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施扬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152329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对现代通信领域的主流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业务进行系统介绍,包括交换技术、信令技术、同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Inter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图像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现代电信业务。本书重点阐述了上述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各类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以及现代电信业务的各种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注重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的阐述,内容全面、实用,同时又不失先进性。《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信息、电子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电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章 概述
1.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 通信的分类
1.1.2 通信方式
1.1.3 现代通信技术的目标
1.2 通信网的结构
1.2.1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1.2.2 通信网的结构
1.3 通信网的分类
1.4 通信网的质量
1.5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5.1 网络分层的概念
1.5.2 分层结构中的接口和服务
1.5.3 OSI和TCP/IP
1.6 电信业务
第2章 交换技术
2.1 交换技术
2.1.1 概述
2.1.2 业务特点
2.1.3 通信网交换技术
2.1.4 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
2.1.5 交换技术比较
2.2 数字电话交换机
2.2.1 数字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2.2.2 交换机硬件系统
2.2.3 数字交换原理
2.2.4 交换机控制结构
2.2.5 交换机软件系统
2.2.6 呼叫处理原理
2.2.7 交换机操作系统
2.3 电话网
2.3.1 电话网概述
2.3.2 电话网的等级结构
2.3.3 电话网编号方案
第3章 No.7信令网
3.1 信令的基本概念
3.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3.1.2 信令的分类
3.1.3 中国No.1信令
3.2 No.7信令的结构及功能
3.2.1 No.7信令系统的四级结构
3.2.2 消息信令单元的格式
3.3 消息传递部分
3.3.1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
3.3.2 信令链路功能级
3.3.3 信令网功能级
3.4 ISDN用户部分
3.4.1 ISUP消息格式及编码
3.4.2 常用ISUP消息
3.4.3 ISUP功能和支持的业务
3.4.4 基本的呼叫控制过程
3.5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3.5.1 SCCP的功能结构与业务
3.5.2 SCCP消息格式
3.6 事务处理能力
3.6.1 TCAP的功能结构
3.6.2 TCAP的消息格式
3.7 信令网
3.7.1 与信令网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3.7.2 信令网的拓扑结构和特点
3.7.3 信令网的可靠性措施
3.7.4 我国的No.7信令网
3.7.5 信令路由及路由选择原则
第4章 同步网
4.1 概述
4.2 网同步设备和定时分配链路
4.2.1 节点时钟设备
4.2.2 定时分配
4.3 网同步技术
4.3.1 准同步
4.3.2 主从同步
4.3.3 相互同步
4.3.4 外时间基准同步
4.3.5 通信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
4.3.6 数字同步网结构
4.4 数字同步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4.4.1 滑动
4.4.2 抖动和漂移
4.4.3 时间间隔误差
4.5 我国的同步网
第5章 移动通信技术
5.1 移动通信概述
5.2 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5.2.1 网络结构
5.2.2 信道划分和波道指配
5.2.3 信道类型和时隙结构
5.2.4 编号计划
5.2.5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演变
5.3 移动交换基本技术
5.3.1 移动呼叫的一般过程
5.3.2 自动漫游
5.3.3 越区切换
5.3.4 网络安全
5.4 移动交换信令
5.4.1 空中接口信令
5.4.2 基站接入信令
5.4.3 网络接口信令
5.5 CDMA移动通信系统
5.5.1 CDMA系统概述
5.5.2 CDMA网络结构及信道类型
5.5.3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5.5.4 移动性管理与呼叫处理
5.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5.6.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5.6.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化及网络结构
5.6.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第6章 数据通信技术
6.1 数据通信网的概念
6.2 数据通信网的组成
6.3 分组交换网
6.3.1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
6.3.2 X.25建议
6.3.3 分组交换网
6.4 数字数据网
6.4.1 DDN网络组成
6.4.2 DDN网络结构
6.5 帧中继
6.5.1 帧中继技术特点
6.5.2 帧中继的帧结构及相关协议
6.5.3 帧中继网络
6.6 ATM
6.6.1 ATM基本概念
6.6.2 ATM协议参考模型
6.6.3 ATM网络的组成与接口
6.6.4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第7章 Inter技术
7.1 概述
7.1.1 计算机通信的演进与发展
7.1.2 计算机通信网分类
7.1.3 TCP/IP参考模型
7.2 IP
7.2.1 IP地址格式
7.2.2 域名服务
7.2.3 IP数据报分组格式
7.3 TCP与UDP
7.3.1 TCP
7.3.2 UDP
7.4 局域网交换与三层交换
7.4.1 局域网体系结构
7.4.2 二层交换
7.4.3 三层交换
7.5 路由器
7.5.1 Inter网络结构
7.5.2 路由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7.5.3 路由算法设计原则与分类
7.5.4 路由信息协议
7.5.5 开放短路径优先
7.5.6 路由器的发展与应用
7.6 IPv6
7.6.1 IPv6的主要特点
7.6.2 IPv4向IPv6的演进
第8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8.1 下一代网络概述
8.1.1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和特点
8.1.2 下一代网络功能分层结构
8.2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
8.2.1 下一代网络结构
8.2.2 软交换设备功能
8.2.3 软交换的特点
8.3 软交换设备
8.3.1 综合接入设备
8.3.2 媒体网关
8.3.3 信令网关
8.3.4 SIP终端与服务器
8.4 软交换主要协议
8.4.1 H.248协议
8.4.2 H.323协议
8.4.3 SIP
8.5 路由与TRIP
8.5.1 软交换路由方案
8.5.2 电话路由协议
8.5.3 TRIP与路由服务
8.6 软交换组网技术
8.6.1 软交换组网方案
8.6.2 软交换网的编号
8.6.3 软交换相关问题
8.7 软交换的组网应用
8.7.1 软交换在固定网中的应用
8.7.2 软交换在移动网中的应用
第9章 光纤通信技术
9.1 光纤通信概述
9.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9.3 光纤通信网络分类
9.4 光纤通信中的复用技术
9.5 SDH光同步传送网
9.5.1 SDH的速率体系
9.5.2 SDH的帧结构
9.5.3 SDH的复用结构与原理
9.5.4 SDH的传送网结构与自愈
0章 宽带接入网技术
10.1 概述
10.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0.1.2 接入网的分类
10.2 接入网的接口技术
10.2.1 接入网的界定与功能模型
10.2.2 V5接口
10.3 铜线接入技术
10.3.1 xDSL调制解调技术
10.3.2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10.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
10.3.4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
10.3.5 单线路数字用户线
10.3.6 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
10.4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
10.5 光纤接入技术
10.5.1 光纤接入网的特点和结构
10.5.2 无源光网络
10.5.3 光纤接入
10.6 无线接入网技术
10.6.1 无线局域网
10.6.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10.6.3 直接广播卫星
10.6.4 混合光纤无线
1章 卫星通信技术
11.1 卫星通信概述
11.1.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1.1.2 卫星通信工作频段
11.1.3 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
11.2 通信卫星
11.2.1 同步通信卫星
11.2.2 通信卫星的组成
11.2.3 观察参量
11.3 卫星地球站
11.3.1 地球站的种类
11.3.2 地球站组成
11.4 卫星移动通信
11.4.1 INTELSAT卫星通信系统
11.4.2 INMARSAT卫星通信网
11.4.3 VSAT卫星通信网
11.4.4 铱系统
11.4.5 全球星系统
2章 多媒体通信技术
12.1 多媒体通信概述
12.2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及体系结构
12.2.1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12.2.2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12.3 多媒体硬件系统组成与标准化
12.3.1 多媒体硬件系统组成
12.3.2 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12.4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12.5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12.5.1 会议电视系统
12.5.2 可视电话系统
12.5.3 远程图像通信系统
12.5.4 多媒体终端
3章 电子商务技术
13.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13.1.1 电子商务的含义
13.1.2 电子商务的特性
13.1.3 电子商务的分类
13.2 电子商务系统
13.2.1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
13.2.2 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
13.2.3 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要素
13.3 电子商务技术
13.4 网络交易安全管理
13.4.1 网络安全威胁概述
13.4.2 网络入侵者和病毒
13.4.3 网络交易风险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
13.4.4 网络安全技术
4章 现代电信业务
14.1 固定电话业务
14.1.1 固定电话
14.1.2 固定电话基本业务
14.1.3 固定电话增值业务
14.1.4 中继线
14.1.5 公用电话
14.1.6 用户交换机、集团电话
14.1.7 虚拟网
14.1.8 ISDN业务
14.1.9 无线市话
14.2 长途电话业务
14.2.1 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
14.2.2 国际和港、澳、台长途电话业务
14.2.3 IP长途电话业务
14.3 语音信息业务
14.3.1 语音信箱业务的种类
14.3.2 语音信箱系统的功能
14.3.3 电话信息服务业务
14.3.4 其他语音信息业务
14.4 电话卡业务
14.4.1 IC卡电话业务
14.4.2 账号电话卡业务
14.4.3 IP电话卡业务
14.5 智能网业务
14.5.1 智能网的构成
14.5.2 业务
14.5.3 通用号码业务
14.5.4 其他电话智能网业务
14.6 移动通信业务
14.6.1 移动通信基本业务的种类
14.6.2 移动电话新业务
14.6.3 移动通信数据业务
14.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
14.6.5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特点
14.7 数据通信业务
14.7.1 数据通信业务方式
14.7.2 数据通信业务种类
14.7.3 Inter提供的业务
14.8 图像通信业务与多媒体业务
14.8.1 传真通信业务
14.8.2 可视图文业务
14.8.3 图文电视业务
14.8.4 可视电话业务
14.8.5 会议电视业务
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热衷于科技新闻和深度报道的科技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的“骨架”型书籍。《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业务演进与技术驱动关系的深入剖析。我过去经常听闻“万物互联”这个词,但总是觉得很虚。这本书通过梳理从2G到5G乃至5G-Advanced的演进路径,清晰地揭示了每一次通信代际的升级,核心驱动力往往来自于对特定业务场景(如高清视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的需求爆发。它对不同接入技术(如Wi-Fi 6、蜂窝网络、卫星通信)的性能指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这种多维度、参数化的对比,让我对“选择哪种技术来解决哪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书中对于低时延高可靠性(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这两个5G的关键能力,不仅解释了它们的技术实现难度,更阐述了它们在智慧城市和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潜力,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指标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行业洞察力。
评分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希望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来明确自己的兴趣点。《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百科全书式”的广博,但叙事结构却非常清晰,没有陷入资料堆砌的泥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全球通信标准组织(如3GPP)工作流程的简要介绍,这让我明白了新技术是如何从概念走向标准,再由标准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打破了我对技术研发的神秘感。书中关于未来演进方向的讨论,如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虽然目前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作者的描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判断,让人读后对这个行业充满希望和期待。这本书在内容上的平衡感做得极佳,它既能满足初学者对基础概念的认知需求,也能为有一定基础的人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可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职业发展的路线图,帮助我从更高的视角审视通信技术的未来走向和自己的位置。
评分我是一位在传统制造业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最近公司开始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要求我们团队必须理解一些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所需的通信协议。我原本以为要啃下那些厚厚的标准文档,但翻阅《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后,发现里面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严谨,尤其是在介绍有线与无线网络架构对比的部分,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对比框架。这本书的深度显然是经过精心校准的,它在保持科普性的同时,也没有在核心的技术原理上敷衍了事。比如,在讲解光纤通信的物理层特性时,书中不仅提及了损耗和色散,还简要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实际影响,这对于需要进行网络选型和容量规划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现有技术,而是对未来频谱分配、安全加密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能更好地为公司未来的技术储备做准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但行文流畅,阅读体验远超一般教材的枯燥感,可以说是技术人员梳理知识体系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备考一个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覆盖面上非常全面,尤其是对当前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兴业务和监管环境的介绍,做得尤为到位。不同于那些只关注底层协议栈的书籍,它将“技术”和“业务”这两个看似分离的板块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在谈论网络虚拟化(NFV/SDN)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这些技术如何实现资源的弹性调度,更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帮助运营商降低OPEX(运营支出)并加速新业务的部署速度,这种商业视角的切入点,是很多纯技术书籍所欠缺的。此外,书中对于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和管理策略的描述,也让我对通信行业的战略层面有了新的认识。行文上,作者似乎很有经验地把握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一些关键概念和名词的解释都非常精准和到位,总结性强,非常适合快速回顾和查漏补缺,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在身边进行辅导,效率极高。
评分这本《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的书籍,从我一个初次接触通信领域的门外汉的角度来看,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技术细节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绘整个通信世界的宏观图景,让我对从早期的模拟信号到如今的5G、甚至未来的6G的发展脉络有了个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关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新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比如网络切片的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给不同的应用场景定制了专属的“高速公路”,这种比喻非常形象。此外,书中对于通信业务的介绍也十分接地气,详细阐述了VoIP、物联网(IoT)等前沿应用是如何依赖底层技术的支撑来实现的,这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5G很快很快的层面,更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么快,以及这种“快”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高深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希望系统了解行业概貌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