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
: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谭来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010075006
字数:245000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旋律。站在新世纪历史长河的源头。回顾20世纪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历程,我们感慨万千。
一个多世纪的历程艰难曲折,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巨大,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宝贵,启示良多,中国不仅要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面且要走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路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没有试图勾勒出一幅完美的现代化蓝图,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充满挣扎和偶然性的细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史料中挖掘出令人深思的矛盾和转折。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地方精英阶层的决策过程时,那种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妥协与坚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时决策者的那种沉重与迷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本该如何”。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发展。这种探究式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那些对历史深度思考有要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去神圣化”倾向。它没有将某一段历史或某一个群体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彻底的失败者,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结构之中进行剖析。作者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或被边缘化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反应,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使得整个叙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宏伟叙事,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张力。比如,书中对某些技术引入与本土传统知识体系冲突的描绘,就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深刻的文化重塑过程。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经验”的理解边界。它促使我思考,真正的现代化,究竟是一种外在形态的模仿,还是一种内在逻辑的演进。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书。它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提供了多么令人振奋的口号,而在于它耐心梳理了“为什么”的那些弯弯绕绕。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近乎人类学的细致考察,特别是那些关于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信任的构建,描述得极为精妙。我尤其赞赏其在分析政策推行时的“路径依赖”理论阐释,它清晰地展示了历史选择如何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强化既有的结构,使得转向变得愈发困难。读完后,感觉脑中的历史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很多曾经模糊的线条变得清晰起来,而原本以为坚固的墙壁,似乎也露出了缝隙。这本书对于历史学研究者或者任何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切关怀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充满了戏剧张力,却又处处体现着历史的冷静。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总能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路线的拥护者之间的辩论、拉扯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读到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改革受挫的章节时,心中不免感慨万千。那些看似微小的失误或妥协,最终如何累积成巨大的历史后果,被作者还原得淋漓尽致。这种“蝴蝶效应”在历史中的体现,让人对“历史的偶然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克制但又极具感染力的,它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但每一个论断都掷地有声,仿佛是历史本身在低语。对于想了解历史深层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密的学术论文集,但又比一般的学术著作多了几分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作者对于原始档案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很多一手资料的引用都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现代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判断,而是着重探讨了特定社会文化土壤如何形塑了不同的发展逻辑。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抽象的“现代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当然,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复杂历史分析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信息量有点大,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去理解的过程,才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丰厚。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智力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