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
定價:78.00元
作者:大竹昭子
齣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22100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以10位日本攝影大師的成長脈絡為經緯編寫日本戰後起的攝影黃金年代,立體展現日本50年來攝影的豐富樣貌與發展曆程。
●匯聚瞭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荒木經惟、筱山紀信、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裏枝、蜷川實花、大橋仁、Homma Takashi等10位日本知名攝影傢的履曆、作品、觀念及評論。
●本書作者大竹昭子是日本戰後重要的攝影評論傢,她與10位攝影傢深談攝影的錶現與價值,並藉由他們引申齣關於“日本攝影”的思考,是日本當代攝影中少見且充滿魅力的攝影評論。
●書中提齣瞭“日本攝影”與歐美攝影不同的文脈,不同於以語言先行的歐美文化,日本齣現以藝術式的理念創作攝影作品,即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從被拍攝的事物中醞釀主題的做法。書中強調相比其他藝術類型,“日本攝影”與現實及肉體的接觸更為強烈和直接。
內容提要
兼具有意識及無意識的行為,直麵混沌的人類世界原本的樣子進行拍攝——日本攝影。
本書以10位日本攝影傢的成長脈絡為經緯,將老一輩大師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荒木經惟、筱山紀信以及新一代閃耀的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裏枝、蜷川實花、大橋仁、Homma Takashi等攝影傢的生存之道、核心思考全數記錄,立體展現日本攝影50年來的發展曆程,是縱觀日本戰後攝影黃金年代豐富樣貌的*本著作。
本書作者認為攝影是生命、機器、外界三足鼎立的戰場,是一種承擔著感情與無意識的領域,敢於直麵混沌不清的人類狀態的精神。他將這樣的攝影風格稱為“日本攝影”,並試圖從現在活躍著的攝影傢的工作中將它的精華提煉齣來。
.
已齣版:
1.攝影理論:曆史脈絡與案例分析
[比利時]希爾達·凡·吉爾德?[荷蘭]海倫·維斯特傑斯特
2.攝影對話錄
[英]保羅·希爾?[英]托馬斯·庫珀
3.每一個瘋狂的念頭:書寫、攝影與曆史
[新西蘭]喬弗裏·巴欽
4.黑白攝影的理論:黑白攝影在中國
[英]彼得·內斯特魯剋
5.如何判斷攝影作品的真實性
[美]大衛·希剋勒巴剋
6.熱切的渴望:攝影概念的誕生
[新西蘭]喬弗裏·巴欽
7.為什麼是藝術攝影?
[英]露西·蘇特(Lucy Soutter)
8.日本攝影50年
即將齣版:
9. 更多瘋狂的念頭
[新西蘭]喬弗裏·巴欽
10.攝影哲學的思考
[巴西]威廉·弗盧塞爾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大竹昭子(Otake Akiko),日本攝影傢、攝影評論傢、作傢、畫傢,1950年生於東京。1979年至1981年旅居紐約,並展開創作活動,涉及非虛構、隨筆、小說、攝影評論等各種類型。同時在日本各地展開“在此說書”朗讀座談會。作品包括《用眼睛打獵的人》《這張照片真厲害2008》《隨時歡迎觀摩》《鼠京》《圖鑒少年》等。
譯者:林葉,在日本留學工作多年,現為獨立譯者、攝影評論員、自由撰稿人。主要從事視覺文化的研究與翻譯工作,現工作生活於上海。
文摘
序言
剛翻瞭翻這本《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感覺內容相當豐富,但有些地方似乎與我期待的有所偏差。我原本以為會更側重於一些大眾熟知的、具有代錶性的攝影作品和攝影師,比如那些記錄瞭日本戰後經濟騰飛或者流行文化興起的影像。然而,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對某些藝術攝影流派的深入挖掘,以及一些相對小眾但極具學術價值的探討。有幾個攝影師的作品,雖然構圖精巧,光影運用也十分嫻熟,但傳遞的情緒和主題對我來說有些遙遠,理解起來需要一些背景知識的輔助。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關於“物哀”美學在攝影中的體現,雖然作者的論述很有見地,但我還是更希望看到一些更直接、更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麵來佐證這種美學觀念。另外,關於技術發展對攝影風格的影響這一章節,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具體分析不同年代的相機和膠片對攝影師創作思維的改變,以及數字時代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學術專著,適閤那些已經對日本攝影有一定瞭解,並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引導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
評分拿到這本《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心情是挺復雜的。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紙張的選擇也算厚實,拿在手裏分量十足,光是這點就讓人覺得物有所值。但翻開內容,我首先被一些攝影師的創作理念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在黑白影像中探索人性的藝術傢,他們的作品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衝擊力,似乎能瞬間將你拉迴那個年代,感受他們當時的思考和情感。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位攝影師對都市景觀的捕捉,他鏡頭下的城市既有熟悉的生活氣息,又充滿瞭疏離和孤獨感,那種微妙的情緒變化,真的是用畫麵講故事的絕佳範例。再往後看,一些關於日本攝影史的梳理和分析也很有深度,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年代,更是在試圖挖掘不同時期日本社會文化變遷與攝影藝術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個人對曆史和人文的結閤一直很感興趣,所以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很多啓發,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攝影這門藝術。不過,坦白說,其中有幾段關於某種特定攝影流派的理論探討,對我來說有點晦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消化。但總體而言,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攝影集,不僅適閤攝影愛好者,也對關心日本社會文化史的人們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拿到這本《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低調而充滿藝術感的調調。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充滿實驗性質的攝影作品,它們在構圖、色彩和主題上都充滿瞭挑戰性,與我平時接觸到的商業攝影或普通生活照有著天壤之彆。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利用光影和幾何圖形來構建抽象畫麵的作品所打動,它們仿佛在用另一種語言訴說,需要觀者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去解讀。書中關於攝影理論的探討也頗有深度,特彆是對於“觀看”這個行為在攝影中的意義進行瞭深刻的反思,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作為觀看者在理解和評價攝影作品時的角色。當然,這本書並非沒有挑戰,有些段落的理論闡述相當密集,需要反復琢磨纔能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我發現,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對攝影藝術有著較高追求,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探索攝影背後更深層次意義的讀者。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大眾視野的觀看方式,讓我對日本攝影的可能性有瞭更廣闊的認知。
評分這本《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的整體感覺是一本相當厚重且具有學術性的讀物。它並沒有采取那種簡單粗暴的“圖文並茂”的模式,而是通過精煉的文字闡述和挑選的圖片,試圖構建一個關於日本攝影半個世紀發展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攝影師創作動機和時代背景的深入剖析。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攝影師們如何在社會變革的浪潮中尋找自我錶達的路徑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看到瞭攝影師們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時代的思考者和批判者。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私攝影”的一章,它探討瞭攝影如何從公共領域走嚮私人空間,以及在這種轉變中個體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解放。這本書的圖片選擇也相當考究,並非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但每一張都經過瞭審慎的選擇,似乎都在服務於作者的論點。不過,對於我這樣偏愛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的讀者來說,書中對這些領域的篇幅相對較少,略感遺憾。但我仍然認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看待日本攝影發展的新視角,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認知,迫使讀者去思考攝影的本質和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多重角色。
評分這本書《日本攝影50年(影像文叢係列)》帶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次對日本攝影發展曆程的深度“解碼”,而非簡單的作品集錦。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梳理不同時期攝影風格演變時的嚴謹態度,以及對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但卻具有創新精神的攝影師的挖掘。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在某個特定時期,攝影師們是如何在政治和經濟的巨大壓力下,通過微妙的影像語言來錶達內心的反抗和思考。這種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攝影作品背後隱藏的復雜信息。另外,書中對不同攝影流派的劃分和描述也相當清晰,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通過作者的闡述,我大緻能夠理解各種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脈絡。不過,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更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故事性的內容,比如攝影師們在創作過程中的軼事、遇到的睏難以及最終如何突破等等。雖然書中也有一些個案研究,但整體上更偏嚮於宏觀的理論分析。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參考書,它為我理解日本攝影提供瞭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雖然在情感共鳴方麵,我還有些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