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轻松学同步用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
:58.00元
售价:42.3元,便宜15.7元,折扣72
作者:陈永甫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21260513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适读人群 :本书编写以突出应用性为出发点,选材讲究、内容精练、层次分明、图文结合、易学易懂,可作为电工、电子行业的从业人员和转岗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自学用书,也可供大专院校、职校、技校电类专业师生、电子爱好者、家电维修人员学习参考。
双色分栏,重点突出,特别是作者具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知道读者要什么学什么,符合读者需求,适合初学者使用。
本书是“即学即用电工电子技术丛书”的电子元器件篇,主要介绍电子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器、电位器、特殊用途的敏感电阻器、电容器、可变电容器、电磁式继电器、干簧管和湿簧管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石英晶体、陶瓷谐振元件、压电蜂鸣器、扬声器、耳机、传声器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工作机理、性能特点等基础知识及元器件的选择、使用和检测技能等。
曾在工厂参加产品设计,而后在河北大学电信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任河北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燕山大学客座教授。防盗报警装置全书获河北省图书奖。
我是一个对电子产品抱有浓厚兴趣的跨界人士,我的背景更偏向于软件和算法,但为了更好地理解硬件限制和优化性能,我需要一个能快速构建硬件概念模型的工具。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的结构安排极具逻辑性,从最基础的无源器件,通过清晰的脉络过渡到有源器件,最后导向集成电路的应用。它没有强迫读者去记忆每一条复杂的参数,而是聚焦于核心参数与功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举个例子,它在介绍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SSR)的选择时,对比了它们的驱动电压、切换速度、寿命和噪声特性,让我立刻明白了在需要静音和高频开关的场景下,为什么必须选择SSR,即使它的成本更高。书中对各种封装的介绍也极其到位,用不同比例的示意图清晰展示了DIP、SOP、QFN这些封装的区别,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了虚拟化环境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帮助我将抽象的元件与实际的物理尺寸建立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认知框架,让我能迅速地在脑中建立起一个“元器件知识图谱”,从而在后续进行系统架构时,能够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和预判风险。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有点犹豫,因为市面上同类书籍实在太多了,总怕是老旧内容的简单翻新。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撰视角非常新颖,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电工在手把手教你干活,而不是一位教授在做学术讲解。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比如,在讲解变压器的选型时,作者会插入一些关于采购渠道和假冒伪劣元器件辨别的“江湖经验”,这种信息在标准教材里是绝对找不到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元器件的失效模式”的分析。它不仅告诉你这个器件如何工作,更告诉你它会在什么情况下“罢工”——是过热、静电放电(ESD)还是浪涌电流。通过列举典型的失效案例,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进行“预防性设计”,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它对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做了强调,比如PCB设计中过孔的阻抗匹配对高频器件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工作温度范围来重新评估阻容件的额定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生存指南”,让你明白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电磁环境中,如何挑选和使用这些电子积木,才能搭建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电子初学者的救星!我记得我刚接触电子元器件的时候,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规格书和专业术语,感觉就像在看天书一样。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简单罗列参数,完全没有把“应用”这个核心讲清楚。但是这本书,它不一样。它真的做到了“轻松学”。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惑点,从最基本的电阻、电容、电感讲起,不只是告诉你它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需要它”以及“在什么场合用它”。比如,讲到电容的去耦作用时,它不是用晦涩的数学公式轰炸你,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电路图对比,让你直观地感受到没有它电路会多么“吵闹”。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三极管和运算放大器时的思路,它没有一开始就深入到半导体物理层面,而是从“开关”和“信号放大”这两个最基础、最实用的功能切入,让我迅速建立起对这些核心器件的感性认识。后续的章节更是贴近实际项目,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LED驱动电路,或者如何用运放搭建一个滤波器,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步骤说明和必要的安全提示。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友好,图文并茂,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对于想要快速上手、建立扎实实践基础的电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路径是非常顺畅且高效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回顾了经典元件,更注重引导读者关注当前电子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我注意到书中对功率电子元器件的介绍投入了相当大的篇幅,这在很多基础读物中是比较少见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开关功能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器件在高效能电源设计中的优势和挑战,这对于关注新能源和高密度电源模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此外,书中对“智能”元器件的讲解也十分到位,比如如何正确地配置微控制器外围的复位电路、看门狗定时器(WDT)的设置,以及各种传感器接口的信号调理电路。它讲解的不是某一款具体的IC,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通用电路模式。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识别元器件,更是学会了如何站在系统层面去“驾驭”这些元件,使其发挥出超越其自身参数限制的潜力。这对于希望从事前沿电子产品开发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工作了几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鸿沟。很多教科书教出来的毕业生,理论知识很扎实,但一上手实际电路板设计就抓瞎,关键就是缺乏对元器件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脾性”了解。我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号称“实践型”的参考书,大多还是停留在原理介绍的层面。这本电子元器件的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真正把“应用”二字做深做透了。它没有浪费篇幅去探讨那些不常用的、晦涩的古老器件,而是集中火力攻克当前主流的SMD(表面贴装)器件,比如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选型考量、不同封装的散热差异、以及关键半导体器件(如MOSFET、LDO)的Datasheet解读技巧。最让我受益的是它关于“容差与可靠性”的章节,书中非常坦诚地指出了不同精度元器件的成本与性能权衡,这在实际项目中至关重要。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为什么在电源输入端使用比计算值大一倍的电容是行业惯例,这背后涉及到瞬态响应和EMI抑制。这本书的深度恰到好处,它没有沉湎于基础概念的重复,而是直接跳跃到工程实践中的“潜规则”和“经验之谈”,对于提升设计鲁棒性和排查疑难杂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