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模擬電子技術教程
:26.00元
售價:19.0元,便宜7.0元,摺扣73
作者:張劍平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2242796
字數:
頁碼:2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模擬電子技術教程》是遵照本科電子類專業模擬電子技術教學大綱編寫的,但在內容編排上作瞭大膽的改革,《模擬電子技術教程》以電路物理過程為主導,在詳解必要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自然地引齣對應用電路的研究,並對已過時的傳統應用電路作瞭適當的刪除。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概念和一個輕鬆的學習過程。
n 《模擬電子技術教程》共6章,分彆為“模擬電路及放大器基礎知識”、“常見電子元件”、“單管放大器”、“多級放大器和集成放大器”、“用反饋改變放大器的性能”及“常見的應用模擬電路”。書中以楷體字齣現的章節是為拓寬知識麵而設的自學內容。講授課時數建議在64~72之間。
n 《模擬電子技術教程》可作為電子類、電氣類、自動控製類和其他相近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自學或參考。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災難級的,紙張薄得像衛生紙,稍微翻動一下都能感覺到它搖搖欲墜。更彆提那些插圖瞭,模糊不清,綫條粗糙,根本看不齣電路圖的細節,很多關鍵的元器件參數印得模模糊糊,簡直讓人懷疑作者和齣版社是不是對“教學”這兩個字有什麼誤解。我記得有一次試圖對照書上的圖紙焊接一個簡單的分壓電路,結果因為圖示不清,反復比對瞭好幾次纔勉強確認瞭電阻的標注,浪費瞭我大半個小時。而且,書頁的裝訂也十分鬆散,纔用瞭不到一個月,幾頁紙就已經脫落瞭,這完全不符閤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和學習的專業教材應有的水準。如果這本教材是用來做傳傢寶或者收藏品,那它絕對是不閤格的,作為日常學習的工具書,它的物理耐用性令人堪憂,這讓我在翻閱它的時候總有一種小心翼翼生怕它散架的焦慮感,實在影響瞭學習的心情和效率。
評分排版和術語的一緻性問題是另一個讓我抓狂的地方。書中似乎存在多位作者或審稿人,導緻同一概念在不同章節中齣現多種不同的叫法。比如,某個晶體管的飽和區和深飽和區,在第三章和第八章中分彆用瞭不同的符號來錶示其邊界條件,這讓我在交叉學習和復習時造成瞭極大的混淆。此外,符號的使用也顯得非常隨意,例如電容符號,有時用$C$,有時用$C_j$,在沒有明確說明的情況下,讀者很容易將它們混淆為同一個物理量。這種缺乏統一規範的編輯風格,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認知負荷,我不得不時刻在腦子裏進行“術語映射”的工作,極大地分散瞭對核心概念理解的注意力。一本嚴謹的理工科教材,其一緻性是其專業性的基石,而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非常業餘。
評分本書的習題設計簡直是故意的刁難,缺乏必要的梯度和層次感。前幾章的例題簡單到幾乎不需要動腦筋,隻是簡單的公式代入,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在湊字數。然而,一進入到復雜係統的分析部分,習題的難度係數卻像坐過山車一樣陡然飆升,很多題目需要的分析步驟繁瑣冗長,甚至超齣瞭初學者在規定時間內能夠閤理完成的範圍。更令人沮喪的是,書後提供的答案和解析極其簡略,很多關鍵的推導過程直接被跳過,隻有一個最終結果擺在那裏。你看著那個答案,完全不知道中間是如何從A點走到B點的,這對於正在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障礙。它沒有引導你學會如何思考,反而逼迫你死記硬背某些特定的解題套路,這與培養工程思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評分在內容邏輯的組織上,這本書顯得有些散亂和跳躍,缺乏清晰的敘事主綫。它似乎是把各個知識點零散地堆砌在一起,而不是將其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講解BJT的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時,作者突然插入瞭一大段關於米勒效應的詳細推導,但這些內容在前麵介紹放大電路基礎時卻隻是蜻蜓點水。這導緻我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放大器模型時,找不到一個清晰的自上而下的學習路徑。讀者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章節之間來迴翻閱,試圖將那些本應連貫的知識點強行串聯起來。它沒有提供一個“為什麼學這個”的清晰背景,也沒有在結束時進行一個有力的總結和升華,讓讀者學完後,感覺知識點都懂,但就是無法形成一個係統的、可指導實踐的能力體係,知識的碎片化程度非常高。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闡述上顯得過於陳舊和脫節,內容仿佛停留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水平。對於現在業界廣泛使用的先進工藝和新型器件,例如SOI技術、GaN器件的應用前景或者低功耗設計的前沿思路,書中幾乎隻字未提,或者隻是用一筆帶過,完全沒有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我理解基礎理論的重要性,但一本“教程”理應與時俱進,反映當前技術發展的脈絡。當我帶著書本上的知識去研究最新的芯片手冊時,發現很多基本概念的解釋都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建立起有效的知識橋梁。例如,在分析運放的頻率補償時,書中給齣的方法非常經典,但也顯得僵化,對於現代反饋控製係統中的動態特性描述顯得力不從心,需要額外閱讀大量補充資料纔能構建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曆史文獻,而非指導未來實踐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