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教程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张宝富,刘忠英,万谦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1151020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主流应用技术及发展方向。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基础篇,简要介绍了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特点、光波在光纤中的复用与放大原理、半导体光器件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各种新型的常用光器件和各类单模光纤。第二部分:系统篇,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各类典型系统,重点介绍了传输系统的设计,包括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中继距离的设计以及光纤的选型等和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对两种主要系统即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与波分复用系统(WDM)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网络篇,从总体上介绍了各类光纤网络,详细分析了SDH光同步传送网及其同步复用的原理、网络同步、自愈环网的构成及保护恢复、节点设备等,并重点介绍了波长选路光网络WRN的光通道与波长路由、波长选路与光交换、网管等。第四部分:应用篇,介绍了多业务光纤接入网、高速光纤以太网等。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新颖实用,力求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以及应用全貌;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配有丰富的图表,各部分独立成篇。本书适合不同层面的读者选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各类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光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及各类光纤通信技术培训班用书 ,也适合广大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部分 基础篇
章 绪论
1 光纤通信的发展
2 光纤通信系统
3 光纤通信系统
4 现代光纤通信的特点
第2章 通信光纤
1 通信光纤概述
2 光纤的损耗特性
3 光纤的色散特性
4 光纤中信号的线性传输
5 新型的单模光纤
6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7 光纤中信号的非线性传输
第3章 光纤通信器件
1 光器件概述
2 半导体发光器件
3 半导体检测器
4 光纤耦合器与隔离器
5 光开关
6 光纤光栅
7 光波长复用器与滤波器
8 光波长变换器
第4章 光波复用与放大
第二部分 系统篇
第5章 光纤传输系统
第6章 传输系统设计
第7章 传输系统性能评估
第三部分 网络篇
第8章 光网络
第9章 SDH光同步数字传送网
0章 WDM光传送网络(OTN)
第四部分 应用篇
1章 多业务光纤接入网
2章 高速光纤计算机网
附录1 有助于误差概率计算的数学知识
附录2 英文缩写词
主要参考文献
从排版和术语一致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标准。我可以肯定地说,作者和编辑团队在细节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专业名词,无论是缩写还是全称,都得到了清晰且一致的界定,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在跨章节阅读时因术语混淆而产生的挫败感。特别是在涉及复杂系统架构的图示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编码和层次结构来区分不同的功能模块,使得原本密密麻麻的系统框图变得一目了然。这种对清晰度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递的责任感,让学习过程流畅而高效,真正做到了“术语清晰,结构分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立刻让人感受到一股专业而沉稳的气息。我特意翻阅了关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输的章节,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深入,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的堆砌上,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图示,将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他对“损耗”和“色散”的阐述,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给你私下授课,你会感觉到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进行一次头脑风暴。特别是其中关于信号失真如何影响数据完整性的分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深究下去。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资料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战应用部分给予高度评价,这才是区分一本优秀技术书籍和普通教材的关键所在。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几乎都取材于当前行业内最前沿的工程项目,例如跨洋光缆的敷设挑战,以及城域网的优化策略。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剖析了OTN(光传送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从物理层到业务层,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可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不同于那种只谈理论却回避实际困难的著作,它直面了你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光功率预算不足、光纤接入点选择偏差等“拦路虎”,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网络规划与部署的模拟训练,那种自信心是空泛的理论知识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做得极其细腻,这一点非常打动我这个对技术演变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罗列了发明的时间点,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是成本的考量,是带宽需求的爆炸性增长,还是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作者对光通信从早期的多模光纤到如今的单模、再到特种光纤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翔实的梳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追溯了相关标准组织(如ITU-T)制定的过程和内部的博弈,这使得整个技术发展史不再是冰冷的科技事件堆砌,而是一部充满人类智慧与妥协的活生生的编年史。阅读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方面,展现出了超越一般教材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并没有止步于当前成熟的技术,而是大胆地对下一代超大容量传输系统进行了探讨,比如空分复用(SDM)和相干光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作者用一种非常辩证的口吻分析了这些新兴技术所面临的物理瓶颈和商业化障碍,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提供了基于当前物理极限的审慎评估。对于我这样既需要掌握现有知识体系,又渴望了解行业风向的研发人员来说,这种“立足当下,仰望未来”的叙事方式极具启发性,它能帮助我们校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重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