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刘克兰 吕欣 |
| 定价: | 80.0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ISBN: | 978751903208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文集是为纪念金湘先生,收录了多篇其挚友、同事、亲友、学生等人以及作曲家本人的一些的文章,既表哀思,寄托了对金湘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也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作曲家。 |
| 目录 | |
目录 序1序2.................................................................... ?1 金湘文稿 1.我的人生全部寄托于音乐之中 .............................................. ?003 ——写在2015年11月19日金湘作品音乐会之前 2.写在歌剧《日出》演出之前................................................. ?004 3.责任与信仰............................................................... ?006 ——谈歌剧《日出》 4.歌剧《日出》音乐解述..................................................... ?011 5.音乐:我的经历,我的思考 ................................................ ?014 ——同孙嘉艺的谈话 6.对音乐领域中若干现象的再思考............................................. ?031 7.音乐的“懒汉哲学”批判与“主旋律”平反................................... ?036 ——在第六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的”?........................................... ?038 9.做什么样的音乐人全靠你自己选择 .......................................... ?040 10.井喷与瓶颈.............................................................. ?042 ——在2013中剧论坛的发言提要 11.关于作曲教学的四大件和其他.............................................. ?045 ——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12.对话甘璧华:关于和声和其他.............................................. ?048 13.约翰?凯奇札记一则 ...................................................... ?056 14.我写民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 ?057 15.写在金湘民族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前.......................................... ?064 16.《歌剧情:金湘歌剧、音乐剧作品选段》前言................................ ?066 ——?一点说明与提示 17.《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自序...................................... ?068 18.《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后记...................................... ?070 19.歌剧《长恨歌》创意提要.................................................. ?072 20.关于歌剧《长恨歌》剧本框架的设想........................................ ?073 ——致友人信 21.歌剧《屈原》提要........................................................ ?075 22.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076 ——天津版歌剧《白毛女》观后 23.“福建音乐周”观感...................................................... ?080 24.对“福建乐群”的建议.................................................... ?083 25.巨大的成就..................................... |
| 编辑 | |
今年 12 月,金湘先生去世将届两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广受尊敬和喜爱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本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金湘文稿》,收集了金湘生前出版的两 本文集《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探究无限》所不曾收录的文 稿,包括前述两本文集漏收和出版以后写作的文论,以及早年未曾公开发 表的书信、创作提纲和采风笔记等。这些文稿反映了金湘创作和理论活动 的发展历程,是早年踪迹和晚年发展。第二部分《思念之一》收录的 是曾与金湘合作、共事、交往的音乐界、演艺界等各界人士对金湘的追忆 和评论。第三部分《思念之二》是金湘不同时期的学生们对老师的怀念。 本书正文前收录了金湘生平重要的影像资料,基本依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又因事件主次等因素而有所调整。书后所附数据光盘,收集了金湘一生重 要的代表作,如歌剧《原野》《杨贵妃》选段等,另一方面亦纳入作曲家生 前未曾出版的音乐作品录音。 金湘作为音乐界的“双栖”人物,其音乐作品和音乐文论都产生了广 泛影响。从他病重到去世后的不到两年间,仅《原野》就在国内外上演了 七次,包括 2015 年 2 月民乐版在新加坡演(叶聪指挥),2016 年 3 月中 国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联合演出,2016 年 4 月 深圳青年歌剧团在深圳演(杨阳主持,胡咏言指挥),2016 年 7 月清唱 剧版在厦门演出(李成柱主持),2016 年 8 月民乐版由天津歌舞剧院在天 津演出(李稻川导演,徐尚誉指挥),2017 年 4 月和 5 月,改编版和徽派 精华版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张静导演)和安徽歌舞剧院(孙禹导演)相继在合肥演出。关于金湘创作思想的研究论文和作品分析也络绎不绝,“中 华乐派”的讨论持续展开。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在纪念、缅怀作曲家的 同时,也能为研究他的音乐思想、了解他的音乐实践,以及感受他的为人 和精神,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和若干生动画面。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业内许多前辈、金湘的同行和学生们的响应, 他们热情地题词、撰文 ,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有关部门给予 了大力支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科研处处长王萃、作曲系书记高 缨以及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朱庆、音乐分社总监陈若伟自始至终关注本书 的编辑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金湘先生的哥哥金陵 先生、挚友刘克兰女士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并做了很多具体的编纂、 修订工作。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所有为本书赐稿的作者们,以及为本 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努力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本书由刘克兰、吕欣统筹负责,杨金子、魏扬、费鹏、陈诺、李雯参 加了整理工作。曹军军先生担任责任编辑。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编辑工作中难免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 年 4 月 |
这本名为《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的合集,如果仅仅从书名来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专注于音乐理论、作曲技巧或者音乐史研究的学术专著,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出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密室之窗,那些关于音乐的文字,并非是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渗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时代回响。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上世纪中叶中国音乐家群体生存状态的描摹,文字里流淌着一种沉静的怀旧感,那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交织的张力,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有一篇回忆某位老音乐家如何将民间小调融入交响乐的篇章,那段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微妙关系的哲学思辨。作者对于“纪念”这个主题的把握也极为老辣,它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而是带着一种审视与反思,使得整本文集的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特定时期音乐创作的一些侧面,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明白了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根植于那些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土壤之中。
评分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西方古典音乐鉴赏的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的探讨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且处理得相当有见地。特别是关于“口传心授”这一音乐传承方式的论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人类学的标准术语去套用,而是用充满文学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那种师徒之间,仅凭眼神和心领神会的默契,完成复杂音乐表达的魔力瞬间。这种对本土文化深层精神的挖掘,让整部文集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使其区别于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音乐评论集。书中有一篇对某个地方戏曲腔调的分析,作者用到了非常多形容词来描绘那种婉转、抑扬顿挫的韵味,这些词汇本身也极具地方色彩,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戏台子的油彩味。可以说,作者成功地将音乐的听觉维度,转化为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多重感官体验。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的初印象,那可能是“克制”。在这部作品中,我没有看到那种铺天盖地的、情绪外溢的赞美,也没有看到为纪念而刻意拔高的辞藻。相反,作者选择了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去回顾和梳理那些与音乐世界相关的人物与事件。这种克制感,反而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穿透力。例如,在谈论一次重要的音乐会演出时,作者并没有着墨于现场观众的狂热反应,而是聚焦于指挥家在幕后那一瞬间的呼吸调整,或是首席小提琴手弓毛上细微的汗珠。正是这些被常人忽略的微小细节,构建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艺术生态圈。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纪念,不是歌颂宏伟的殿堂,而是铭记那些在尘埃里默默耕耘的灵魂。文集的结构也显得颇为松散,更像是作者随心所欲的笔记和札记的集合,但这反而营造出一种亲切感,仿佛我们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温暖的灯光下,慢悠悠地回忆往事,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贴合记忆本身的特点。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延续了一种朴素而庄重的风格,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密度较高的文字段落时,能够获得喘息的空间。这种视觉上的舒适感,直接影响了阅读的心情。不过,最让我震撼的,还是文集中对“音乐与孤独”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将音乐家描绘成孤芳自赏的形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创造过程本身所蕴含的不可避免的疏离感——那种在将内在的无限宇宙转化为有限的音符时,必然经历的自我隔绝。作者通过几段极具画面感的叙述,描述了作曲家在深夜工作时,整个世界仿佛都沉寂下去,只剩下纸上的五线谱和耳边的想象之声。这种对创作主体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陡然提升,它不再是简单的纪念,而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精神史的侧写。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成就背后,往往是巨大的精神投入和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坚持。
评分打开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帮助我提升古典乐鉴赏能力的工具书,毕竟“音乐”二字的分量不轻。然而,阅读过程却像是在参与一场非常私人的、充满诗意的对话。文集里大量篇幅似乎更侧重于“文”的意境构建,而非“乐”的结构解剖。其中有几段关于“声音的质地”与“光影的变幻”的对比描述,文学性极强,几乎让人可以“听见”文字本身发出的共鸣。我尤其迷恋其中那种略带迷离的叙事风格,仿佛作者在记忆的迷宫中穿行,时不时抛出一两枚关于某个乐章的“碎片式记忆”,这些碎片没有完整的背景介绍,却因为情感的充沛而显得无比鲜活和重要。这反而激发了读者自身去联想、去填补空白的欲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阅读体验。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拔高了文集的格调,使其超越了传统纪念文集的范畴,具备了某种现代散文的美学特质。对于那些追求文字韵味和意境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本集子无疑是惊喜之作,它用音乐的意象,探讨了更宏大的人类情感主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