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联网(通信)导论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闫连山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40347500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物联网(通信)导论》以“大信息”为主导思想,首先对大学新生如何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进行了引导,并介绍了物联网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规划,然后围绕物联网的技术内涵,分层次地介绍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感知层、通信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技术,进而围绕通信与网络,介绍了通信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内容;后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应用。《物联网(通信)导论》除了介绍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通过漫话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兼备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物联网(通信)导论》可满足国家于2010年开始设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和信息类热门专业“通信工程”大一新生导论课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以作为科普类参考书供信息类其他专业使用。
人物介绍
章 谈谈物联网工程专业
1.1 导论课的定位
1.2 跨学的憧憬与迷茫
1.2.1 鸭子与天鹅
1.2.2 兴趣是好的老师
1.2.3 正确定位
1.2.4 可能存在的误解
1.3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1.3.1 总则与特色
1.3.2 培养目标
1.3.3 课程体系
1.3.4 如何把握整个体系
1.4 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1.4.1 培养目标
1.4.2 课程体系
1.5 大信息概念
1.6 专业职业规划
1.6.1 物联网工程专业
1.6.2 通信工程专业
1.7 年轻人、信息科学与诺贝尔奖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物联网构成与原理
2.1 物联网定义
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1 感知层
2.2.2 网络层
2.2.3 应用层
2.3 物联网中间件
2.3.1 什么是中间件
2.3.2 物联网中间件功能
2.3.3 物联网中间件组成与分类
2.4 物联网关键技术
2.4.1 射频识别技术
2.4.2 传感网络
2.4.3 通信技术
2.4.4 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
2.5 “八股”物联网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基础
3.1 信息基本概念
3.1.1 消息、信息和信号
3.1.2 数模/模数转换
3.2 现代信息载体
3.2.1 电子计算机
3.2.2 电磁场与电磁波
3.2.3 信息传输媒介
3.3 信息通信
3.3.1 通信的方式
3.3.2 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3.3.3 香农(shannon)定律
3.4 调制编码与多址技术
3.4.1 调制技术
3.4.2 编码技术
3.4.3 多址技术
3.5 后信息时代——新“三网融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识别与传感技术
4.1 自动识别技术
4.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4.2.1 RFID发展历程
4.2.2 RFID系统组成
4.2.3 RFID应用
4.3 条码识别技术
4.3.1 一维条形码
4.3.2 二维条形码
4.4 生物识别技术
4.4.1 指纹识别技术
4.4.2 人脸识别技术
4.4.3 其他生物识别技术
4.5 视频识别技术
4.6 传感器基础
4.6.1 什么是传感器
4.6.2 传感器分类
4.6.3 传感器技术特点
4.6.4 传感器发展
4.6.5 传感器用途
4.7 无线传感技术
4.8 光纤传感技术
4.9 超宽带RFID技术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通信
5.1 全球定位系统(GPS)
5.1.1 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5.1.2 GPS发展历程
5.1.3 GPS定位原理
5.1.4 其他全球定位系统
5.2 卫星电视与通信
5.2.1 卫星电视简介
5.2.2 卫星通信系统结构
5.3 移动通信技术
5.3.1 移动通信分类简介
5.3.2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5.3.3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5.4 智能手机
5.4.1 智能手机简介
5.4.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5.5 无线局域网技术
5.5.1 无线局域网简介
5.5.2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5.3 WiFi技术
5.6 无线个域网技术
5.6.1 无线个域网简介
5.6.2 蓝牙技术
5.6.3 ZigBee技术
5.7 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5.7.1 4G概念简介
5.7.2 4G核心技术
5.7.3 TD-IXE技术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纤通信
6.1 通信网络主动脉——光纤通信
6.1.1 光纤通信发展史
6.1.2 光纤通信的地位
6.1.3 光纤通信的特点与优势
6.2 光纤光学基础
6.2.1 全内反射
6.2.2 光纤结构
6.2.3 光纤分类
6.2.4 光纤传输特性
6.3 基本光纤通信系统及相关光器件
6.4 光网络
6.4.1 光网络的发展
6.4.2 光网络关键技术
6.5 光纤通信新技术
6.5.1 量子通信
6.5.2 微波光子(光无线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网络技术
7.1 网络技术基础
7.1.1 网络基本概念
7.1.2 网络分类
7.1.3 网络交换技术
7.2 互联网技术
7.2.1 互联网
7.2.2 万维网
7.2.3 互联网接入方式
7.3 互联网与物联网区别
7.4 网络编址
7.4.1 IP地址
7.4.2 域名系统
7.4.3 IPv4和IPv6
7.5 网络基本模型
7.5.1 OSI参考模型
7.5.2 TCP/IP参考模型
7.5.3 TCP/IP协议簇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物联网应用
8.1 M2M
8.1.1 什么是M2M
8.1.2 M2M的应用
8.1.3 M2M面临的问题
8.2 物联网典型应用
8.3 智能家居
8.4 智能交通
8.5 智慧物流
8.6 智能医疗
8.7 其他应用
8.7.1 智能电网
8.7.2 环境监测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词汇汇总
后记
这本书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对信息技术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原以为自己对“连接”和“智能”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的大门。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不是在讲解枯燥的技术原理,而是在讲述一个宏大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边缘计算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海量数据涌入云端之前,如何在设备端进行实时处理和决策的关键性,这一点对于理解未来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城市规划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数据隐私与安全伦理层面的探讨,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书中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基于联邦学习的去中心化模型训练过程,如何平衡数据共享的需求与用户隐私的保护,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数字世界构建蓝图的深度解析,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对技术的社会影响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习惯了快速浏览和总结核心要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耐心的考验,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并没有迎合快餐文化的趋势,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学术深度和实践厚度的道路。例如,在描述异构网络融合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Wi-Fi 6、5G NR以及LPWAN技术的参数对比,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信道编码理论和资源调度算法上的根本差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统一接入层的设计理念来实现无缝漫游和业务连续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认知无线电(CR)技术在频谱利用效率上的潜力分析,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来证明其理论最优解,这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严谨的科学美感。读完后,我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从简单的“信号有无”上升到了“频谱资源的智能博弈”,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正是这种深度,让这本书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试图涵盖太多技术分支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显得肤浅和零散,但这本书在处理大规模设备管理和生命周期维护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组织能力和洞察力。它似乎更关注的是“如何让万物互联的系统真正跑起来并持续稳定运行”这一工程学的终极挑战。书中详细阐述了设备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逻辑,从物理实体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到云端状态的实时同步,再到预测性维护的触发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特别是对于OTA(空中下载技术)的安全性与回滚机制的描述,细致到了版本管理策略和加密签名验证的每一个步骤,这对于任何负责部署大型物联网系统的工程师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实操经验。这本书的风格偏向于系统工程手册,语言精确、逻辑链条清晰,每一部分都能看到作者对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陷阱”的预判和规避方案。它不是关于“理论多么优美”,而是关于“实践如何落地”。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许疑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技术架构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然而,这本书在网络协议栈的演进部分,彻底颠覆了我对TCP/IP模型在新型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的固有认知。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软件定义网络(SDN)的视角,并结合新兴的时间敏感网络(TSN)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传统网络架构如何被重塑以满足超低延迟、高确定性的工业级通信需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MAC层帧结构优化的分析,虽然听起来非常底层和晦涩,但作者通过图示和对比,使得即便是对底层硬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领会其精妙之处——如何在有限的物理介质上榨取出更高的吞吐量和更稳健的时延表现。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深挖,却又不失宏观视野的平衡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强迫你跳出应用层面的思考,重新审视数据传输的每一个“关节”,对提升系统性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目光仅仅聚焦于传统的“连接”层面,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人机交互界面(HMI)的未来形态,尤其是与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融合点。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流于对酷炫界面的描述,而是探讨了低延迟、高带宽的连接技术如何支撑起沉浸式远程协作和专家指导的场景。书中对空间计算和实时三维数据渲染所需的网络性能指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当前网络架构在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流时的瓶颈所在。更令人惊喜的是,它探讨了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在远程控制中的应用,这要求极高的同步性,从而反向驱动我们去思考对网络抖动(Jitter)的控制必须达到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的苛刻要求。这本书的这种跨界视角,将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数字世界的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未来交互方式的巨大变革潜力,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通信”的界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