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科学史研究
定价:86.00元
作者:任定成,柯遵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69840
字数:340000
页码:3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西方科学史学科发展很快,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相继兴起,不同的研究倾向从初的史学争论走向了相互融合。《西方科学史研究》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多年来在西方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从论点、路径与方法,学会、机构与建制。科学知识与科学争论。科学事业四个方面展现了我国西方科学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任定成的《西方科学史研究》话题广泛,讨论深入,不仅对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传播和科技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师生及科技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任定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HistoriaScientiarum和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两刊国际顾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更热衷于探讨“为什么是这样”。我发现作者经常将科学的发展放在更宏大的文化图景中去审视,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对透视法和解剖学的影响,或者启蒙运动对实验方法的推广起到的社会推动作用。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原本略显单薄的科学史叙事变得丰满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败与偶然”的探讨,他并未将科学史写成一条笔直向上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弯路、误解甚至是科学家的个人偏见。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孕育于混沌与不确定性之中,这对于我们今天面对快速迭代的科技时代,有着非常及时的警示意义,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学会了谦逊地面对未知。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大胆,它似乎不太在乎循规蹈矩的学术套路,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那些复杂的科学革命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传记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将牛顿或伽利略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其还原成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例如,书中对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心路历程的刻画,简直是天才之作。那种“我思故我在”背后的孤独与坚韧,被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层层剥开,让我读得热血沸腾。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突破桎梏的史诗。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特别是当它触及到理性与信仰边界的冲突时,那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沉思良久。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发现,注入了滚烫的人文关怀,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一种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米黄色的纸张带着微微的旧化处理,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尘封的往事。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轻快的读物,捧在手里,你需要做好深入钻研的准备。我特别喜欢它对早期思想脉络的梳理,那种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被作者描绘得既严谨又富有张力。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那些伟大的先驱者,一同在迷雾中摸索真理的曙光。尤其是在讨论哥白尼日心说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教会与世俗权力交织下的学术困境,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反思知识的传播和接受,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代价。这种对时代背景和社会张力的细致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叙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光芒,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对科学的诞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排版和图例选择上,可以说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我经常会因为一张精美的古老仪器插图或是某位科学家的手稿复刻件而驻足良久。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被作者巧妙地用来印证和补充文字论述的关键证据。例如,书中对早期望远镜结构演变的图示分析,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瞬间就能理解光学原理的突破性进展。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专业知识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物理和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成功地将知识的严肃性与阅读的愉悦性结合起来,让人在享受学术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艺术的审美体验。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摆在客厅书架上,随时可以翻开,并且总能从中发现新细节的宝藏之书,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知识探索抱有好奇心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挑战。它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仿佛一座精密的钟表结构,任何一个齿轮的松动都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作者在阐述科学范式转换时,大量引用了原始文献和当时的辩论记录,这使得文本的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过,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肃然起敬。我注意到,作者在对比不同时期科学观点的差异时,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微妙的语义变化,这体现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历史语境的敏锐洞察力。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不断查阅注释和索引,但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概念,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谈,它真正触及了西方科学思想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度研究之作,尤其适合那些对知识的溯源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