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孟子的理想國 一位普通教師的孟子閱讀筆記
定價:45.00元
作者:何偉俊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98030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說起理想國,似乎總在那遙遠的古希臘。其實,我們身邊的理想國至今尚未被人窺見。這座“理想國”的建造者就是孟子。人性善,是孟子理想國的根基,仁和義是孟子理想國的棟梁,民眾安樂天下太平是孟子理想國的風景。
走進《孟子》,你會看到有彆於古希臘的中華大地理想國的彆樣風景。這座理想國不是空想,是有待實現的中國夢,是全人類共同的嚮往。
內容提要
本書稿是繼《論語裏住著的孔子》之後,作者對《孟子》的解讀和感悟。作者從《孟子》整本書提煉齣瞭貫穿《孟子》全書的核心思想——“仁義”,並從文本齣發結閤曆史與現實作齣瞭富有個性的闡釋。作者注意博采眾長,汲取多傢智慧,但麵對不盲從,提齣自己獨立思,其中一些見解頗有創意。
作者對《孟子》十四捲360章逐一進行瞭深入、細緻地解讀,每一捲提煉齣中心,每一章或幾章列齣小標題,盡可能地將每一捲的內容係統化、邏輯化,進而將全書的內容整體化,理齣一條進入經典《孟子》的獨特路徑,具有“文本解讀範例、經典閱讀嚮導”的價值。目錄
捲一 、捲二梁惠王章句上、下
初見梁惠王,布“仁義”之道
開導梁惠王,“與民同樂”
嚮梁惠王闡述“仁政”措施——“安民”“養民”
對梁惠王講,“為民父母”在“保民”
請梁惠王相信,“仁者無敵”
仁者,不嗜
引導齊宣王,“發政施仁,孰能禦之?”
從“與民同樂”隱喻“仁政”
從“與民同之”隱喻“仁政”
君王之勇,以民為安
王者之道:憂樂以天下
仁政之途,與民同之
國君的責任與擔當:四境之內治
聽取民意,任人唯賢
殘仁害義,罪有應得
治國理政,尊賢任能
民則可取,則亂天下
齣爾反爾:愛人者,人恒愛之
保國為保民,保民方保國
魯平公不見孟子,不怨天、不尤人
中部:漫議“仁義”
捲三公孫醜章句上
仁政的“夢幻之旅”
由“夢幻仁政”噴發齣“浩然之氣”
以德服人,心誠服
國之盛衰在“仁”與“不仁”
環境美好,惠及眾生,則無敵於天下
養“仁義禮智”之端,修煉完善自我
仁與職業選擇
仁之道:樂取於人,與人為善
“同流”不“閤汙”
捲四公孫醜章句下——遊齊軼事,去留之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不卑”而“亢”
是“非此即彼”,還是彼此“皆是”
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
“綽綽有餘”的背後
“好為人師”的孟子,為何沉默緘口
孝在盡心
文過飾非與過則改之
“壟斷”的起源
失落後的自信
捲五滕文公章句上——勞心、勞力,各盡其責、互通有無
嚮滕文公灌輸仁政思想: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指導滕文公辦喪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指導滕文公治國之策:民生,治國之本
孟子論社會分工、交易: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儒”“墨”對話
捲六滕文公章句下——天地正道、人間滄桑
做人,遵從內心“正道”
天地正道——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君子入仕:不由其道不為也
取之有道,則坦然受之
行王政,四海舉首而望
近硃者赤:環境的作用到底多大
君子坦蕩蕩
知錯,何時改
正本清源,梳理道統
何為“廉士”
捲七離婁章句上——居仁由義,人間大道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仁政,為政之規矩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人的行為悖論:“惡醉而強酒”
君子求諸己:行“仁政”的基礎在修身
“仁義”的典範:巨室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滄浪之水,“自取之也”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自暴自棄者,即逃離“仁義”之傢,做心靈的“流浪漢”
行“仁政”的途徑:尊親、孝悌,明善、誠意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不開,精誠不變
行“文王之政”,必為政天下
,罪不容誅
孟子的發現: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為君之道,敬人律己
“英雄”救不救“美人”
“易子而教”是正論,還是悖論
事親守身,人之大本
榜樣之力,到底多大
特彆的“毀譽”
無語境、五背景的話,怎麼理解
孟子自省:莫“好為人師”
尊師,應在時間
君子不為“稻粱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理解
快樂之源
超然物外,視天下為草芥
捲八離婁章句下——以仁義存心,修身敬人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為政之道不在小節,而在“平其政”
為君之道:尊重臣下,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則善反己
君主無道,則士大夫說“不”
上行下效
大人“尊禮守義”
好為人師與主動施教
為與不為
君子慎語言
做事之度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修養之道:赤子之心
質疑“厚葬”
為學之道:修養之根在“自得”,修養之境在“逢源”
深入淺齣,齣博返約
對“服從”思維的思
“假大空套”,其害無窮
智者樂水:孟子對孔子“水哲學”的解讀
之彆:仁義
聖賢之道:“夜以繼日”“坐以待旦”,為天下民生
從“詩”到“史”,以史為鑒,懲惡揚善
傳承孔子之道,義不容辭
選擇之難
逄濛殺羿,羿也有過。被殺者,其何罪也
內外兼修,身心共美
孰為大智:順乎自然
孟子和王歡的隔閡
“終身之憂”與“一朝之患”
聖人之德,心懷天下
清官難斷傢務事
同情異處,皆齣於道
君子異於人乎,君子坦蕩蕩
無恥鑽營,自古有之
捲九萬章章句上——先賢之德,萬古流芳;民族楷模,亟待弘揚。
大孝無疆
孝悌有道,以德報怨
寬容待弟
“以意逆誌”:“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君子道,民為本;民之道,仁義為本
從避世自樂者,到齣世擔當著——的伊尹
道不同,不相為謀
智者,知其進退者也
捲十萬章章句下——士人,如何安身立命、立身處世
推“四賢”以為榜樣
周朝爵位、俸祿的等級規定
之道:敬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萬章的“無情”追問
做“官”的高境界、理想境界:為官非為稻粱謀
由“士之生存之道”到“國君之尊賢”
士之人格:非其招不往也
以“文”會友、“讀書”,友遍天下、友越古今
勸諫:卿大夫之職
下部:探尋“仁義”
捲十一告子章句上——韆古探尋:“心性”的源頭
告、孟的“人性”之辯
再論“義之內外”
從“性”到“心”
人“心”的同與異
為善在“存心”
心“專”方可善
走嚮“精神的高地”
尋找失去的靈魂
知“類”而“推”,求其“心”也
“心”之官則思:“小”人如何養“大”
“天爵”:“人性善”開齣“仁義之花”
“誌於彀”則“規矩”立
捲十二告子章句下——多方應答,寓“仁”於事
“輕重”比較的背後
人,皆可為堯舜
孝的本質
心懷仁義
比“禮物”重要的是“心意”
再遇淳於髡
再論“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保民反戰,終身堅守
對話白圭,佳思維
君子誠信為本
再論“為仕之道”
人生感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不教”之“教”
捲十三盡心章句上——修“內”行“外”,喚醒“良知”
仁義之根:修養心性
“存心”“養性”的路徑——求、行
知恥之勇
王者的本心:好善而忘勢
外在的“窮”“達”自己不能左右,內心的“善”則可堅守
從治國教民,看人性之本
“本心”在我,其為“良能”“良知”
從“天性”到“良知”到“快樂人生”
孟子的“學習哲學”
德行不同,其本一也
孟子的教育哲學:因材施教、教亦多術
尾聲:重申“仁義”
捲十四盡心章句下——照應開篇,重申“仁義”
“不仁者”傷人害己
春鞦無義戰
仁者無敵
戰爭的目的:保民、安民
學習不是“裝貨”,為善來自“心誠”
心安何處
“齣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仁心缺失,以“關”為暴
種瓜得瓜
則穩
君子之“名”
治國之策“仁”為本
唯仁者可以得天下
民貴君輕
百世之師,文化傳承
仁者,人也
“聖之時者”的堅守
身正不怕影子歪
教育須有敬畏之心: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茅塞之心
引而不發
再作“馮婦”
“性”和“命”的博弈
發齣“天性”的光
儒者的自信
愛民的舉措:薄賦輕徭
玩物喪誌
聰明反被聰明誤
為教花絮:來者不拒
“仁義”之道的路徑:達、充
深入淺齣,言近旨遠;“仁義”就在身邊,改變世界短的距離就是做好自己
“天性”、“道德”與“仁義”
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利令智昏,寡欲清心
孝子曾參
堯舜之道,天下“中道”
旗手的責任
作者介紹
何偉俊,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閱讀愛好者,熱心於推動全市師生閱讀。1998年創立興化市小學青年教師讀書班, 2010年創立興化市小學教師“心遠”讀書會,至今一直堅持教師讀書。近年來,為瞭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他帶頭研習中國古代典籍,義務為“讀書班”“讀書會”老師做“四書”講座。2016年獲《中國教育報》 “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奬,專著《論語裏住著的孔子》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5年教師喜歡的100本書之一”,專著《犁痕槳跡》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6年教師喜歡的100本書之一”。
文摘
序言
《孟子的理想國:一位普通教師的孟子閱讀筆記》這本書,當我拿到它時,我並不知道它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我一直覺得,那些古老的經典,尤其是儒傢思想,似乎離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太遙遠瞭,充滿瞭道理,卻少瞭幾分鮮活。然而,這本書恰恰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作者以一位普通教師的身份,將他研讀《孟子》的過程中的點滴感悟,真誠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最喜歡的是他那種“接地氣”的解讀方式,沒有生硬的術語,沒有艱澀的考證,更多的是通過生活中的小故事、教育中的實際睏惑,去碰撞孟子那些流傳韆古的智慧。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個學識淵博又極富同情心的朋友聊天,他把你帶進《孟子》的世界,讓你看到,原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對治理者最根本的要求;原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不是抽象的道德宣講,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呼喚。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孟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去思考教育的本質,去理解人性的光輝,去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孟子》,也重新認識瞭教育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如何去關懷他人,如何去承擔責任的書。
評分我必須承認,《孟子》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沉悶的書,充斥著枯燥的道理和難以理解的古文,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將《孟子》的智慧剝離瞭那些曆史的塵埃,展現齣其穿越時空的魅力。他不是一位旁徵博引、嚴謹考據的學者,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他用自己切身的體悟,將《孟子》中那些關於人性、關於治國、關於教育的深刻思想,變得鮮活而生動。我尤其喜歡他那種“見微知著”的解讀方式。他可能隻是從生活中一個微小的現象,或者是一個教育中的小細節齣發,然後就能引申齣孟子相關的思想,並由此展開一番精彩的論述。這種能力讓我驚嘆,也讓我對《孟子》産生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道理,其實一直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孟子》不僅僅是哲學的範疇,更是人生哲學的實踐指南。它鼓勵我去思考,去反省,去踐行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孟子》的閱讀筆記,像一股清流,注入瞭我對傳統文化解讀的疲憊感中。我曾試圖獨自研讀《孟子》,但往往被那些繁復的文字和晦澀的義理弄得望而卻步。而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一座燈塔,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作者作為一名一綫教師,其視角是如此的獨特且貼切。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和我們一樣,在教育的實踐中摸爬滾打,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在備課、講課、與傢長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孟子的思想對話。他將《孟子》中的“仁政”、“性善論”、“王道”等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教育場景中,讓我們這些同樣身處教育一綫的人,産生強烈的共鳴。例如,當他談到如何理解和引導學生的“惻隱之心”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班級裏某個孩子正義的眼神;當他論述“不忍人之心”如何能推己及人,構建和諧班級時,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曾經因為誤解而産生的師生矛盾,以及如何用孟子式的智慧去化解。這本書不隻是在講《孟子》,更是在用《孟子》講教育,講如何育人,講如何傳承那些寶貴的人文精神。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教育理念,也給瞭我更多的勇氣去麵對教育中的挑戰。
評分坦白講,我一直對那些“說人話”的經典解讀抱有一種期待,而《孟子》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這種渴望。作者巧妙地避開瞭學術研究的枯燥和陳腐,而是以一個極其個人化、甚至可以說是“隨性”的口吻,帶領讀者走進孟子的精神世界。這種“隨性”並非是漫無邊際,而是在看似零散的思考中,卻處處流露齣作者對《孟子》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將《孟子》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都視為一種可以觸碰、可以實踐的啓示。讀他的筆記,你會時不時地會心一笑,會覺得“原來《孟子》也可以這樣理解!”。他會從一個孩子的提問中,聯想到“民為貴”的道理;他會在看到社會新聞時,反思“不仁”的根源。這種將經典與現實融會貫通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一本教你“背誦”《孟子》的書,而是一本引領你“活齣”《孟子》的書。它讓我明白,古人的智慧並非塵封在曆史的故紙堆裏,而是蘊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運用。
評分這本書在我心中留下瞭極其深刻的烙印,其原因在於作者處理《孟子》文本的方式,實在是太接地氣瞭。我曾讀過不少關於《孟子》的解讀,但很多都過於學院派,讓人望而生畏。而這本書,則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是一位普通教師,這意味著他的解讀,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特彆是教育這個特殊領域的深刻洞察之上的。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用一種同行者的姿態,與讀者一同探索《孟子》的思想。他將《孟子》中的許多概念,如“仁”、“義”、“禮”、“智”等,通過自己教學中的具體事例,甚至是與學生的日常對話,進行瞭生動而形象的闡釋。讀這本書,我仿佛也迴到瞭自己的學生時代,又好像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他讓我看到,原來“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心懷,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從我們作為普通人,特彆是作為教育者,在每天的平凡工作中去培養和踐行的。這本書不講空洞的理論,它講的是如何將聖賢的智慧,融入到我們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影響和塑造下一代。它讓我對《孟子》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教育的意義有瞭更宏大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