的氛围,引导观众产生预设的情绪和判断。官方宣传海报中的人物形象、色彩搭配、标志运用,则承载着国家意志和集体认同的诉求。广告中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呈现,以及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强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规训着我们的欲望和价值取向。即便是我们日常分享的私人照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在构建一种自我形象,以迎合或挑战某种社会期待。 因此,理解“视觉政治学”的意义,在于提升我们对图像的批判性认知能力。它要求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图像的生产者是谁?他们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他们使用了哪些视觉策略?这些策略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意图和权力关系?通过审视图像的“政治性”,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洞察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识别潜在的操纵,并更自主地形成自己的判断。 二、 符号的编码与意义的流变 在视觉政治学的框架下,图像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一系列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来完成。符号,可以是具体的形象(如旗帜、制服、建筑),也可以是抽象的元素(如颜色、形状、线条)。这些符号并非天然具有意义,而是通过社会约定和文化建构,才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往往与权力紧密相连。 比如,国旗的颜色和图案,是国家认同和主权的象征。统一的制服,在军队、警察等组织中,象征着纪律、秩序和权威。特定的建筑风格,如宏伟的政府大楼,则暗示着国家的稳定和力量。甚至一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在特定语境下,也能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 更重要的是,符号的意义是流动的,是可以被重新解读和挪用的。历史上,许多曾经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随着社会变迁和权力结构的调整,其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一些曾经象征压迫的符号,可能被后来的革命者转化为反抗的旗帜。反之,一些曾经代表进步的符号,也可能被新的权力集团所利用,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视觉政治学”关注的正是这种符号的编码与意义的流变。它探讨的是,不同群体如何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他们的价值观、构建他们的身份认同、争取他们的政治诉求。这涉及到符号的设计、传播、接受以及抵抗等多个环节。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沟通的障碍与可能,以及符号如何被用来制造隔阂或促进融合。 例如,在民族主义叙事中,特定的历史符号和国家象征被反复强调,以塑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可能煽动对外敌的仇恨。而在消费主义文化中,商品包装、品牌标识等符号,则通过营造奢华、时尚、成功的意象,来吸引消费者,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消费欲望和生活方式。 因此,认识到符号的编码与意义的流变,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视觉图像所呈现的表象意义。我们需要审视这些符号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在传递什么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可能带来的社会效应。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符号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去解构图像背后的意义网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视觉文化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 权力的渗透与认知的重塑 权力,在这个领域中,并非仅仅是政府或统治者的直接命令,它是一种更加弥散、更加渗透性的存在。它体现在社会结构、制度规范、文化传统以及个体互动之中,并通过视觉媒介得以强化和传播。视觉的直观性,使其成为权力运作的绝佳载体。它能够绕过理性的辩驳,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判断,从而达到“无形中的控制”。 例如,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常常带有倾向性。某些议题可能被反复聚焦,而另一些则被刻意忽视。这种选择性的报道,实际上是在引导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塑造他们对事件的认知。政治家在公开场合的形象塑造,通过精心设计的演讲、服装、肢体语言,都在传达一种特定的权力信息,以争取民众的支持。 同时,权力也体现在对视觉空间的占有和控制上。城市中的广告牌、公共艺术品、纪念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价值和叙事。它们是权力在物质空间的体现,也是对公众视觉环境的占有。谁拥有了视觉空间的支配权,谁就更有可能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情感。 “视觉政治学”的另一重要议题,便是揭示权力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对个体的认知进行重塑。这种重塑,并非是粗暴的洗脑,而是通过长期、持续的视觉信息输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例如,媒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式描绘,可能导致公众对这些群体产生偏见。广告中对“成功”的定义,可能让个体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价值。 在这种权力渗透和认知重塑的过程中,个体往往难以察觉。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但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观念和判断,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视觉信息的塑造。因此,理解“视觉政治学”,对于个体而言,是培养一种“视觉自觉”的能力。它意味着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总是客观真实的反映,而可能是经过权力筛选和塑造的。 这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是如何被动地接受某些视觉信息?我们的哪些观念,可能受到了视觉媒介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视觉洪流中,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对权力渗透和认知重塑的警醒,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思想独立性,不被他人的视觉叙事所裹挟,从而更自主地生活和行动。 四、 身份的建构与抵抗的可能 在权力与视觉的交织中,身份的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无论是个人身份、群体身份,还是国家身份,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视觉符号和叙事来加以呈现和认同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如何看待我们,都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 例如,媒体对某一族群的描绘,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族群的自我认知,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他们的看法。在某些情况下,强势文化可能通过视觉符号,将弱势群体边缘化或污名化,从而巩固自身的优越地位。反之,弱势群体也可能通过视觉媒介,来重塑自身的形象,挑战现有的刻板印象,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 “视觉政治学”关注的,正是这种身份建构的复杂过程。它探讨的是,不同的视觉符号和叙事,是如何被用来定义和区分“我们”与“他们”。这涉及到对美的标准、成功的方式、道德的界限等一系列社会价值的 visual 呈现。 更重要的是,在权力并非全然压倒性的情况下,视觉也为抵抗提供了可能。当强势权力试图通过视觉来统一和控制时,个体和群体也能够运用视觉作为反抗的武器。通过颠覆性的图像、讽刺性的符号、另类的视觉表达,来挑战和解构主流的视觉叙事,从而为被压抑的群体发声,争取话语权。 例如,街头涂鸦、地下音乐的视觉文化、以及一些独立艺术家的作品,都可能成为对主流视觉文化和权力建构的挑战。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既有的视觉秩序,创造了新的意义空间,为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遮蔽的身份和声音,提供了表达的出口。 理解身份建构与抵抗的可能,意味着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视觉媒介既是权力的工具,也可能是反抗的平台。我们既要警惕视觉媒介对我们身份认同的潜在影响,也要看到个体和群体利用视觉来表达自我、争取认同的强大力量。这鼓励我们不仅要批判性地审视他人投射给我们的视觉形象,也要思考我们自己如何通过视觉来表达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参与到更公平、更多元的视觉文化构建之中。 五、 结语:迈向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觉未来 “视觉政治学”的探索,是一场关于权力、图像、符号与认知的深刻对话。它邀请我们走出被动接受的舒适区,用一双更具批判性的眼睛,去审视我们周围的视觉世界。这并非意味着要对所有图像都抱持怀疑态度,而是要培养一种辨别能力,理解图像背后的逻辑,认识到视觉信息的复杂性和政治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至上的时代,掌握“视觉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是理解当代社会运作的关键,更是提升个体认知自主性和参与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更主动、更批判、更有意识的视觉使用者和创造者,从而在纷繁的视觉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公正、多元的视觉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我之前从未仔细观察过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作者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揭示了那些潜藏在我们视野之中的“政治”。它不是宏大叙事式的政治,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加隐蔽、更加微妙的方式运作。我常常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所萦绕,它们会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促使我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这种“余音绕梁”的阅读体验,是很多速食文化下的读物所无法给予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一种长期的滋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认知,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那种简洁却又充满张力的构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充斥着各种元素的封面,而是非常冷静,甚至带点疏离感。黑白灰的色调运用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思考的氛围,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好奇封面背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设计,它不像有些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我要讲什么”,而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鼓励你去主动探索。而且,封面上那个若隐若现的“另一个”字,仿佛在暗示着什么,是挑战,是颠覆,还是另一种解读?这种留白艺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内容,它的外在形式同样是构成阅读体验的重要部分。这个封面,无疑已经成功地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高冷而充满魅力的基调。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口味,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严谨的论证方式。有些章节,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真正 grasp 到其中的精髓。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每一次的理解和突破,都让我感到欣喜。它不像那些轻松易懂的读物,可以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放在书架上积灰。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需要你付出耐心和努力去与之对话,去理解它的深意。而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你就会发现,你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这种“苦尽甘来”的阅读体验,正是它独有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视角,一种颠覆性的、让我耳目一新的观察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我们自身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有说服力,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中的含义。这种“慢阅读”的状态,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书,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激发我去质疑、去反思,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让很多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重新找回独立思考的力量。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一步都需要我仔细权衡,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迎来意想不到的风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剥茧,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拼凑真相。而有时候,又像一个朝圣者,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某种精神上的启示。语言的运用也非常讲究,那些精炼的句子,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即使是一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也蕴含着深邃的意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和条理,他能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和茫然。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挑战我的思维,也丰富我的感知,让我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体验”文字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