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EEE 802 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定价: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杜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75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本书内容包含IEEE 802.16m空中接口物理层传输技术、物理层系统设计、MAC子层设计、主要物理过程、多载波技术、增强多播广播业务、定位业务、中继技术、Femtocell、自组织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阅读(尤其适合IEEE 802.16、4G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涉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和波束赋形算法的章节,那些复杂的矩阵运算和空间流的示意图,清晰得让人赞叹。很多同类书籍在处理高维数据结构的可视化时常常陷入混乱,但这本却做到了逻辑上的井井有条。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解释反馈机制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时,使用了大量带有时间轴和状态转换的流程图。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数据包在复杂的无线链路中是如何被高效管理和纠错的。它仿佛在说:“看,每一个位元的传输,都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然而,这种极致的精确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稍显沉闷。如果你不是带着明确的工程问题来查阅特定参数,而是想进行一次连贯的学习,那么长时间沉浸在这些严密的逻辑推理中,确实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对相关领域背景知识的储备。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窝在沙发里随便翻翻的书籍。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强烈的“官方发布”感,专业术语的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为了照顾非专业读者而设置的缓冲地带。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完全熟悉了信息论的基础、通信原理的全部内容,并且对相关标准文档的术语有着本能的亲切感。这种高密度的信息承载,虽然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却牺牲了可读性的广度。例如,在讨论多址接入策略时,它直接跳过了对不同接入方案优劣的宏观对比,而是直接进入到特定算法的数学建模,这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各种技术路线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信息量过载,甚至产生一种被“轰炸”的感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服务于专业研究和工程实现的手册,它专注于如何精确地建造和优化这架“飞行器”,而不是去探讨它将飞往何方,或者更优雅地描述它翱翔时的美丽姿态。它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挑剔的严谨性,而非其叙事的感染力。
评分我最近对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无线接入网中的融合趋势非常感兴趣。我原本期待这本书,鉴于其较新的出版背景,能够探讨如何将这些系统架构从传统的硬件绑定中解脱出来,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然而,内容似乎更坚定地停留在对物理层和MAC层核心算法的优化上,这部分内容确实无可挑剔,对于理解带宽分配和功率控制的底层逻辑很有帮助。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底层能力“软件化”和“云化”的探讨,着墨不多,或者说,是以一种非常传统、偏向硬件实现的角度来描述的。这让我感觉,尽管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是关于“系统设计”,但其设计哲学的内核似乎仍然固守在传统的、面向特定芯片集成的思维定式中,而非面向未来软件定义的弹性架构。这种保守的侧重点,使得它在探讨前沿的网络架构演进方面,略显不足。
评分坦白说,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引发思考、探讨未来趋势的著作,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操作手册”的风格,尽管其深度毋庸置疑。我原以为会看到更多关于频谱效率提升的哲学思辨,或者至少是与其他标准(比如早期的WLAN或者后来的5G演进路径)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书中详尽地罗列了系统参数的设置、接口定义的规范,这对于进行设备集成和互操作性测试的团队来说价值连城。但对于我这种更关注技术路线图和市场影响力的读者来说,它略显“技术孤岛”——它极其完备地描述了自身体系内部的运行机制,却鲜少将视角拉远,去探讨在整个无线生态中,它所处的独特位置和面临的挑战。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规范、客观,像是官方技术文档的精炼版本,学术气息浓厚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我希望看到的那些关于“下一个十年无线接入点会如何部署”的预测性分析,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影子,它只告诉你“当下”这个系统是如何精确无误地运行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那种深蓝色调和简洁的几何图形,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高科技和精密计算。我本来是带着对无线通信领域的好奇心翻开它的,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未来移动通信的蛛丝马迹。然而,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到工程实现细节的探险。书中对协议栈的剖析极其细致,从物理层到媒体接入控制层,每一步的迭代和优化都有详尽的数学推导和流程图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那部分内容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信号处理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门槛有点高,但对于那些已经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想寻求技术突破的工程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如何让系统跑得更快、更稳健”这个核心命题,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工程实践气息,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电路板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微热感。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关于特定无线架构的蓝图,而不是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