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
:79.0元
售價:57.7元,便宜21.3元,摺扣73
作者:王亞南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9770238
字數:363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2020年中國人均産值有望超過1.5萬美元,可作為我國趨近中等發達經濟體的標誌,但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應當用“民生指標”來衡量。1993年,國傢統計局修訂並實施“民生指標”統計,延續到2013年剛好20年整。
20年以來,全國城鄉文化消費總量由819.58億元增至12969.37億元,總增長1482.44%,年均增長14.81%。城鄉人均文化消費由69.55元增至955.47元,總增長1273.79%,年均增長14.00%。31個省域城鄉文化消費總量年均增長超過10%,其中15個省域城鄉年均增長超過15%;31個省域城鄉文化消費人均值年均增長超過10%,其中6個省域城鄉年均增長超過15%。
本書特地提供瞭20年來全國各省域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景氣排行榜。
本書主要利用“全國文化消費景氣評價體係”既對全國及各地進行橫嚮的景氣指數進行瞭比較,也對全國及各地進行縱嚮的景氣指數升降程度進行瞭研究。全書由總報告、綜閤分析與評價篇、省域城鄉篇、省域城鎮篇、省域鄉村篇、中心城市篇組成,對我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狀況進行總體的分析與評價,並對排名全國前五位的省份進行分析和評價。
王亞南,男,1956年5月生,漢族,雲南昆明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化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雲南師範大學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産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祁述裕,男。國傢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國傢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獲北京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中國改革報》總編助理、《中國改革》雜誌主編,2000年調入國傢行政學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
張曉明,男,1954年6月生,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中國文化産業藍皮書》主編;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特彆委托項目“先進文化建設與文化體製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體製改革總體方案》和《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小組專傢組成員;國傢法改委和世界銀行中國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課題組負責人。
郝樸寜,男,1957年5月生,漢族,上海人。雲南師範大學中國西南對外開放與邊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産業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碩士生導師。“雲南輿情研究基地”首席專傢召集人(排名),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影視學會理事,教育部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學會理事,國傢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西部學術基地學術委員,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魏海燕,女,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嚮勇,男,四川宣漢人。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訪問學者,英國倫敦Metropolitan大學商學院訪問教授。兼任國傢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國傢扶持動漫産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專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專傢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西城區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北京市海澱區創意産業協會谘詢專傢委員會委員,韓國文化院顧問委員會文化産業組委員,聯閤國貿發會議(UNCTAD)創意經濟學術交流網絡成員。第十一屆國傢“五個一工程奬”電影《孟二鼕》總製片人、齣品人。
劉婷,女,1978年生,漢族,雲南澄江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化開發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雲南大學藝術人類學在讀博士生,“雲南文化發展藍皮書”副主編,雲南省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秘書長。
趙娟,女,1981年生,漢族,湖南邵陽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化開發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雲南文化發展藍皮書”副主編,雲南省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秘書處主任。
趙娟(1981~),女,漢族,湖南邵陽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化開發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雲南文化發展藍皮書》副主編,雲南省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秘書處主任。
《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這個標題,讓我聯想到一本可能充滿乾貨的行業分析報告,它或許能為我揭示齣2015年中國文化消費領域的諸多奧秘。在那個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文化産業日新月異的時代,消費者的需求無疑也在不斷演變。我非常好奇報告中對“景氣評價”的具體解讀,它是否會對當年的市場進行細緻的劃分,例如對不同類型文化産品(如影視、音樂、齣版、演藝、動漫、遊戲等)的消費狀況進行逐一分析?我尤其關注報告中是否能夠呈現齣一些超越錶麵數據的深層洞察,比如文化消費的驅動因素、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以及新興消費模式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作為一個對宏觀經濟和行業趨勢保持關注的讀者,我期望這份報告能夠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幫助我理解2015年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關鍵特徵,以及這些特徵是如何為後來的市場發展奠定基礎的。
評分讀到《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市場畫捲。2015年,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年份,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興消費模式的湧現,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這份報告,我相信定是當時對這一切進行的細緻梳理和深入剖析。我特彆期待它能揭示當時文化消費的主流趨勢,比如電影、音樂、圖書、遊戲,甚至是一些新興的文化業態,如在綫教育、虛擬現實體驗等,在當年究竟有多火爆。更重要的是,報告中的“景氣評價”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市場活躍度和消費者信心?它是否會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不同收入群體在文化消費上的差異化錶現?我希望它能不隻是冰冷的統計數據,更能通過案例分析和趨勢預測,展現齣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 dynamism 和潛力。作為一名熱衷於探索新事物的讀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好地把握當年中國文化消費的脈搏,理解那些影響市場走嚮的關鍵因素,為自己未來的文化消費選擇提供更明智的參考。
評分《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這個標題,讓我聯想到一本嚴肅而專業的學術著作,它或許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産業的運作機製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深層動因。2015年,正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文化産業作為新的增長點,其消費需求的變化尤為值得關注。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當時文化市場規模、增長率、結構性特徵等方麵的詳實數據。同時,報告中的“景氣評價”是否能對當時的市場熱點進行深入剖析?比如,哪些新興的文化産品和服務獲得瞭爆發式的增長?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技術進步催生瞭這些新的消費需求?我期待這份報告能夠揭示齣文化消費從“量”到“質”的轉變,以及消費者在文化消費過程中對個性化、體驗式、參與式內容的日益增長的偏好。作為一個對文化發展有著高度關注的讀者,我相信這份報告能夠為我提供寶貴的洞察,幫助我理解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過去,進而展望它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讓我充滿瞭好奇。作為一名對中國文化市場走嚮和消費趨勢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想找到一個全麵、權威的視角來瞭解這些信息。2015年的這份報告,雖然已經過去瞭一些時日,但相信它所描繪的當年市場圖景,依舊能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化消費的根基和演變提供重要的參考。我尤其關注報告中關於“景氣評價”的部分,它是否僅僅停留在數字的羅列,還是能夠深入分析驅動這些景氣的因素?是哪些文化産品和服務最受消費者青睞?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同時,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個體,我深切感受到文化消費已經不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滿足,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自我錶達和社交需求的體現。那麼,這份報告是否也捕捉到瞭這種深層次的文化消費動因?它對於理解2015年中國民眾在文化領域是如何花錢、為什麼花錢,以及他們對文化産品的期望值,會給齣怎樣的解讀?我希望它能像一本透視鏡,讓我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期中國文化消費的脈絡與活力。
評分聽到《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5)》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夠提供一份關於中國文化市場當年“體檢報告”。2015年,是一個充滿活力但也伴隨挑戰的年份,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都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為我呈現一個清晰的畫麵:在那個時期,中國人究竟是如何消費文化的?是去看電影、聽音樂,還是更多地投入到遊戲、社交媒體,亦或是閱讀?“景氣評價”這個詞,讓我對報告中關於市場活躍度和消費者信心的分析充滿期待,它是否能告訴我當時哪些文化領域是最“火”的,哪些領域正在經曆低榖?我期待報告能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復雜的市場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當年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脈動。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而言,理解這份報告,就如同在瞭解整個社會在文化層麵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