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鄉土重建
定價:29.00元
售價:19.7元,便宜9.3元,摺扣67
作者:王曙光
齣版社:中國發展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2344297
字數:227000
頁碼:24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6kg
本書是北大學者王曙光繼《草根金融》(中國發展齣版社,2008)後第二本農村金融文集,分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農村金融的文章,論題涉及村鎮銀行發展、農行改製與定位、農村金融機構企業文化構建、農村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小額信貸與普惠金融體係、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創新等話題,對農村金融改革進行瞭全景式的解析。下篇主要是關於農民閤作社發展以及紀念農村改革30周年的係列文章,是作者在安徽鳳陽等地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的思考,內容涉及農民閤作社的支持框架、農民閤作社融資、公司領辦型閤作社、全要素閤作問題等。本書體現齣作者一貫秉持的植根鄉土、關注民生的學術精神,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王曙光,山東萊州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先後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土學位,1998年留校任教,2001~2002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研究。已齣版專著《社會參與、農村閤作醫療與反
我拿到《鄉土重建》這本書,原本是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關於如何讓我們的農村地區煥發新生的知識。我期待的是一些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比如如何發展特色農業、如何推廣鄉村旅遊,又或者是一些關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告訴我如何纔能讓那些日漸凋敝的村莊重新充滿活力,如何纔能讓年輕人願意迴到故鄉,為傢鄉的發展貢獻力量。我甚至想象書中會涉及一些關於文化傳承的討論,如何保護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留住鄉愁。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並沒有直接切入我所期待的這些方麵。它更像是一部充滿個人情感色彩的隨筆,作者在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去審視和錶達他對“鄉土”的理解。這種風格讓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卻似乎在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提問”。
評分當我翻開《鄉土重建》這本書,我以為我會讀到一個關於故鄉的故事,或者是一個關於如何讓一個地方變得更好的宏大敘事。我期待著書中能描繪齣傳統村落的古樸風貌,或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景象,甚至是一些關於現代科技如何賦能農業、如何改善農村生活的具體例子。我甚至想象著,書裏可能會有關於如何保護傳統工藝、如何傳承地方戲麯的篇章,讓我能感受到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它仿佛是一位詩人,在用極其抒情的筆觸,描繪著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情感的共鳴,而不是具體的現實。書中齣現的並非是具體的村莊,而是對“鄉土”本身的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想象。這種文學化的錶達方式,讓我一時難以把握它的核心信息,但卻又被它營造齣的那種意境所吸引,似乎在引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更虛幻的思考空間。
評分《鄉土重建》這本書,從書名上看,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關於農村發展、鄉村規劃,甚至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實踐指南。我期待著能讀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帶動經濟,如何修復被遺忘的古村落,又或者如何重新激活鄉村的社區凝聚力。畢竟,“鄉土”二字,自帶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情感溫度,而“重建”則充滿瞭希望與變革的張力。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辛勤耕耘的農民、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充滿智慧的村乾部……我甚至想象書中可能會有關於生態農業的討論,關於如何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珍貴的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根”的思考,關於我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關於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失本土特色,不忘故土情懷。也許,它能啓發我思考,在我們日益疏離的城市生活中,如何找到那份屬於鄉土的寜靜與歸屬感。
評分拿到《鄉土重建》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冊,為那些懷揣著鄉土情結,卻苦於不知如何著手的人們,指明方嚮。我設想書中會有關於社區治理的模型,關於鄉村旅遊開發的策略,甚至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村民動員和參與。我曾期待它能像一篇學術論文一樣,邏輯嚴謹,論據充分,給齣基於數據和實踐的結論。但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與我的預期有著天壤之彆。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字裏行間流淌著作者對“鄉土”這兩個字的獨特理解和深情。它沒有明確的章節劃分,也沒有邏輯清晰的論點論據,更像是一種情緒的抒發,一種對某些理想狀態的描摹。這讓我感到一絲意外,但也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想去探究作者究竟想要傳達的是什麼。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完全齣乎意料的閱讀體驗。我原以為它會是一部直白的敘事,講述某個具體的“鄉土重建”項目,或者是一係列相關的政策解讀。然而,它卻以一種極其細膩、內省的方式,觸及瞭“重建”背後更深層次的心理與文化維度。我發現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個人感悟和哲學思考,仿佛作者是在與自己對話,在追問“重建”對於個體和集體意味著什麼。它沒有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預設明確的目標。相反,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種“狀態”,一種在失落與尋找、斷裂與連接之間的狀態。我感受到瞭一種對過往的追憶,對現狀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模糊憧憬。這種模糊性反而讓這本書充滿瞭魅力,它迫使我去獨立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框架。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感受”和“思考”的書,關於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比重要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