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鲁迅:一代文学巨匠的十一个生命印记

走读鲁迅:一代文学巨匠的十一个生命印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光中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文学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经典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29569
商品编码:296926448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走读鲁迅:一代文学巨匠的十一个生命印记

定价:56.00元

售价:38.1元,便宜17.9元,折扣68

作者:陈光中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34295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鲁迅那特有的人生、了解了他所经受过的那些屈辱和艰辛,你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才能明白他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出那样惊世骇俗的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个都不宽恕。”陈光中编著的《走读鲁迅》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鲁迅的书,历时十年走读,行程逾万公里,踏访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书中有二百六十余幅精彩图片。

内容提要


他叫周树人,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爱情深怀柔情的普通人。《走读鲁迅》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鲁迅的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特别呈献!历时十年走读,行程逾万公里,踏访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书中有二百六十余幅精彩图片。
《走读鲁迅》由陈光中编著。

目录


自序一、人牛的个轮回——绍兴的鲁迅故居 1.周家台门 2.家境败落 3.从南京到日本 4.弃医从文 5.被迫成婚 6.兄弟之间 7.无可流连的故乡二、“鲁迅”诞生的地方——北京绍兴会馆 1.绍兴会馆 2.苦闷中的消沉 3.“鲁迅”诞生 4.走出会馆三、老宅中的待解之谜——北京八道湾胡同的鲁迅故居 1.八道湾曾经的故事 2.老宅的见证人 3.关于“兄弟失和”的原因及经过之谜 4.流言与事实 5.关于八道湾胡同11号正房的“老虎尾巴”之谜四、为谁“祝编”——北京砖塔胡同的鲁迅故居 1.《幸福的家庭》 2.无奈的忙碌 3.一首晦涩的“诗” 4.悲哀中的祝福五、“老虎尾巴”中的爱情故事——北京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1.从“老虎尾巴”到女师大 2.“鲁迅师”与“广平兄” 3.品尝爱情 4.告别“老虎尾巴”六、飞鸿遥系两地心——厦门的鲁迅故居. 1.次同行与次暂别 2.厦门时日 3.寂寞中的犹疑 4.太阳、黑夜与月亮 5.迎着月色而去七、“大夜壁月”及“红鼻”——广州的鲁迅故居 1.大钟楼上的孤独宿客 2.迁居白云楼 3.奇怪的“官司” 4.“惹祸”的信件 5.关于“剽窃”的旧事 6.“剽窃”的余波与顾颉刚其人 7.在广州的短暂徘徊 8.白云楼鲁迅故居考八、后的岁月——上海的鲁迅故居 1.走进大上海 2.腾挪景云里 3.“回眸时看小於菟” 4.拉摩斯公寓 5.刀丛下 6.大陆新村 7.人生终点 8.探访上海鲁迅故居附录:各地鲁迅纪念馆(室)简介 1.绍兴鲁迅纪念馆 2.绍兴市中学鲁迅纪念室 3.南京鲁迅纪念馆 4.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鲁迅纪念室 5.北京鲁迅博物馆 6.北京鲁迅中学鲁迅生平展室 7.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8.广州鲁迅纪念馆 9.上海鲁迅纪念馆后记参考文献插图索引

作者介绍


陈光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出版《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一百万字。

文摘


序言



远方的回响:现代文学的群星侧影 书名:远方的回响:现代文学的群星侧影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出版社名] 定价:[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定价] --- 导语:在时代的湍流中捕捉思想的微光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文学史叙事,亦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的全面梳理。相反,它是一组精心挑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具有独特光芒和深刻洞察力的作家的侧影剪辑。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以文字为桨,试图在知识、情感与社会变革的巨浪中寻找安身之地的灵魂。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主义烽火,到左翼文学的社会关怀,再到抗战时期与建国初期的风格演变,这些作家们或激昂,或沉郁,或讽刺,或深情。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本书旨在穿透历史的烟尘,重新审视他们作品中的核心母题、独特的叙事技巧以及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做出的文学抉择。 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学价值,往往潜藏于那些被主流叙事略微忽略的细节、未被完全阐释的矛盾,以及作家个体面对宏大叙事时的微弱而坚韧的声音之中。 --- 第一部分:启蒙的先声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文学的肇始阶段,重点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的巨大张力中完成自身的精神塑造,并试图以文学介入社会改造的实践。 第一章:理性之剑与乡土的纠葛 专题研究:初期白话文的语言实验与地域语境的张力。 深入分析了早期作家如何努力在“雅”与“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关注那些试图将现代思想融入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品。探讨了“乡土文学”思潮的兴起,以及知识分子对农村现实的观察与书写中的理想化倾向和现实困境。 个案分析:一位“沉思者”的笔墨边缘。 聚焦于一位在论战中保持相对克制,却在小说中细腻描绘个体心灵波动和道德抉择的作家。分析其叙事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以及这种探索在激进思潮面前所面临的压力。 第二章:都会的疏离与现代性的焦虑 都会空间的精神扫描: 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文学作品中“都市病”的集中爆发。分析了摩登生活背后的异化感、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消费主义对个体精神的侵蚀。 性别叙事的新维度: 探讨女性作家如何突破传统家庭伦理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介入现代都市生活。重点剖析她们在处理婚姻、职业选择和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突破与挣扎,以及这些书写对当时社会观念的冲击力。 --- 第二部分:左翼的呐喊与现实的重量 本部分聚焦于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深度交织的时期。探讨了作家们如何回应社会不公,将笔触转向底层民众,并接受或抵抗特定的“革命文学”规范。 第三章:从呐喊到集结:文学的社会责任 “为人生”的实践: 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核心主张及其在创作手法上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那些致力于描绘工人阶级、农民疾苦的作品,如何运用写实主义技巧来揭露社会矛盾。 意识形态的棱镜: 讨论了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作家的创作自由如何受到影响。分析一些作品中叙事逻辑被政治目标引导的现象,同时也展现了优秀作家如何在既定框架内依然保持艺术的穿透力。 第四章:流亡与抵抗:在夹缝中坚守的文学精神 战争时期的“文心”: 考察抗日战争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主题转向。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社会批判,而是转向民族精神的构建与鼓舞。分析了散文、诗歌等体裁在凝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边疆的叙事: 选取几位长期在偏远或沦陷地区坚持写作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融合了强烈的地域风貌与不屈的战斗意志,展现了文学精神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 --- 第三部分:风格的沉淀与个人宇宙的建构 本部分将视角从宏大的社会背景转向作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美学追求,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致力于开辟个人文学疆域的探索者。 第五章:冷峻的幽默与荒诞的镜像 讽刺艺术的深度: 分析几位以讽刺见长的作家,他们的幽默感并非单纯的解构,而是一种深沉的悲悯与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揭示人性的幽暗面与制度的僵硬。 “局外人”的凝视: 考察那些作品中带有明显“局外人”视角的作家。他们的叙述常常是疏离的、冷静的,通过第三者的旁观视角,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进行不动声色的批判。 第六章:诗意的回归与内在的景观 语言的“炼金术”: 探讨一些作家如何将对语言本身的打磨推向极致,追求文字的音乐性和象征意义,使叙事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达到一种接近抒情诗的境界。 回忆的结构与时间的重塑: 关注那些大量运用回忆录或自传体小说进行创作的作家。分析他们如何通过非线性的时间结构、破碎的记忆片段来重构个体生命经验,探寻“真实”的复杂性。 --- 结语:继承的重量与未来的可能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这些文学遗产的再评估。现代文学是中国近百年精神史最直接的载体。通过对这些侧影的梳理,我们试图理解: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些作家是如何思考、如何选择,以及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深层原因。他们的文字,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我们理解自身精神谱系的必要回响。这不是对他们全部作品的总结,而是对那些依然在“远方”激励我们思考的声音的致敬。 --- (本书收录的作家群像,不包括鲁迅先生本人及其相关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是有些反传统的,它像是一部被打散后又重新精心拼凑的马赛克艺术品。作者似乎有意打破线性的时间叙事,采用了碎片化的手法,将不同时间点的事件交织在一起。起初阅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和费力,需要读者主动去梳理线索。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就会发现,这种编排带来的震撼感是传统叙事无法比拟的。它模拟了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是跳跃的、非线性的,将重要的情感节点和关键信息碎片提前抛出,最后才在结尾处汇集成一个完整、却又充满冲击力的画面。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显示出作者对自身驾驭文本的强大自信。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那种近乎于诗意的精准。全书的文风时而沉郁厚重,如同黑色的天鹅绒,适合描摹命运的沉重;时而又变得轻盈跳脱,如同夏日午后的蝉鸣,充满了生命力的爆发感。尤其是一些景物的描写,绝不是简单的套话,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投射。比如对光影的捕捉,对声音的描摹,都充满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这让我意识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创作一种独特的阅读美学体验。整部作品读下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语言的盛宴,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重读,去挖掘那些在第一次阅读时被忽略的语言宝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世界观上的宏大与严谨。它并非仅仅局限于讲述几个核心角色的故事,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将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不同地域风貌的描绘,那种地域性的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细节,实际上都充满了考据的痕迹,它们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故事的根基更加牢固。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剖析,角度刁钻而深刻,让人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不免陷入深思。这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初读是故事的流畅,再读则是哲思的涌现,这种回味无穷的质感,才是真正优秀作品的标志。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开篇的几章,如同电影镜头般徐徐展开,将那个特定时代的氛围描绘得丝丝入扣。我仿佛能闻到旧上海弄堂里潮湿的空气,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那种难以言喻的挣扎与压抑。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即便是描绘一个日常的动作,也能从中读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群像时,每一个配角都血肉丰满,绝非可有可无的符号,他们各自有着清晰的动机和轨迹,共同编织出一张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时代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不把话说满,而是将解读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久久回味那些未尽之言。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回溯,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对话设计简直是一绝,简直可以拿去作为剧本的范本。角色之间的交流,绝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了张力、暗示和潜台词。有时候,一句看似平淡的问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情感暗流或权力博弈。作者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物的口吻拿捏得极其精准,能让你在仅凭几句对白的情况下,就能立刻判断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特别是几场关键的冲突场景,那份剑拔弩张的氛围,是通过对话的快慢、停顿和用词的选择堆砌起来的,读起来让人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语调变化。这种“听”书的体验,远比单纯的“看”书要来得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