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定价:200.00元
作者:黄专 等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36234918
字数:
页码:5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所展出的作品,为王广义自1989年以来创作的重要和大型的装置艺术,这些装置作品从未如此集中的在国内外展出。展览根据艺术家在不同阶段所思考的问题,分为以下四个单元:单元是危机预感(1989);第二单元是体制研究(1990-2001);第三单元是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第四单元是冷战美学(2007-2008)。为了更深入而全面的揭示王广义的另一面,OCT当代艺术中心在展览文献的编纂上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在此次展览的画册里,不仅涵括了王广义一生创作的重要的作品,还收录了其大部分作品的草图,以及作品和艺术家在各种类型展览中的现场记录,另外还有学者在各个时期所撰写的重要研究文章。展览文献力图打破常规的画册编纂方式,并提供一个理解王广义及其作品的更具说服力的视角。
目录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王广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占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种位置是由他自身的矛盾性构成的。虽然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几乎再也唤不起我们的视觉惊奇,但无可否认,这些图像——确切地讲是这些图像的处理方式,曾经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矛盾的经验: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时尚噱头,从对国际政治关系的严肃批判到族主义的情绪发泄……,他喜欢不断创造一个个视觉悬念,但在人们还来不及猜到谜底时又将它们打破,对于艺术史而言,他属于那种充满力量但又无法捉摸的艺术家。一直以来,从艺术批评到大众传媒,从艺术史写作到艺术市场,王广义都被视为中国波普艺术的标识性人物,这种定位源自于1992年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那次展览上他以作品《大批判》获得了中国批评家给予的高学术奖项:文献奖。获奖评语这样写道。在《大批判》中,人们熟悉的历史形象与当下流行符号的不可协调、却一目了然的拼接,使纠缠不清的形而上问题悬置起来,艺术家用流行艺术的语言启开了这样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历史,就是与当活发生关联的语言提示。而《大批判》正是九十年代初这种语言提示的佳范倒之一。
序言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我之前从未仔细观察过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作者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揭示了那些潜藏在我们视野之中的“政治”。它不是宏大叙事式的政治,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加隐蔽、更加微妙的方式运作。我常常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所萦绕,它们会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促使我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这种“余音绕梁”的阅读体验,是很多速食文化下的读物所无法给予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一种长期的滋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认知,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那种简洁却又充满张力的构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充斥着各种元素的封面,而是非常冷静,甚至带点疏离感。黑白灰的色调运用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思考的氛围,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好奇封面背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设计,它不像有些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我要讲什么”,而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鼓励你去主动探索。而且,封面上那个若隐若现的“另一个”字,仿佛在暗示着什么,是挑战,是颠覆,还是另一种解读?这种留白艺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内容,它的外在形式同样是构成阅读体验的重要部分。这个封面,无疑已经成功地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高冷而充满魅力的基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口味,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严谨的论证方式。有些章节,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真正 grasp 到其中的精髓。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每一次的理解和突破,都让我感到欣喜。它不像那些轻松易懂的读物,可以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放在书架上积灰。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需要你付出耐心和努力去与之对话,去理解它的深意。而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你就会发现,你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这种“苦尽甘来”的阅读体验,正是它独有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视角,一种颠覆性的、让我耳目一新的观察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我们自身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有说服力,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中的含义。这种“慢阅读”的状态,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书,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激发我去质疑、去反思,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让很多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重新找回独立思考的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一步都需要我仔细权衡,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迎来意想不到的风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剥茧,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拼凑真相。而有时候,又像一个朝圣者,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某种精神上的启示。语言的运用也非常讲究,那些精炼的句子,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即使是一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也蕴含着深邃的意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和条理,他能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和茫然。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挑战我的思维,也丰富我的感知,让我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体验”文字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