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身未移 心已動:走進移動互聯生活
定價:19.00元
售價:12.9元,便宜6.1元,摺扣67
作者:童莉莉
齣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4061784
字數:
頁碼:1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身未移·心已動:走進移動互聯生活》是作者童莉莉的長期積纍和團隊研究成果的匯總。在對移動互聯網産業潛心鑽研和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書的過程中,筆者所在的北京郵電大學服務管理科學研究所的同事和研究生們提供瞭無私的、巨大的幫助,全書分為移動改變生活:融閤創新應用:3G時代的中流砥柱等內容。
篇 強強對接:無限新可能
1 移動改變生活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1.2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1.3 移動激發生活新模式
2 互聯創新經濟
2.1 經濟模式進化
2.2 互聯網的潮落潮起
2.3 互聯推動經濟革新
3 對接改變世界
3.1 理解移動互聯
3.2 融閤創新應用
3.3 擁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驅動:五彩新業務
4 移動通信技術倍道而進
4.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摩爾新論
4.2 移動應用影響因素的樹狀裂變
4.3 殺手級業務的一枝獨秀到融閤業務的百舸爭流
5 個人便攜終端比肩並起
5.1 便攜終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時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眾長的融閤之勢
6 五彩融閤,業務推陳齣新
6.1 技術促進型業務的神秘引力
6.2 市場需求型業務的燎原之勢
6.3 用戶創生型業務的異軍突起
第3篇 潛心運營:激發多應用
7 産業鏈中盡展長袖善舞
7.1 産業鏈的概念
7.2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構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發展熱點
7.4 移動互聯網産業鏈發展目標
8 通信企業爭相與時俱新
8.1 移動中高速接入——技術比拼
8.2 互聯中數字體驗——市場競爭
8.3 移動互聯網的運營管理架構
9 全員參與,築起移動互聯生態圈
9.1 內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務提供商的推波助瀾
9.3 終端廠商與客戶的親密接觸
9.4 平颱/應用服務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嶄新生活:移動且互聯
10 多維細分,關愛全客戶
10.1 客戶細分的概念與現狀
10.2 無微不至為個體客戶
10.3 立足創新為政企客戶
10.4 打造溫馨迎傢庭客戶
11 融閤靈活,適應多場景
11.1 場景化理念的內涵
11.2 奇光異彩的娛樂
11.3 四通八達的溝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學習
11.5 便捷舒適的日常生活
11.6 商機無限的移動商務
12 移動互聯,擁抱新生活
12.1 靈動的傢庭
12.2 生動的辦公室
12.3 流動的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童莉莉,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教師,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崗位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服務管理研究所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客戶關係管理、渠道運營研究、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模式。先後承擔省部級重點研究計劃、通信企業橫嚮課題等研究共計20餘項,效果良好,為推動通信事業的發展做齣瞭自己的貢獻。先後在《中國通信》、《電信科學》、《通信企業管理》等國內外期刊、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近20篇。
1 移動改變生活
生活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和體驗的,然而將它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和關注卻是很多人都不曾去關注和知曉的。中國的生活學首倡者黃現瑤先生對生活的定義和分類是:狹義上,生活是指人於生存期間為瞭維生和繁衍所必需從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計活動,它的基本內容即為食衣住行;廣義上,生活是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動、工作、休閑、社交等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傢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本書所關注的生活是廣義層麵的,既包含個人食衣住行的基本活動,也涵蓋個體參與社會生産所發生的工作、交往等內容。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正如黃現瑤先生所述,生活包羅萬韆,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寶盒,具有讓人無法抗拒的引力。人們在其中經曆甜酸苦辣、體味喜怒哀樂,卻依舊樂此不疲。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輪迴,書寫著人類經久不衰的生活史。
生活方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的社會和時代中生活的人們,在一定的生活觀念指導下,根據當時當地的自然、社會條件和生活資料的狀況,所選擇和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徵的總和。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包括:
(1)生活主體。可以是單獨的個體,即個人;也可以是人的集閤體,包括傢庭、階層、民族等不同範圍的群體和作為大的人類共同體的社會。生活主體之於生活方式的意義乃在於,生活主體具有自己的觀念意識、需要和能力。
(2)生活資料。生活資料包括直接生活資料和間接生活資料兩大類型。直接生活資料又可以稱為生活對象,是指人的生活活動所直接使用和消費的那部分生活資料。而間接生活資料又可以稱為生活工具或手段,意即幫助人們進行使用和消費生活對象的那部分生活資料。
(3)生活時間與生活空間。生活時間又可以稱為自由時間,這是相對於生産時間而言的。生活空間是指人的生活範圍和環境。生活範圍,即人們生活活動的空間區域,實質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波及範圍。
(4)生活活動形式。它是生活方式的外在錶現,是生活方式的上述三方麵要素有機結閤的結果。
在這些要素的基礎之上,關於生活方式的類型,有很多種說法:
(1)勞動生活方式。勞動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勞動條件下,勞動主體在一定勞動觀念的指導下所從事的物質、精神生産,或提供勞務的經常性的、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2)消費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是指基於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消費水平,消費主體在一定消費觀念指導下,在日常生活中為瞭滿足不同方麵、不同層次的需要而消耗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3)社會交往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社會交往主體為滿足生産和生活需要而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行為和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廣泛滲透於人們的勞動、消費、閑暇、政治、婚姻傢庭等生活方式領域。
(4)政治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是指政治生活主體,包括各種社會、群體和個人,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指導下,通過一定手段和方法參與政治事務,進行政治鬥爭,建立政治製度和機構,規定政治任務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活動方式的總和。政治生活盡管在階級社會纔齣現,但它對人類其他生活領域具有很強的製約和控製作用。
(5)婚姻傢庭生活方式。婚姻傢庭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人們在一定的婚姻和傢庭觀念的指導下,實現兩性結閤和人類自身生産繁衍,以滿足個人或傢庭整體需要的各種行為及活動方式的總和。
(6)閑暇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是人們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滿足自身生理、精神及社會需要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在諸多的生活方式分類之中,本書關注的是移動互聯新技術、新應用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本書中更多的關注人們的食衣住行、生産勞作和社會交往層麵的生活方式,不涉及政治生活方式,並將婚姻傢庭生活方式和閑暇生活方式的內容融入食衣住行的領域中。
……
篇 強強對接:無限新可能
1 移動改變生活
1.1 生活方式發展概要
1.2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1.3 移動激發生活新模式
2 互聯創新經濟
2.1 經濟模式進化
2.2 互聯網的潮落潮起
2.3 互聯推動經濟革新
3 對接改變世界
3.1 理解移動互聯
3.2 融閤創新應用
3.3 擁抱新流行
第2篇 多方驅動:五彩新業務
4 移動通信技術倍道而進
4.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摩爾新論
4.2 移動應用影響因素的樹狀裂變
4.3 殺手級業務的一枝獨秀到融閤業務的百舸爭流
5 個人便攜終端比肩並起
5.1 便攜終端的前世今生
5.2 3G時代的中流砥柱
5.3 博采眾長的融閤之勢
6 五彩融閤,業務推陳齣新
6.1 技術促進型業務的神秘引力
6.2 市場需求型業務的燎原之勢
6.3 用戶創生型業務的異軍突起
第3篇 潛心運營:激發多應用
7 産業鏈中盡展長袖善舞
7.1 産業鏈的概念
7.2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構成及角色分析
7.3 移動互聯網産業群的發展熱點
7.4 移動互聯網産業鏈發展目標
8 通信企業爭相與時俱新
8.1 移動中高速接入——技術比拼
8.2 互聯中數字體驗——市場競爭
8.3 移動互聯網的運營管理架構
9 全員參與,築起移動互聯生態圈
9.1 內容提供商的五光十色
9.2 服務提供商的推波助瀾
9.3 終端廠商與客戶的親密接觸
9.4 平颱/應用服務提供商的有容乃大
第4篇 嶄新生活:移動且互聯
10 多維細分,關愛全客戶
10.1 客戶細分的概念與現狀
10.2 無微不至為個體客戶
10.3 立足創新為政企客戶
10.4 打造溫馨迎傢庭客戶
11 融閤靈活,適應多場景
11.1 場景化理念的內涵
11.2 奇光異彩的娛樂
11.3 四通八達的溝通
11.4 事半功倍的學習
11.5 便捷舒適的日常生活
11.6 商機無限的移動商務
12 移動互聯,擁抱新生活
12.1 靈動的傢庭
12.2 生動的辦公室
12.3 流動的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文字裏透著一股“人文關懷”,絲毫沒有將讀者物化為“用戶畫像”或“數據節點”。作者對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探討,是建立在對普通人日常睏境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我記得其中一段,討論瞭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形成過程,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計算機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用戶互動案例,展現瞭這種機製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瞭我們的認知邊界。這種“以人為本”的寫作視角,讓這本書從一眾冰冷的技術分析中脫穎而齣。它不是在贊美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而是在審視這種便利背後,我們可能付齣的精神代價。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它探討的不是一時的技術熱點,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生存狀態。
評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新潮”事物常常感到焦慮的中年人,總覺得生活節奏快得跟不上。這本書就像一劑定心丸,讓我感到踏實瞭不少。它沒有鼓吹“必須擁抱變化”的激進口號,反而用一種非常溫柔的筆觸,探討瞭在高度連接的世界裏,如何保持內心的“不動”與“定力”。書中的某些篇章,像是在給我做心理按摩,讓我意識到,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洪流,但我們依然有選擇權,選擇在何處駐足,選擇保留哪些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聯結。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身體雖然“未移”,但心神如果被無休止的信息流牽引,終究是漂泊不定的。這種對個體精神世界的關懷,是很多技術導嚮型書籍所缺失的寶貴品質。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慢下來”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瞭實踐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紮實得讓人敬佩。它不是那種追求“爆點”的快餐式讀物,而是帶著一種沉靜的、近乎哲學的思辨色彩。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即時滿足感”的剖析,作者沒有簡單地批判這種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是效率的追求,還是對不確定性的逃避?這種深入骨髓的探討,讓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點擊和滑動有瞭全新的理解。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佳,該娓娓道來時慢條斯理,該振聾發聵時筆力韆鈞,絕不拖泥帶水。更難得的是,它成功地將復雜的社會學理論和行為心理學觀點,用極其生活化的案例串聯起來,即便是對這些領域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數字素養”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技術,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和駕馭它。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沒抱太大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移動互聯”的書籍多如牛毛,大多是些冷冰冰的技術術語堆砌,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不小的驚喜。它的敘事方式非常貼近生活,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作者似乎是一位老朋友,帶著你一起漫步在數字化的浪潮裏,娓娓道來我們是如何被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術一點點改變瞭生活習慣、社交模式乃至於思維方式。我尤其欣賞它對“連接”這個概念的探討,不隻是停留在工具層麵,而是深入到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上一次放下手機是什麼時候,那種既依賴又略帶疏離的復雜情感,被作者描摹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操作某個App,而在於幫你建立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正在經曆的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遷。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看清自己在這個移動互聯世界中的位置和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按照時間綫或者技術發展史來鋪陳,而是像一個多維度的透視鏡,從不同的切麵觀察移動互聯對社會形態的重塑。我特彆欣賞它對“場景”和“碎片化”的精彩論述,它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從“場所依賴型”的社會,一步步滑嚮“情境驅動型”的生存模式。例如,它對通勤時間碎片如何被“時間黑洞”吞噬的描繪,簡直就是我每天的真實寫照,準確到讓人脊背發涼。書中不乏一些極具洞察力的比喻,它們像是精準的定位標,一下子就把我從迷霧中拉瞭齣來,清晰地看到瞭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工作、娛樂、社交這些原本涇渭分明的領域,進行瞭一場徹底的融閤。這種宏觀的提煉和微觀的佐證相結閤的寫作手法,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