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路设计手册
定价:298.00元
作者:Bob Dobki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205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由凌力尔特公司首席技术官Bob Dobkin与模拟电路大师Jim Williams编著,专业性极高。2在凌力尔特应用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参考书目,包括了海量电路设计方案和设计技巧,可用于解决大多数电路问题。为模拟电路工程师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电路设计实例、详实的解决问题思路,以备参考使用。3.深入剖析了各种应用实例,展示了其中的设计细节、设计理论、高水平解决方案等,是成功设计电路的重要参考,其价值不可估量。4.《模拟电路设计:应用设计指南》的姊妹篇。《无线电》杂志特别推荐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参考书目,包括了众多电路设计方案和设计技巧,可用于解决所有电路问题。另外,本书详细剖析了各种应用实例,为工程师展示了其中的设计细节、设计理论、高水平解决方案等,是成功设计电路的重要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Bob Dobkin工程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凌力尔特公司Bob Dobkin是凌力尔特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在1999年之前,他负责凌力尔特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在1981年创建凌力尔特公司之前,Dobkin先生曾任National Semiconductor先进电路开发部主管,为期11年。30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高性能线性集成电路的开发事业,开发了许多工业标准电路。Dobkin先生拥有100多项线性集成电路的发明,著有50多篇学术专著和论文。他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Jim WilliamsJim Williams有着近30年的凌力尔特工作经历,曾任公司的应用工程师,后来成为公司的专职研究员。Jim于2011年6月辞世,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模拟电路设计者、各类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各类文档的编撰者,多年来一直是众多工程师的良师益友。1968年到1979年间,Jim曾在麻省理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专注于模拟电路设计。他曾在National Secmiconductor的线性集成电路小组工作3年,随后在1982年加入凌力尔特公司。1992年,他曾获 EDN杂志的年度创新奖,在 2002年被选入Electronic Design名人堂。他曾编撰有大量的文章和应用指南,是若干经典模拟电路设计专著的作者 编辑。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度让我望而生畏,我担心它会变成一本“收藏品”而非“工具书”。然而,它的索引和章节划分的逻辑性,出乎意料地清晰。当你需要查找某个特定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案时,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精确的V/I转换器,你几乎可以立刻定位到相关章节,并且找到至少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供你选择。我特别喜欢它对比不同技术路线优劣的分析,比如,对于一个需要宽动态范围的信号采集前端,是用级联式设计好,还是用指数型放大器架构更合适?作者会从功耗、增益带宽积、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等多个维度进行横向比较,并附带相应的数学模型验证。这种系统性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模拟模块化设计的理解,让我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设计范式。它就像一本详尽的“模拟电路设计百科全书”,任何时候遇到瓶颈,翻开它总能找到启发。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紧急的项目节点上找到这本参考书的,当时需要设计一个低噪声的前置放大器,对信噪比的要求近乎苛刻。市面上很多模拟电路的书,要么过于侧重数字逻辑的交汇点,要么就是纯理论堆砌,对于实际噪声优化和版图布局的“黑魔法”着墨不多。但这本手册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用大篇幅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算放大器,不仅仅是看数据手册上的那一串参数,而是深入到内部的结构——比如双极型输入和FET输入的差异在实际噪声性能上的体现。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PCB走线对耦合噪声的影响,这一点极其重要,但往往被初级工程师忽略。作者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说明,比如地线分割的艺术,以及屏蔽罩该如何布置才能有效隔绝高频干扰。我按照书里提到的几条“黄金法则”修改了我的设计,特别是关于去耦电容的选择和放置位置,瞬间就观察到了信噪比的显著改善。这感觉就像是得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的指导,那种实战经验的价值,是任何枯燥的公式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工程师的务实精神”。它不玩虚的,一切都以“能用”为最终目的。我发现很多其他书籍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总是围绕着Butterworth和Chebyshev型展开,然后就停下了。但Bob Dobkin的这本手册,它会告诉你,在实际的IC工艺限制下,如何去近似实现这些理想的响应,以及在芯片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取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开关电容电路的讨论,这在现代低功耗设计中至关重要。作者没有回避该技术带来的非线性失真问题,而是直接给出了补偿电路的拓扑结构和设计步骤。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度和广度,他似乎把模拟设计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坑”都提前标记出来了,让你在走弯路之前就能看到红灯。这种前瞻性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设计效率,少走了很多弯路,真正体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我本来对模拟电路这块心存敬畏,总觉得那是只有“真大神”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的精细程度,简直就像是给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器件特性讲起,比如那个烦人的BJT的饱和区和线性区,过去看那些零散的资料总是云里雾里,可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有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魔力。特别是关于反馈网络的设计部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那个环路增益和相位裕度的概念彻底搞懂,书里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步的推导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拿起万用表和示波器去验证一下书中的曲线到底长什么样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电流镜这种经典结构时,不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深入剖析了实际应用中温度漂移和失配误差的影响,这才是真正工程师需要的知识,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理想化模型。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稳定”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电路不振荡,更是一种对外界变化的鲁棒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精密的公式和电路图,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模拟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即,永远不要被单一的指标所迷惑,而是要全面权衡。例如,在设计一个线性稳压器(LDO)时,高PSRR(电源抑制比)和快速瞬态响应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这本书里对LDO的频率补偿部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它没有简单地说“加大补偿电容”,而是详细解释了不同补偿策略对负载阶跃响应的影响曲线,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误差放大器的带宽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种对物理极限和实际权衡的深刻洞察,是我在其他入门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确实是为那些渴望从“电路实现者”蜕变为“系统架构师”的人准备的宝贵资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设计视野又开阔了一层,对模拟世界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