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怀铁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中国信息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新世纪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然而,巨大的挑战仍然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国内改革攻坚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本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认真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研究了中国信息化的道路、战略与动力机制,相信本书的众多新论点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本书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论体系作了详尽的论述,近讨论的信息化道路、战略也紧密围绕中国当前信息化的实践,突出了政策实践的特点,还加入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中国信息化的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的需求。
序
前言
导论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信息化产生的客观背景
1.1.1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2 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3 信息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2.2 有关信息化的理论与测度方法
1.2.3 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其理论模型
1.3 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未来的信息社会
1.3.1 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1.3.2 人类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1.3.3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1 国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及特点
2.2 新世纪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国情条件
2.3 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3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1 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3.2 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
3.3 社会事业信息化战略
3.4 信息化战略
3.5 区域信息化战略
3.6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4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动力机制
4.1 信息化的动力因素分析与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4.2 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怀铁铮,1964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系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计划司从事计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1998年先后在中兴通讯、航天智能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在数字化转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与机遇。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如何与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数据要素”如何成为新的生产力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经济学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未来社会权力结构变化的一种预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棋局之中,看到了国家层面是如何调兵遣将,试图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书中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分析也相当犀利,指出了信息化在加剧某些鸿沟的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那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执行力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让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技术万能论”,而是一种审慎而充满希望的路线图勾勒。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出路”的理解远超出了我们日常讨论的技术升级层面。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文明形态转换”的纲领。那些关于体制机制创新、法律框架重塑的章节,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震。它直指核心矛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如何适应去中心化、个体觉醒的新趋势?书中对“数字主权”和“信息安全”的讨论尤其精彩,那种将技术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高度的笔触,极具感染力。语言风格上,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反而带着一种学者的思辨和战略家的果决。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伦理困境和技术治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划出了我们必须跨越的“技术红线”,避免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迷失了人文关怀的根本价值。这绝对是一部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对策”部分写得尤为引人入胜,它没有停留在“我们应该做什么”的空泛呼吁上,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路线图。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那几章,语言风格变得更加生动、更接地气,充满了对一线实践的洞察。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体现了一种“为国为民”的担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出问题后,总是能紧接着给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双向的驱动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能量。它让人读完之后,不是感到迷茫,而是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可能演进的方向,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去适应甚至引领这场深刻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某项APP或某家企业的成功案例,而是着重于构建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看似散乱的政策文件、行业报告和学术理论,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网。我特别喜欢它讨论“治理现代化”那一部分,它没有空谈理想,而是提供了具体到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政府的响应速度和透明度。这种务实精神贯穿始终。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看懂政府文件中那些看似晦涩的“顶层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读完后,我对自己日常接触到的各种政务服务和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系统性理解的认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相当可观,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商业读物可以比拟的。它大量引用了社会学、信息科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论成果,使得分析具有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信任的数字化重建”这一部分的探讨,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权威如何被解构,以及信息化如何为构建新型的、基于算法和规则的社会信任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厚度。虽然有些地方的术语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了作者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教会你如何用一套更高级的认知模型去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