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象棋校本课程4 |
| 作者 | 郭宇 |
| 定价 | 30.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260851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13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国际象棋校本课程》一共4册,详细介绍了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 《国际象棋校本课程》通过4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则、概念和理论,掌握国际象棋的基本技术、基本技巧、和棋技术和基础战术,为今后继续提高国际象棋的实战水平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第1课 理论和棋 第2课 逼和局面 第3课 两个威胁——捉双(一) 第4课 两个威胁——捉双(二) 第5课 两个威胁——捉将 第6课 两个威胁——捉杀 第7课 各有威胁——捉捉 第8课 各有威胁——捉将 第9课 各有威胁——捉杀 第10课 多子对吃原则 第11课 消除保护(一) 第12课 消除保护(二) 第13课 引离战术(一) 第14课 引离战术(二) 第15课 引入战术(一) 第16课 引入战术(二) 课后练习题答案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第1课 理论和棋 第2课 逼和局面 第3课 两个威胁——捉双(一) 第4课 两个威胁——捉双(二) 第5课 两个威胁——捉将 第6课 两个威胁——捉杀 第7课 各有威胁——捉捉 第8课 各有威胁——捉将 第9课 各有威胁——捉杀 第10课 多子对吃原则 第11课 消除保护(一) 第12课 消除保护(二) 第13课 引离战术(一) 第14课 引离战术(二) 第15课 引入战术(一) 第16课 引入战术(二) 课后练习题答案 |
作为一个长期在棋坛摸爬滚打的人,我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自诩为“体系化”的教材,无非是把初级、中级、高级的知识点简单地串联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张力。但这本教材最让我折服的地方,在于它对“思维模式”的培养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它不仅仅教你怎么走棋,它更深层次地在教你如何思考,如何评估局面,如何制定长期计划。例如,在讨论中局战斗时,它会穿插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空间优势”的哲学讨论,让你明白,国际象棋远不止是计算深度的问题,更是一种对局势的宏观掌控。我注意到,在介绍特定战术技巧时,作者总是会先建立一个与之相关的战略背景,这样,当你学习这个战术时,你就明白它在整个棋局中的定位和价值,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招数”。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溯到宏观的循环学习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棋局理解力和应变能力。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棋手的心法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说实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保持这种克制的美感,真是难能可贵。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边框和刺眼的颜色,整体色调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你知道,很多教材为了吸引眼球,会用很多复杂的插图和图表,结果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图例清晰度极高,黑白棋子的对比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棋盘格的线条也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细,既能看清每个格子,又不会干扰到对棋子的注意力。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体现出的专业性。比如一些术语的解释,它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微小的、带有注解的局部棋局来阐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比直接灌输知识有效得多。我感觉作者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肯定不是在应付任务,而是真的花了很多心血去考虑“读者”——一个正在努力学习国际象棋的人——的视角,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学得更顺畅,记忆得更深刻。这种用心,是书本的灵魂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资料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挺有分量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也一定很扎实。我本来对这类“校本课程”的教材有点刻板印象,总觉得它们可能偏向理论多于实践,或者内容会比较枯燥,只适合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用。但是翻开目录看了一眼,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知识点堆砌,而是非常注重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比如说,对于某个开局的变化图解,它不是简单地列出走法,而是会用很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这个位置要这么走,背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甚至还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对局作为例证,让你能感受到棋艺的发展脉络。这种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降低了理解门槛,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又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我尤其喜欢它在棋局分析部分的处理,那种抽丝剥茧的剖析,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棋手在你耳边细细讲解,让你在棋盘前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棋的潜在影响。整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完全符合人类的学习认知规律,绝对不是随便拼凑出来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所蕴含的“教育情怀”。从它的用词遣句中,能感受到一种对教育公平和普及的强烈愿望。它使用的语言,非常注重包容性,避免了过多使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行话,即使不得不使用,也会立刻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对于那些可能因为接触渠道有限而对国际象棋心生敬畏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温暖的桥梁,邀请他们走进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心理素质”和“时间管理”的那几章内容。在竞技体育中,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很多技术教材会忽略这一点。但这套课程体系很全面,它教导学生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不利局面下寻找反击机会,甚至是如何进行赛后复盘和自我反思。这种对全面人才培养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作者对这项运动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它不仅仅是培养“会下棋的人”,更是希望培养“懂得如何面对挑战的人”。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立竿见影”。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章节内容,用在了我辅导一些入门棋手时。效果出奇地好,那些原本在某一特定阶段徘徊不前的棋手,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尤其是关于残局处理的部分,它没有把残局简化成枯燥的“王车易位规则”或者“后对王”的标准步骤,而是着重讲解了“最小优势转化”的艺术。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告诉你,即使只是多一个兵的优势,如何通过精确的调动和耐心等待,最终将胜利收入囊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灵活,可以完全根据学习者的进度进行模块化学习。你不需要严格按照顺序从头读到尾,某个阶段卡住了,可以直接跳到相应的专题去钻研,学习完后再回到主线,它仍然能完美地契合你的整体知识体系。这种高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和“导师书”的完美结合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