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9787545215748

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97875452157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雪松著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方大曾
  • 寻找
  • 回忆
  • 历史
  • 文化
  • 个人
  • 影像
  • 中国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545215748
商品编码:296915205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定价:68.00元

作者:冯雪松著

出版社: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5215748

字数:30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20世纪战争摄影史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上海有关。一个是沙飞,他不仅是鲁迅的崇拜者,也是为鲁迅拍摄遗像的人。沙飞后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和新闻出版人。再一个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战初期活跃的战地记者,“七七事变”后由北京离家奔赴抗日前线,由范长江介绍作为上海《大公报》前线记者进行采访,1937年就在他的《平汉铁路的变化》报道发表后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部把方大曾的事迹列入选题,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寻找方大曾》,该片入选并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导演就是本书的作者冯雪松,他当年拍摄纪录片时,带领摄制组沿着方大曾走过的路,克服了很多困难,走了一圈,采访了一些人,比如说在保定、在石家庄,他这个路线完全是按照当时范长江写《忆小方》的那条路线。
2002年7月,方大曾家属挑选了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术馆用很大一个展厅举办了一个展览。
2006年,方大曾遗留的800多张底片由家属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15年前,纪录片的导演冯雪松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拍摄了《寻找方大曾》的纪录片,15年后,冯雪松以作者的身份,以纸上纪录片的形式将寻找和重现的旅程记录下来。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人!他是抗日战争中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作家余华、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目录


作者介绍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多次担任建党八十周年、春节联欢晚会、澳门回归五周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大型纪录片《澳门十年》《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澳门新闻报道集》等,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等奖项。

文摘


序言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追寻,一次关于记忆、真相与传承的深度挖掘。 1937年,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中国摄影师方大曾,用他敏锐的镜头记录下那个动荡时代的影像。他活跃在抗日战争的前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情感的画面,捕捉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其作品开始在国际上获得赞誉之际,方大曾却离奇地消失了,仿佛人间蒸发。他留下的,是数量可观却零散的照片,以及一段扑朔迷离的人生轨迹。 时隔数十年,一位执着的纪录片导演,怀揣着对历史的好奇和对一位被遗忘的摄影师的敬意,踏上了寻找方大曾的漫漫征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寻人,更是一场对被掩埋真相的挖掘,对一段被历史洪流冲刷的珍贵记忆的打捞。导演深知,方大曾的消失,或许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可能折射出那个年代许多个体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挣扎与无声。 寻访的起点:尘封的档案与模糊的线索 导演的旅程,始于堆积如山的泛黄档案和散落在各处的零星资料。他穿梭于国家档案馆、报社旧址、以及曾经与方大曾有过交集的人们的家中。每一份档案,每一张旧照片,都可能隐藏着一丝线索。他仔细地审阅着方大曾的作品,试图从他拍摄的画面中,读懂他当时的心境,感受他所处的世界。那些眼神坚毅的战士,那些饱经风霜的百姓,那些满目疮痍却生机勃勃的土地,都是方大曾留给后人最直接的对话。 然而,时间是无情的筛子,许多当事人早已故去,当年的见证者也变得稀疏。导演不得不面对的是,许多线索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他需要的是一份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拼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碎片,去解读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细节。 深入前线:重走方大曾的足迹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方大曾的作品和他的经历,导演决定踏上他曾经拍摄过的地方。他去往北方的战壕,去往曾经的沦陷城市,去往那些记录着历史伤痕的土地。在那些地方,他试图通过实地的感受,去体会方大曾当年所面对的残酷环境,去重现他按下快门时的瞬间。 每一次踏足,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他会寻找方大曾照片中的标志性建筑,对比今天的样貌,思考时间的变迁。他会采访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是否有关于一位年轻摄影师的模糊印象。尽管许多信息难以直接印证,但这些经历,都为导演构建对方大曾的立体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的肖像:拼凑一个鲜活的灵魂 方大曾不仅仅是一位摄影师,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导演在寻找过程中,也努力去勾勒出方大曾的个人形象。他查阅他的通信,采访他的家人和朋友(如果还能找到的话),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思想,他的情感。 他或许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关注。他或许是一位勇敢而无畏的记者,不畏艰险,只为将真相公之于众。他或许是一位敏感而细腻的艺术家,他的镜头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饱含着人性的温度。导演试图通过多方位的探访,揭开方大曾神秘面纱下的真实面孔,展现他作为一个人的多重维度。 历史的迷雾:消失背后的可能 方大曾的消失,是整个寻找旅程中最核心的谜团。导演必须审慎地对待这个部分,既要尊重史实的可能性,又要避免主观臆断。他会搜集所有关于他消失的线索,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 他会分析方大曾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他对战争的记录所可能引发的某些反应。他会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否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可能遇到了危险,或者被迫离开了这个国家。 导演不会轻易下结论,他会呈现各种可能性,并依据已有的证据来推测。这个过程,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是对真相的审慎求索。他需要区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猜测,哪些是可能的巧合。 重现的意义:唤醒被遗忘的记忆 当导演搜集到足够多的素材,当他对方大曾的形象和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时,他便开始着手将这段寻找过程本身,以及方大曾的故事,呈现给世人。这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一个复杂的历史谜题,一次动人的寻访旅程,一段被遗忘的生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关于方大曾个人,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的唤醒。方大曾的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奋斗史的生动见证。导演的寻找,是对于这段历史的回溯,是对那些曾经的牺牲和付出的一种致敬。 “消失与重现”的叙事张力 “消失”与“重现”,这两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叙事张力。“消失”象征着遗忘、失落、以及被历史洪流冲刷的个体命运;而“重现”则代表着记忆的复苏、真相的挖掘、以及被忽视的价值的回归。导演的镜头,就是连接这两个概念的桥梁。他记录下自己寻找的每一步,无论是欣喜的发现,还是陷入的困境,都成为影片叙事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重现”。导演的努力,让方大曾这位在历史长河中沉寂的名字,重新浮现;让他的作品,重新被解读;让他的经历,重新被关注。这种“重现”,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影片的价值与启示 这部纪录片,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它更是一次关于记忆、真相、和传承的哲学思考。它会引发观众对于历史的追问,对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的思考。它会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容易忽略那些重要的、却被埋藏的故事?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守护和传承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方大曾的寻找旅程,也映射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渴望理解过去,渴望连接失去的,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导演的坚持,也正是这种渴望的具象化。 最终,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关于方大曾的故事,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厚重,生命的顽强,以及人类对于真相永不停歇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记,而每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故事,都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走向未来,提供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探究意味的画面:《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痕迹,以及那些试图将其重新唤醒的努力。我猜想,这位方大曾可能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人物,他的故事或许平凡,或许传奇,但他的“消失”一定有着不寻常的背景,而“重现”则意味着某种重要的价值被重新发掘。而“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关于记录、关于真相、关于传承的故事。导演的身份,意味着他对事实的严谨,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深刻体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场沉浸式的探索,去感受导演如何在一个个线索中穿梭,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最终将一个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更是一次关于记忆如何被保存、被重塑,以及历史如何通过个体努力得以延续的深刻探讨。

评分

《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解谜的色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方大曾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消失与重现”这四个字,赋予了他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而“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则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另一层维度。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的追溯,更是一次用影像和文字进行的、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我很好奇,这位方大曾究竟是谁?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消失”?这种“消失”又如何会被一位导演捕捉到,并最终“重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悬念的叙事空间,跟随导演的脚步,去一步步揭开谜底。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导演在寻找过程中的坚持与不易,看到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一个被遗忘的人物重新带到公众视野。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

评分

读完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画面感:一位满怀热忱的纪录片导演,穿梭于各种陈旧的档案室,在泛黄的照片和模糊的文字中搜寻蛛丝马迹;他可能会走访偏远的小镇,和当地的老人们攀谈,试图从他们模糊的记忆中拼凑出关于方大曾的片段。这种“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它不仅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情感的投入和精神的追溯。我猜想,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面临很多次的碰壁,很多次的希望落空,甚至可能触碰到一些不愿被提及的往事。但正是这种坚持,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才让“消失”的人和故事有了“重现”的可能。我非常欣赏这种为历史留痕、为人物正名的努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个体生命的光辉容易被淹没,而纪录片导演的这种行为,恰恰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对历史的负责。我期待这本书能呈现出这种寻找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的力量,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消失”的,只要有人愿意去寻找,就永远不会真正被遗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悬念和神秘感——《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故事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方大曾是谁?他又是如何“消失”又“重现”的?而一位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纪录片导演通常需要深入调查,挖掘真相,他们的寻找过程往往充满了曲折和不易。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场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探索之旅,去了解这位方大曾的生平,以及导演是如何一层层剥开迷雾,找到他身影的。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可能被遗忘,可能被误解,而当有人决定去寻找他时,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照亮了曾经被忽视的角落。我尤其好奇,在寻找的过程中,导演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接触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又会以何种方式,对方大曾的故事提供线索?这是一场关于记忆、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的寻人故事,但“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个限定,又让它显得更加具体和现代。我开始思考,方大曾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消失”是怎样的背景?是主动的隐退,还是被迫的离去?而“重现”又意味着什么?是找到了他本人,还是找到了关于他的真相?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他的视角通常是客观的,但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导演如何运用他的专业技巧,去解构和重构方大曾的故事。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采访、考证、甚至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很好奇,导演会从哪些角度切入?会用怎样的叙事手法?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一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有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一个人的故事,更能看到一个导演是如何用他的镜头和文字,去追寻历史的真实,去重塑被遗忘的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