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紫外光自組織網絡理論
定價:70.00元
售價:47.6元,便宜22.4元,摺扣68
作者:柯熙政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32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無綫激光通信融閤瞭光縴通信與微波通信的優點,但是激光的直綫傳輸限製瞭無綫激光通信的應用範圍。紫外光非直視傳輸彌補瞭無綫激光通信的不足,可以采用自組織網絡擴大其覆蓋範圍,因而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紫外光自組織網絡理論》詳細分析瞭紫外光自組織網絡的信道特性,對紫外光通信覆蓋範圍進行瞭分析計算。在分析經典通信協議的基礎上,對MAC層協議及其公平性、路由協議等進行瞭討論,構建瞭適用於紫外光非直視通信的基本構架。對書中提齣的通信協議進行瞭詳細分析,書末給齣瞭計算機仿真的關鍵程序,以便讀者學習和理解。
《紫外光自組織網絡理論》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網絡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柯熙政,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生,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97-2002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西安理工大學“通信與信息係統”學科帶頭人。
柯熙政教授主要從事無綫激光通信與組閤導航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高技術發展計劃、軍隊重大預演演示驗證項目、國防重點實驗室重點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數十項科研項目,SCI和EI收錄論文近百篇,齣版學術著作三部。
柯熙政教授曾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奬學金、中國科學院“盈科”青年學者奬及多項陝西省科技類奬。
讀完前幾章的初步印象是,作者在概念界定上花費瞭大量篇幅,這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既是福音也是挑戰。那些關於“光子-粒子交互”的微觀機製描述,讀起來有些晦澀,需要反復對照圖錶纔能勉強跟上思路。不過,一旦理解瞭這些基礎設定,後續關於網絡拓撲演化和魯棒性的分析就顯得水到渠成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網絡魯棒性時,引入瞭“熵增”的概念來衡量係統穩定性的視角,這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度量標準。隻是,書中對於具體實驗數據的引用略顯不足,更多是基於仿真和理論推演,如果能穿插一些實際觀測結果來佐證理論的普適性,這本書的價值會更上一層樓。當前的文字風格偏嚮教科書式的陳述,缺乏一些更具啓發性的引導。
評分從排版和結構上看,這本書顯得有些陳舊,圖錶的清晰度和現代感有待提高,很多公式的引用格式也顯得有些混亂,這多少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不過,拋開這些錶麵因素,書中對於“量子糾纏輔助的遠距離自組織通信”的理論構建,是我近年來在相關文獻中見到的最完整、最有野心的一篇論述。作者大膽地假設瞭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利用光子對的關聯性來構建瞬時連接,這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或許難以實現,但作為一種理論極限的探討,其價值不言而喻。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附錄部分提供更詳盡的參考文獻列錶,因為很多關鍵概念似乎是作者團隊的獨傢研究成果,缺乏與其他學派思想的對比和對話。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論專著,不如說它是一份深奧的研究報告匯編。書中的內容跳躍性較大,不同章節之間仿佛由不同的研究人員撰寫,理論視角和采用的數學工具存在顯著差異。例如,關於網絡路由的章節偏嚮於圖論和最優化方法,而關於光場穩定性的章節則完全是基於波動光學和偏微分方程。這種廣博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在於覆蓋麵廣,缺點在於缺乏統一的敘事主綫。我發現最有趣的部分是關於“異構節點融閤”的討論,作者提齣瞭一個基於激勵相位的自適應同步機製,這似乎提供瞭一種解決現有光網絡中節點性能不一所帶來的耦閤難題的新思路。如果後續版本能對這些機製進行更深入的仿真驗證,並給齣明確的性能邊界,這本書的影響力會更上一層樓。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實在太“學術”瞭,每一句話都像是在進行精確的公式推導,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通俗易懂”的解釋或類比。對於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思想的工程師來說,這本著作的閱讀體驗可能會比較痛苦。我花瞭好大力氣纔弄明白“基於光子波前整形的主動耦閤機製”是如何在理論上保證網絡連接穩定性的。作者似乎對讀者的背景知識抱有極高的期望,直接跳過瞭許多中間步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書中對於“動態帶寬分配”和“頻譜共享”的優化算法設計,確實展現瞭極高的原創性。特彆是那套被稱為“費米子-玻色子”近似下的資源調度模型,如果能成功應用於高密度城市環境下的可見光通信,那將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評分這本關於紫外光自組織網絡理論的書,從目錄上看就給人一種嚴謹而深入的印象,特彆是對“自組織”這一核心概念的探討,似乎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光學物理與網絡動力學這兩個看似跨界的領域巧妙地結閤起來。書中對不同環境(比如大氣湍流、散射效應)下光信號的傳播特性分析,應該會非常細緻,這對於實際應用來說至關重要。如果能結閤一些前沿的案例,比如在水下通信或深空探測中的潛在應用,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數學模型來支撐其理論推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整體來說,對於希望深入理解非傳統通信網絡架構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份量十足的參考資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