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四辑)
: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梁景和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5618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四辑)》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以及硕士研究生们在撰写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时,为搜料而进行的访谈工作,把访谈的内容集结成《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四辑)》。本辑访谈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约四十年的民众生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女性、性伦、娱乐等日常的基本生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四辑)》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生活画面,将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代序)
访谈录(一)
访谈人:李秉奎
村里的婚事
结婚日子都选年根底下
两个媒人介绍,还给了人家五块钱的媒钱
谁要是有一天和当兵的结婚就请大家照相
当时谈恋爱前要先跟领导汇报
他们谈恋爱,村里的人看不惯
访谈录(二)
访谈人:李巧玲
男女在一起时间长些,就会有人向领导汇报
从不找这方面的书,都觉得丢人
自由恋爱的情形少之又少
并肩走路中间必须空出一个人的位置
我公公让我上小学
想找一些书看看,但根本找不到
每个星期都召开一次交谊舞会
我那时不知道性教育是什么
大家都说不找对象就是有病,是“石女”
看的一些书也是简单的描写
我们的工作是给农村做生育卫生宣传
五十年代可以买到一些关于此类的书籍
我们交往太慎重了
访谈录(三)
访谈人:唐海迪
当时生活的成本比较低,没有不想生的
性不可以说
当时人们都谈性色变
手拉手过火、手搭肩过火、多说话过火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的恋爱、婚姻与社会工作
访谈录(四)
访谈人:姚立迎
自己再不乐意也要服从组织安排
破坏军婚就会有开除等惩罚
文化程度都差不多,这样比较有共同语言
大家看不起离婚再婚的
北京好多女孩都嫁给了当兵的
大家冲着孩子,能凑合就凑合
铺喜床,好找那些儿女双全、双亲健在的人
访谈录(五)
访谈人:李静
婆婆在家里还是比媳妇有优势
穷人家庭不管大人小孩有病都挺着
我妈特别偏爱我哥哥
……
访谈录(六)
访谈录(七)
访谈录(八)
访谈录(九)
访谈录(十)
访谈录(十一)
访谈录(十二)
访谈录(十三)
访谈录(十四)
访谈录(十五)
访谈录(十六)
访谈录(十七)
访谈录(十八)
后记
梁景和(1956-),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9币。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有: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主要专著有《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研究》、《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等:主编有《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社会生活探索》、《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等,并主编大型丛书“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丛”。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初拿到这本书,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我觉得格外舒心。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道林纸,翻阅时没有刺耳的沙沙声,反而有一种温柔的回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状态。序言部分,作者便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语言,阐述了他创作的初衷和目标,那种对历史真实和个体声音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他笔下的文字,虽然是记录访谈,但却并没有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我可以想象,在那些昏黄的灯光下,在一方狭小的空间里,他与访谈对象促膝长谈,听他们讲述那些尘封的记忆,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时间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过去心灵世界的窗口,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社会的无形力量,去感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个体生命的光芒。
评分当我合上书本,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不是简单的读完一本好书的满足,而是一种被触动、被启迪、被洗礼的感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映照出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起伏。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坚韧,也思考了当下与未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情感表达细腻,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社会变迁。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国社会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启示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引发的思考,在于它能够在读者心中种下的那颗理解与共情的种子。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老旧的胡同里,听着巷口传来的京腔,看着斑驳的墙壁上爬满的藤蔓。作者的描述是如此生动,细节之处的刻画更是令人称绝。他捕捉到的不仅是访谈者的话语,还有他们说话时的神态、语气,甚至是从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情绪。这种立体式的呈现,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就坐在我面前,跟我娓娓道来。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访谈者的经历所打动,他讲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家庭的变故是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的话语中没有抱怨,没有愤懑,只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豁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够超越苦难,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人在历史中的坚韧与力量,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那种沉静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是在一家新开的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穿梭,寻找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而它恰好在那里,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我并没有立刻购买,而是将书名和ISBN默默记了下来,打算回家后再做一番研究。回到家后,我上网搜索了关于这本书的资料,读了一些相关的书评和介绍,进一步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微观的、个人化的视角,因为我认为,真正的社会变迁往往体现在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转变之中。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它不是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期待能从这些访谈中,窥见时代洪流下,个体是如何被裹挟、被塑造,又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按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划分,而是精心编排,让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访谈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与对比。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书页中相遇,分享着他们各自的时代印记。我常常在读完一个访谈后,会不自觉地将它与前一个或者后一个联系起来,去思考,去比较,去感悟。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不回避矛盾和复杂性的叙事方式,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曲折与不易,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可信,更加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