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

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树侠 著
图书标签:
  • 干部从政
  • 政治道德
  • 中国传统文化
  • 伦理学
  • 公务员
  • 党风廉政
  • 道德修养
  • 国学经典
  • 为政
  • 思想政治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ISBN:9787802161894
商品编码:296923510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许树侠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161894

字数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加强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既是学习贯彻党章的根本要求,也是倡廉抓源头的重要途径。胡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本书从德政、信念、荣辱、公私、为民、清廉、义利、谦和、务实、修身、立德等方面,对古代从政
道德的思想和智慧进行了概述、解读,是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从政道德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 内页概览 引言:薪火相传,德以为本 在中国悠久的政治文明长河中,为官者的道德操守始终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从先秦诸子百家对理想君臣的描绘,到历代王朝对清官廉吏的颂扬,再到近现代革命先辈对奉献牺牲的诠释,优秀从政道德的光辉从未中断。本书《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正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旨在为当代各级干部提供一面鉴古知今的明镜,一处涵养德行、升华境界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铸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人民的嘱托,践行党的使命。 第一章: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关于“修身”的经典论述,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君子”的理想人格。我们将从《大学》的“三纲八目”入手,剖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递进关系,阐释为何修身是政治德行的根本。 格物致知:明辨是非的智慧之眼。 干部需要具备洞察事物的能力,深刻理解政策法规的精髓,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清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将通过《论语》中孔子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以及《孟子》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辩证思维,引导干部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一时得利所动摇。 诚意正心:内化于心的道德自觉。 真正的为官之道,在于“心正”。本节将聚焦《大学》中的“诚意”与“正心”,分析其对于防止腐败、坚守初心、保持廉洁的根本意义。我们将引用《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论述,说明如何通过克制欲望、平衡情绪,使个人品德与公共利益高度统一。同时,也会深入解读《道德经》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强调言行的统一和表里如一的重要性。 修身:锻造政治品格的熔炉。 干部如同国家的栋梁,其品格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本章将重点阐述“修身”在个人道德涵养上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回顾《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对比,强调君子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品质。同时,也将借鉴《庄子》中“安时而处顺,知命而乐天”的豁达,教导干部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醒,在逆境中保持韧性,不断锤炼意志,提升自我驾驭能力。 齐家:家风建设的政治维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风气的优劣,对为官者的道德水准有着直接影响。本节将通过《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精神,引申至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强调“廉洁齐家”的重要性。我们将结合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以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劝诫,说明干部如何以身作则,为家人树立良好榜样,从源头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二章:为官之道——清廉勤政的政治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无数清官廉吏的生动事迹,以及历代王朝对于官员廉洁勤政的要求,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为官准则。 清正廉洁:为官之本,立身之基。 廉洁是为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剖析《韩非子》中关于“法不阿贵”的原则,以及《史记·包拯传》等文献中记载的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历史人物事迹。通过对严颜、况钟、海瑞等人的事迹解读,引导干部认识到“官不在大小,但求无愧于心”的道理,强调“惟公无私,方能无畏”。本节还将探讨“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的警示作用,鼓励干部主动接受监督,以他人的错误为鉴,及时纠正自身不足。 勤勉奉献: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勤政是为官的另一重要品质。我们将从《尚书》中“夙夜在公”的古训说起,结合《论语》中“居是官,则思其官”的要求,强调干部要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勤勉工作。本节将通过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感召干部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公私分明:界限清晰的政治智慧。 干部的工作本身就肩负着公共责任,如何在公私之间划清界限,是衡量其政治品德的重要标准。我们将引用《左传》中“公生明,偏则暗”的告诫,强调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本节还将探讨《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策略,引申到干部在制定政策、处理公务时,要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 敬畏民心:民本思想的时代回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优秀的政治传统始终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本章将通过《尚书》中“民之所畏,在乎其德”的论述,引导干部认识到,真正的敬畏是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和对自身职责的深刻理解。我们将结合《诗经》中“民之无辜,谁得而雠”的朴素愿望,强调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当作改进工作的宝贵财富,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第三章:政治智慧——以史为鉴的领导艺术 本章将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领导艺术和政治智慧,帮助干部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知人善任:识才育才的艺术。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必然懂得如何识别人才,并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本节将深入分析《吕氏春秋》中关于“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及《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阐释如何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真正具备才干和品德的干部。同时,也会借鉴《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则,强调干部在用人之前,也要深入了解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善听直言:民主决策的政治实践。 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是保持政治清醒、避免犯错的关键。本章将引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之道,以及《资治通鉴》中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诤谏精神,引导干部摒弃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我们将通过对魏征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的解读,阐释如何建立开放、包容的沟通机制,鼓励下属大胆建言献策,从而做出更科学、更明智的决策。 居安思危:风险意识的政治哲学。 政治领导者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才能在变局中把握主动,在挑战中化危为机。本节将从《易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出发,引导干部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两面性。我们将回顾《左传》中“唇亡齿寒”的联盟智慧,以及“晋文公重耳逃亡”的隐忍蛰伏,阐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审时度势,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恩威并施:领导力的平衡之道。 成功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将恩威结合,恰到好处地运用。本章将从《孙子兵法》中“道、天、地、将、法”的五事七计说起,分析领导者如何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公正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失原则和威严。我们将借鉴《史记》中刘邦“约法三章”的民心策略,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严苛教训,引导干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保持法律的严肃性,找到激励与约束的最佳平衡点。 结语:道德的力量,时代的呼唤 《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政治智慧的活水源泉。它以史为镜,以人为鉴,旨在帮助广大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回那份最初的纯粹与担当。本书所呈现的中国经典,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圭臬。我们期待,通过阅读本书,每一位干部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不断提升自身政治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人民信赖、组织放心、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领导者。这,是经典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重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册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装帧朴实,内容却透着一股子“硬核”的劲儿。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引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巧妙地将深奥的哲学概念,植入到一系列生动的历史片段之中,让那些遥远的教诲变得触手可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责任”的阐释。它不是把责任当成一个冰冷的职务标签,而是把它还原成一种对自我、对家庭、对社稷的“心甘情愿的担当”。这种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边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一会儿呆。因为书里提出的许多情境和抉择,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觉的小算计和短视行为。它没有指责,只有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指向更高远的价值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远比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要来得持久和深刻。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为精妙,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循规蹈矩,倒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场思想的旅行。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牵着读者的手,从一个历史的角落,缓缓走向另一个更深邃的思辨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公允。书中并没有将任何一位古人简单地塑造成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和时代局限下,如何挣扎、如何选择,以及最终如何塑造其品格的历程。这种对“人”的真实刻画,使得书中的教诲更具说服力。例如,对于“谦逊”的论述,它不仅引用了经典,还结合了具体的政治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谦逊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边界清醒认识之上的那种胸襟。读完,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不少,看待问题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多了一层历史纵深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条古老智慧与现代实践之间的桥梁,但它走的不是一条捷径。作者在引经据典时,对原典的解读极其审慎,避免了生硬的附会和牵强。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位’与‘德’的匹配”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晋升手册,而是提供了一种衡量自我与职位的内在标准——即当一个人获得权力时,他/她内心的道德罗盘是否能保持精准。这种对内在修为的强调,远比对外在规范的遵守要来得根本。每次阅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被“淘洗”过的感觉,心里的浮躁会被沉淀下去,留下一些更本质、更恒久的东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做成事”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值得被信任的人”。它像一位沉默的导师,用历史的重量,为你的人生选择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参考系。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真是让人读了心里头沉甸甸的,却又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启迪。它不像那些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或者励志读物,上来就给你灌一堆空洞的口号。这本书更像是老前辈们在昏黄的灯光下,沏上一壶热茶,跟你娓娓道来的那些关于“做人”的道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古老的智慧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劲儿。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该怎么做”,而是把那些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咂摸其中的滋味。比如,书中对“廉洁”二字的探讨,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那种“不要贪污”的简单说教。它深入到了对“诱惑”的心理剖析,以及如何在繁杂的尘世中坚守住内心的那份清明。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的贤者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定力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让人可以进行深度自我审视的平台。那种韵味,需要时间去沉淀,不是一口气就能消化掉的“快餐知识”,更像是需要细嚼慢咽的陈年佳酿。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它更像是一剂缓慢发作的“清心散”。我原本以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去追溯几百上千年前的道德标准,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然而,阅读之后才发现,那些核心的人性困境和价值取向,从未真正改变过。书中对“德才兼备”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界定了“德”的基石地位,强调了才华必须依附于高尚的品行才能真正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那种对“才大于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警示,读来让人脊背发凉。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温度,行文流畅,没有丝毫的拖沓之感。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言论与自己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决策进行对照和反思。这不仅仅是一本“读本”,更像是一份时刻警醒自己的“自检清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