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成安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制造
  • SMT
  • PCB
  • 测试
  • 检验
  • 质量控制
  • 生产技术
  • 电子工程
  • 工业制造
  • 电子产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26990
商品编码:296917218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成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115226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顺序,依据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采取项目式形式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材料的选用、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电子产品的检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项目1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1 常用电阻器的识别与检测 
  1.1.1 电阻器的类型 
  1.1.2 固定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3 常用电位器的识别 
  1.1.4 电阻器和电位器的检测方法 
 1.2 常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1.2.1 电容器的类型 
  1.2.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和标志方法 
  1.2.3 各种电容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1.2.4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 
 1.3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 
  1.3.1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类型与主要参数 
  1.3.2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1.4 半导体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4.1 国产半导体二极管器件型号命名法 
  1.4.2 半导体二极管的类型与用途 
  1.4.3 半导体二极管的检测 
 1.5 半导体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5.1 国产半导体三极管型号命名法 
  1.5.2 半导体三极管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1.6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7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1.7.1 集成电路的类型和封装 
  1.7.2 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1.7.3 集成电路的检测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2 电子材料的选用 
 2.1 安装导线与绝缘材料 
 2.2 印制电路板与焊接材料 
 2.3 磁性材料与粘接材料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3 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 
 3.1 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1 绝缘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2 屏蔽导线安装前的加工 
  3.1.3 制作线扎 
 3.2 电子元器件装配前的加工 
  3.2.1 对电子元器件引线的成形要求 
  3.2.2 元器件引线的浸锡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4 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 
 4.1 安装工具 
  4.1.1 紧固工具及紧固方法 
  4.1.2 紧固件种类与选用原则 
 4.2 安装方法 
  4.2.1 一般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 
  4.2.2 导线的安装方法 
  4.2.3 压接和绕接 
  4.2.4 整机安装方法 
 4.3 电子产品的表面安装工艺 
  4.3.1 表面安装元器件 
  4.3.2 表面安装的其他材料 
  4.3.3 表面安装设备与工艺 
  4.3.4 表面安装工艺的手工操作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5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5.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与设计 
  5.1.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 
  5.1.2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5.1.3 印制电路板的具体设计过程及方法 
 5.2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与检验 
  5.2.1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5.2.2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检验 
  5.2.3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方法 
 5.3 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5.3.1 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电路板软件介绍 
  5.3.2 CAD与EDA 
 5.4 新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 
  5.4.1 多层印制电路板 
  5.4.2 特殊印制电路板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6 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 
项目7 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 
项目8 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 
项目9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项目10 电子产品的检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器物之灵:古今巧匠的智慧与传承》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器物的演进所驱动的。从石器时代的粗砺石斧,到如今精密复杂的电子元件,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无数次的实践与对美的追求。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质,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记录着时代印记、彰显着匠人精神的“器物之灵”。本书并非探讨某个特定领域的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维度,旨在挖掘和展现人类在创造器物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精湛技艺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穿越时空,追溯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器物,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力。 第一章:创物之始——材质的觉醒与塑形 在一切工艺之前,是对手头材料的理解与驾驭。从最原始的泥土、木石,到金属的冶炼与合金,再到如今各种复合材料的出现,材质的特性决定了器物的可能性。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类如何认识、发掘并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泥土的温柔: 陶器的诞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回顾早期陶器制作的工艺,从选土、和泥、揉捏、塑形,到晾干、烧制。了解不同土质的特点如何影响成品的质感和耐久性,以及古人如何通过简单的工具和对火的掌握,将泥土塑造成生活所需的碗、罐、盆。我们会关注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早期陶窑遗址,从中解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木的生机: 木材因其易于加工、质轻坚韧的特点,成为人类最早利用的有机材料之一。本章将追溯木器制作的演变,从简单的砍伐、削制,到榫卯结构的精巧运用,再到家具、建筑、船只等大型木制器物的出现。我们将探究不同树种的特性,如红木的沉稳、楠木的细腻、杉木的抗腐蚀,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蒸煮、烘烤等手段改变木材的性能。同时,也会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木制工艺品,如精美的木雕、复杂的木制玩具,来体现木材在器物制作中的无限潜力。 石的坚韧: 石器时代留下的痕迹,至今仍在诉说着先民的智慧。我们将审视石器制作的工艺,从打制石器的粗犷,到磨制石器的细腻。了解不同石材如燧石、黑曜石、玉石等的硬度和韧性如何影响工具的锋利度和耐用性。除了作为工具,石材在古代雕塑、建筑材料、甚至是装饰品中的应用,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将深入了解石材加工的技法,如钻孔、切割、抛光,以及古代匠人如何克服材料的硬度,创造出流传千古的石刻艺术。 金的辉煌: 金属的出现,是人类工艺史上的一次飞跃。本章将聚焦金属的冶炼与加工。从早期对铜、锡等合金的偶然发现,到铁器的广泛应用,再到贵金属的金银工艺,我们将一步步揭示金属如何被赋予生命。我们将详细介绍熔炼、铸造、锻打、錾刻、鎏金等技法,以及不同金属合金所能达到的不同效果。从古代青铜器的神秘纹饰,到精美的金银首饰,再到实用的金属农具和兵器,金属在器物制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提升了器物的实用性,更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象征意义。 第二章:技法的流变——从朴拙到精妙 器物的发展,是技术不断迭代、创新的过程。从简单的手工劳作,到复杂的机械辅助,再到如今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的进步是推动器物品质提升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人类在器物制作过程中所发展的各种技法,展现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雕琢的痕迹: 雕刻是赋予器物灵魂的重要手段。我们将探讨不同材质的雕刻技法,如木雕的刀法变化、石雕的力度与细腻、玉雕的巧思与玲珑、以及金属上的錾刻与雕花。我们会关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雕刻风格,如中国的圆雕、浮雕、镂空雕,以及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与浪漫。从生活用的器皿上的装饰,到宗教神祇的塑造,再到文人雅士的摆件,雕刻无处不在,它将静态的材料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织染的韵律: 纺织与印染,是塑造色彩与纹样的古老技艺。本章将深入探究从植物、动物中提取染料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天然染料进行染色。我们将介绍扎染、蜡染、 batik 等传统印染技法,以及它们如何创造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层次。同时,也会关注纺织技术的演变,从简单的手工纺纱、织布,到提花、缂丝等复杂的织造工艺。从精美的丝绸服饰,到实用的麻布床单,再到充满民族风情的织毯,色彩与纹样是器物表达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绘染的生动: 绘画与绘染,是为器物注入色彩与生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我们将回顾古代绘画在器物上的应用,如在陶瓷上的彩绘、在漆器上的描金、在家具上的彩绘。我们将分析不同绘画风格和颜料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器物的形制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从景德镇的青花瓷,到苏州的缂丝扇面,再到欧洲宫廷的彩绘家具,绘画让器物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审美情趣和时代风貌的艺术品。 连接的智慧: 器物的构成,往往需要将不同的部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本章将关注各种连接技法,如榫卯、铆接、焊接、粘合等。我们将分析榫卯结构在木器制作中的精巧与牢固,展示金属铆接在早期工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焊接技术如何推动现代金属器物的生产。同时,也会探讨一些更为精密的连接方式,如钟表机芯中的齿轮咬合,以及微电子封装中的引线连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连接方式,却是保证器物完整性与功能性的关键。 第三章:器物的哲学——功能、美学与文化 器物不仅仅是技术与材质的结合,更是承载着人类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的载体。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器物在功能、美学和文化层面的意义。 功能至上: 任何器物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本章将分析器物的形态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从一把剪刀的弧度,到一个锅的容量,再到一张椅子的舒适度,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器物的使用体验。我们将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如何根据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器物的结构和设计。例如,农具的改进如何提高耕作效率,建筑工具的创新如何实现更宏伟的建筑。 美学的追求: 器物的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本章将探讨器物的美学原则,如比例、对称、韵律、色彩搭配等。我们将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器物所展现出的独特审美风格,如东方器物的含蓄内敛、西方器物的张扬大气。从古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到中国园林的意境营造,再到现代设计的简约主义,美学始终贯穿于器物的创作过程。我们将分析那些被视为经典的器物,它们为何能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文化的印记: 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民族的信仰、一个社会的变迁。本章将探讨器物如何反映和传承文化。从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到民间的婚丧嫁娶用品,再到现代的电子产品,每一件器物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我们将分析器物上的纹饰、符号、色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扮演的角色。例如,龙纹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十字架在基督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匠人精神的传承: 在器物的背后,永远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匠人。本章将致敬那些以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创造器物的巧匠。我们将讲述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以及匠人们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将平凡的材料锻造成不凡的艺术品。我们将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从古代鲁班的技艺,到现代的手工皮具制作,匠人精神始终是器物灵魂的来源。 结论 《器物之灵:古今巧匠的智慧与传承》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通过对材质的认知、技法的演变、以及器物背后深层哲学意义的探讨,试图揭示人类在创造器物过程中的无穷智慧与不懈追求。每一件器物,无论其形体大小,无论其材质贵贱,都蕴含着“器物之灵”——那是创造者的心血,是技术的结晶,是文化的沉淀,更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生动见证。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对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物,产生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并从中汲取灵感,去理解和传承那份源远流长的匠人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想法。它采用了理论基础先行,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工艺,最后落脚于质量控制的线性推进模式。这种编排方式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对整个制造流程的宏观理解。比如说,在讲解清洗工艺时,它会先介绍污染物对电子性能的影响(理论),然后才讨论超声波清洗的频率、温度和清洗剂的选择(工艺),最后才涉及到清洗后残留物的电阻率测试标准(检验)。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确保了读者在学习高阶内容时,不会因为对基础概念的模糊而产生理解障碍。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小小的不足,就是对于新兴的柔性电子制造技术,篇幅相对较少,可能受限于出版周期和资料更新速度,这部分内容略显保守。但就传统半导体封装和PCB制造的主流技术而言,它的覆盖面和深度是相当扎实的。

评分

这本《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我对电子产品的了解,也就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但翻开目录,嚯,这架势可真够专业的。它一上来就深入讲解了PCB(印刷电路板)的那些弯弯绕绕,什么多层板的叠压工艺,盲埋孔的制作,讲得那叫一个细致。我以前只知道电路板是绿色的,上面焊着各种元件,但这书里把从铜箔基材到最后的阻焊油墨,每一步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都扒拉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部分,描述了贴片机如何以毫米级的精度抓取和放置元件,还有回流焊炉里温度曲线的精确控制,这简直像在看一部微观世界的精密手术直播。读完这部分,我才意识到,我手里那台小小的手机,背后凝结了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无数次的参数调整。对于一个希望了解现代电子产品是如何从一堆原材料变成高科技终端产品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的工艺细节部分,绝对是硬核到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但学完之后,对任何电子产品的“内心世界”都会有一个颠覆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工程化”。它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和煽情的语句,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用代码写出来的,直击要点,逻辑严密得像个数据库结构。举个例子,谈到焊接材料的选择时,它不会说“好的焊锡能让连接更牢固”,而是会精确地列出不同助焊剂体系的活化温度范围、残渣电阻率以及腐蚀性等级。这种精确性在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枯燥,因为它缺少一些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来调剂。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正在进行研发或者品控工作的技术人员,那么这种严谨性反而是最大的优点,因为它提供的每一个数据点、每一个流程描述,都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减少了猜测的成分。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努力啃一块又硬又厚的专业词汇组成的牛排,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咀嚼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能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检验”上,这部分内容对我这个平时只管用不管修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详细阐述了从进料检验(IQC)到制程检验(IPQC)再到出货检验(OQC)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无损检测(NDT)方法的介绍,比如X射线检测(AXI)如何穿透复杂的焊接点,去判断虚焊、桥接这些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缺陷。书里还配了不少实际的缺陷案例图,那些焊锡球、冷焊点的照片,看着触目惊心,也让人对“质量”这个词有了更严肃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找错,更深层次的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制程参数来预防错误的发生。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让检验不再是简单的“找茬”,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坦白讲,很多内容涉及到统计过程控制(SPC)的数学模型,我得反复琢磨才能勉强跟上节奏,但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且实用”。它不是那种翻翻看看就能了解个大概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和教科书的结合体,充满了公式、图表和标准规范。它非常适合那些需要在电子制造领域深耕的技术人员,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我这种只是好奇心驱使的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它确实提供了对现代电子工业制造过程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入到微观层面的透视。看完这本书,我再拿起任何一个电子设备,都会多一份敬畏之心,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盒子”,而是理解了它背后那套复杂、精密、环环相扣的制造哲学。它让你意识到,电子产品制造的本质,是对物理、化学和工程学的完美平衡与控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