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海外的傳播 與影響研究——以20世紀為中心”**學術討論會召 開,會議邀請瞭世界範圍內百餘位學者參加。張西平 、孫健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紀為中 心》即為部分與會學者的論文集,這些論文從各種角 度齣發,圍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這一主題加以闡釋,集中反映瞭當前學界在中國典籍 外譯這一領域研究的整體麵貌,展現齣學術發展的新 趨嚮。
序言
第一章 理論與方法
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傳播與影響
“遠東文學法文譯版數據庫”項目介紹
預設與關懷——1990年以來西方《孟子》研究的問題意識
中國文化走嚮世界
第二章 中國典籍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第一節 中國詩歌在域外的傳播
20世紀《詩經》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
楚辭在20世紀日本的傳播與接受
譯壇姊妹閤譯先鋒——1921年美國齣版的中詩英譯集《鬆花箋》簡介
20世紀唐詩在法國的傳播——以李白為例
第二節 中國經典在東亞諸國
白堅其人及《唐寫本說文殘捲》流入日本考
韓國《史記》《漢書》翻譯現狀的概括與評價
中國文學史在日本的緣起——以兒島獻吉郎為中心
第三節 中國經典在東南亞、中亞
中國文學作品在緬甸的傳播和影響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
中亞東乾文學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與變異——以阿爾布都《驚恐》與白行簡《三夢記》為例
第四節 中國經典在歐美
英語**的湯顯祖翻譯和文學研究述評
英美漢學界的《論語》英譯
中國道教經籍在20世紀的英澤與傳播
東方智者的話語——19世紀初期**部英譯《論語》之曆史研究
第三章 人物研究
第一節 文明與文化考察
紀念俄國漢學傢李福清的不朽功績
林語堂《關於中國方言的洋文論著目錄》一文指瑕
E.R.休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介紹
論武內義雄與津田左右吉研究中國古籍及其思想的方法
“中國迷”沃爾夫與虔敬派在教育觀上的衝突——兼論儒傢教育思想對早期德國啓濛思潮的影響
早期傳教士漢學對中國民俗的輯錄和研究——以法國來華耶穌會士為例
第二節 翻譯研究
宇文所安詩歌翻譯藝術的“想”與“因”——以宇譯王維詩為例
孫康宜對中國抒情傳統的理解與建構
H.A.翟理斯:英國漢學**總體觀照中國文學的**人
英文本《中國參考書目解題》述評
詩性美感的彆樣話語再現——論衛禮賢對《道德經》的移譯
“名”與“實”之間的時代張力——以衛方濟對“道”“天”“鬼神”的翻譯為例
附錄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海外的傳播及影響研究——以20世紀為中心”**學術研討會綜述
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畫麵。20世紀,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化開始大規模、係統性地走嚮世界的一個重要時期。之前,可能更多的是零星的、偶然的接觸,而到瞭20世紀,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達,以及中國自身在全球舞颱上角色的變化,這種文化傳播變得更加主動和廣泛。本書以“20世紀為中心”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的傳播,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價值的研究方嚮。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齣20世紀世界不同區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的差異。比如,在西方國傢,中國古代哲學是否更多地被視為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還是被當作一種政治和社會製度的參考?而在亞洲其他國傢,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否因為曆史文化淵源的接近,而有著更為直接和深入的理解?“研究書係”的定位,也預示著本書可能包含一係列深入的專題研究,或者對不同文化群體、不同傳播媒介進行細緻的剖析,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豐富案例和多角度的分析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套書的齣現,讓我對“文化傳播”這一概念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我一直認為,文化並非是靜止不變的靜態遺産,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過程,尤其是當它進入到新的文化空間時,其生命力纔得以重新煥發。本書以20世紀為視角,恰恰抓住瞭中國古代文化走嚮世界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那個時代,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而世界各地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是如何細緻地梳理齣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嚮外傳播的多個維度和路徑的。是官方的文化交流項目?是民間學者和藝術傢們的自覺推介?亦或是通過翻譯、學術研究,甚至是商業貿易?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個案研究,比如某位西方漢學傢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度解讀,或者某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某個國傢引發的翻譯熱潮和文學思潮?這些具體的案例,想必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們對文化傳播復雜性的理解。同時,我也對作者如何處理“接受”這一環節感到好奇。文化傳播並非單嚮的輸齣,而是一個雙嚮互動、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國古代文化在域外被接受時,又會與當地的文化土壤發生怎樣的碰撞與融閤?是否會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疑問。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關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文化互動。這本書的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古代文化本身,更是將視角聚焦在20世紀這樣一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並且側重於“域外傳播”的研究,這顯得尤為獨特和具有前瞻性。我設想,本書或許會著重探討20世紀初期,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深入影響,中國古代文化在抵抗與融閤中,如何以新的姿態走嚮世界。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有意識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構建民族認同,又如何將這些文化符號作為與西方對話的資本。而到瞭20世紀中後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古代文化又如何在更加多元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傳播?書名中的“經典”二字,也讓我對研究對象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究竟哪些被視為“經典”,又為何它們能夠成為跨越時空傳播的載體?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這些經典的傳播機製和傳播效果的細緻分析,比如它們是如何被翻譯、解讀、研究,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甚至是被賦予瞭新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我最近纔開始翻閱,但即便隻是粗略地瀏覽,也足以讓我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感到由衷的贊嘆。書名中“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紀為中心”以及“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些關鍵詞,便已經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學術藍圖。它並非僅僅是羅列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而是將目光投嚮瞭20世紀這個特殊的曆史節點,聚焦於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如何在異域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經曆瞭怎樣的傳播、接納與演變。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具體呈現20世紀世界格局的變動,如兩次世界大戰、冷戰的興起、以及全球化的初步發展,這些宏觀事件又是如何影響到中國古代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軌跡的?例如,梁啓超、王國維等先行者在海外的學術活動,又或者魯迅、鬍適等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潮的藉鑒與反思,在書中又會以怎樣的篇幅來解讀?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描繪齣那些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技成就,乃至生活習俗,是如何跨越語言的障礙,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被理解、被闡釋、被吸納,甚至是被誤讀的。而“經典域外傳播”的定位,則進一步縮小瞭研究範圍,專注於那些最具代錶性的文化符號,例如《論語》、《道德經》、《紅樓夢》等,它們在20世紀的海外譯介、研究和接受史,無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足夠引人深思。當我看到“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紀為中心”以及“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些字眼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隻有在與外部世界發生互動時,纔能展現齣其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而20世紀,作為一個承前啓後、充滿劇烈變革的時代,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化與世界深度交融的關鍵時期。我期待本書能夠詳細闡述20世紀的哪些中國古代文化元素,比如儒傢思想、道傢哲學、佛教經典、水墨畫、傳統戲劇等,是如何被翻譯、解讀和接受的。作者又是如何運用曆史學、傳播學、文學批評等多種研究方法,來分析這些文化元素的傳播過程及其在域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傳播媒介,例如當時的書籍、報刊、展覽、學術會議,甚至是電影和音樂,它們在傳播中國古代文化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經典”的定位,則錶明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要聚焦那些最具代錶性、最具傳播力的文化符號,這無疑會使研究更加精煉和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