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历史研究法与中国文字变迁考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43961593
字数:
页码: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民国首版经典丛书》(**辑)从民国时期经典著作中精选了36种(合32册),分为 “文学”和“学术”两部分,原版影印,精装出版。本丛书所选书目,皆为名家名作,包括蒋廷黻、梁启超、吕思勉、胡适、徐志摩、萧红、叶灵凤、朱自清等人的经典作品,其中既有各学科奠基之作,也有集大成之经典,还有震动当时、影响深远的传诵之作,更有一些流传稀少、很难寻觅的作品。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极重要地位,我们一一搜寻所选书目的初版,精心制作,希望有助读者一窥民国文化的精彩之处。
《历史研究法》是专门探讨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早由永祥印书馆于1945年出版,共七章。分别是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历史的历史、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现代史学家的宗旨、作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方法。
《中国文字变迁考》是商务印书馆所编“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内容共五章。章为文字变迁之理。第二章为文字之始。第三章为古文篆籀。第四章为隶书八分正书。第五章为草书行书。该书初版于民国十五年二月,再版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大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历史研究的殿堂。他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并非抽象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加以说明。比如,在讨论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时,他会引用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分析当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读和伪造,并展示出他自己是如何通过比对、考证,最终还原真相的。这种“示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既实用又有趣。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中国文字变迁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我从中了解到,文字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往往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研究方法,更培养了我对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历史研究法与中国文字变迁考》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的期待,只是被书名所吸引,想了解一下作者如何解读中国文字的演变。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想象。它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微观的文字变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读到关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各个阶段文字形态的演变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汉字从原始的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模样。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文字的形体变化,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原因。例如,他会解释为什么秦朝统一文字,又是如何在隶书的推广中,汉字的书写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将文字演变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起来的写法,让我对汉字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智慧。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宫殿和街巷的大门。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散乱的史料串联成一幅幅生动而完整的画面。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仅仅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深入探讨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论,让我明白了那些历史结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史料时的严谨态度,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出土文物,他都能审慎地分析其价值和局限,并从中提炼出可靠的信息。其中关于文献考证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原来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学问和智慧。每次读到一处有趣的史实,我都会忍不住去想象作者在研究时,那种抽丝剥茧、追根溯源的探索过程,这让我对历史研究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那些历史学家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解读历史的一门艺术。
评分读完《历史研究法与中国文字变迁考》,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历史的方式。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研究的“生产过程”。他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他如何通过比对不同的版本,找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如何分析古代官员的奏折,去理解当时的政治运作?这些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被深入探究、层层剥开的复杂有机体。而当他将这些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文字的变迁时,更是将这种探索过程推向了极致。我看到了他如何通过对不同时期出土的文字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去追溯汉字演变的脉络。他对于文字的解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心理,甚至是宇宙观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赤诚和对历史的敬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精益求精,是对每一个史料背后真相的不懈追求。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力求将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周全,并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严密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在关于中国文字变迁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文字的形态,更是深入挖掘了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他会分析某些字的演变,如何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或是当时的哲学思想。这种细腻而深刻的解读,让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指南,它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但一旦你投入其中,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尽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