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技术动作分析方法
定价:40.00元
作者:张健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8037
字数: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运动技术动作分析方法》是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张健老师的专著。全书共分为三个章节:章绪论,介绍运动技术动作分析的概念、任务、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发展;第二章是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内容包括运动技术诊断基本参数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概述、研究动作技术的一般方法、行走的动作技术分析概述、跑的动作技术分析概述、跳的动作技术分析概述、投掷的动作技术分析概述;第三章介绍了动作技术测试系统、多机同步测量案例分析,包括运动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方法、表面肌电测量方法、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多机同步测量案例分析。
目录
章 绪论
一、运动技术动作分析的概念
二、运动技术动作分析的任务
三、运动技术动作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运动技术动作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运动技术动作分析的发展
第二章 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节 运动技术诊断基本参数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概述
第二节 分析研究动作技术的一般方法
一、了解动作技术的一般过程
二、明确动作技术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明确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
四、揭示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
五、做出结论
第三节 行走的动作技术分析
一、行走的生物力学参数
二、步态分析
三、竞走技术动作的分析
第四节 跑的动作技术分析
一、跑步的基本生物力学要素
二、跑步的摆动技术
三、跑步的蹬地技术
四、跑步时躯干的前倾
五、起跑姿势与起跑
第五节 跳的动作技术分析
一、跳的一般原理
二、跳远
三、跳高
四、跳高运动员技术分析(以中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与古巴索托马约尔为例)
第六节 投掷的动作技术分析
一、投掷的动作过程
二、动能与势能的正确利用
第三章 动作技术测量方法
节 运动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一、摄像测量方法
二、仪器的介绍
三、摄像测量方法举例分析
四、录像解析系统
五、仪器介绍
六、举例分析
第二节 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一、三维测力台
二、测力台仪器介绍
三、测力台举例分析
四、足底压力测试系统
五、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举例分析
第三节 表面肌电测试
一、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功能
二、测试原理
三、操作流程
四、基本要求
五、表面肌电仪器操作指南
六、举例分析
第四节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一、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功能
二、测试原理
三、常用评价指标
四、操作流程
五、基本要求
六、等速测试系统仪器介绍
七、举例分析
第五节 多机同步测量案例分析
一、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分析
二、跳远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
三、游泳运动中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分析
四、篮球鞋在纵跳中功效性与舒适性的动力学研究
五、负重对下肢各关节角冲量及关节做功贡献度的影响研究
六、不同书包重量对女性肥胖儿童上楼梯时的身体姿势、步态、足底压力特征的研究
七、排球扣球动作技术分析
八、中国棒球投手肩上投球运动技术分析
九、短跑途中跑阶段运动技术分析
十、标枪运动后用力阶段的动力学、运动学与遥测肌电的研究
十一、篮球持球突破技术动作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健,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体育学院解剖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
在运动技术分析和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领域有着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体育科学论文大会、《体育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体育科学论文大会、《首都体育学院学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曾获得北京市人才项目资助:主持负责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生物力学技术分析的部委级课题;主编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运动技术诊断》《运动生物力学》及《高等数学》。
文摘
《运动技术动作分析方法》:
一、跳的一般原理
(一)助跑
助跑的作用在于起跳前,赋予人体适宜的运动速度。这样可以为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肌肉的势能以及增强起跳力创造条件。并且为起跳时身体处于佳姿态‘做好准备,形成运动员与起跳板相互作用的佳条件。助跑的作用如下。
1.助跑速度是起跳后人体腾起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跳跃项目的起跳过程中均存在着制动
因为起跳结束时,人体运动的水平速度均减少(跳远减少10%~15%,跳高减少60010以上),只是增加了垂直速度。因此对跳远远度起十分重要作用的人体腾起水平速度,主要取决于助跑速度。所以助跑速度对运动成绩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为缩短起跳时间及增大起跳力创造条件
起跳时间与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为负相关。说明助跑速度快时,起跳时间较短。这是因为起跳是在身体具有运动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助跑速度会对起跳时间的长短有影响。在其他条件(如起跳动作幅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起跳时间能提高起跳高度。
3.提高肌肉的弹性势能
起跳动作的缓冲阶段,下肢肌肉做退让式收缩,因此肌肉产生弹性势能。由于助跑速度愈大,地面的制动及踏跳腿的载荷也愈大,因此缓冲动作提高了肌肉的弹力和弹性势能。
(二)起跳
起跳是依靠起跳腿的缓冲、蹬伸动作,以及全身整体动作(肢体的摆动和躯干的伸直)完成的。起跳的目的是使人体保持水平速度情况下,获得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为了取得良好的比赛效果,还必须使人体获得适宜的角动量。
由力学原理可知,减少起跳时间能提高人体腾起速度的原因,是由于增加了起跳力的冲量。而且起跳时间与跳高成绩是负相关,因此实际上是只增加了起跳力的结果。所以必须采用合理的起跳技术,才能保证起跳力的发挥及合理的利用。
二、跳远
跳远远度由三个分量组成:起跳距离:身体腾起瞬间起跳板前沿与身体重心之间的水平距离;腾空距离: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落地距离:足跟接触沙面瞬间身体重心与足迹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三个分量在跳远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5.0%、72.0%、23.0%。
起跳距离取决于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身材和腾起瞬间的身体姿势。决定腾空距离的变量: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和空气阻力。
腾起角由腾起时运动员身体质心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决定的。由于运动员在短暂的起跳时间内(0.11一0.13秒)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垂直速度,因此,腾起角远小于抛射体佳远度所要求的45度角,约在20度角。
腾起时的高度(腾起瞬间的重心高度与着地瞬间的重心高度之差),取决于运动员身高和腾起及着地时的身体姿势。
完整的跳远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这一系列环节组成。
(一)助跑
助跑是跳远的重要环节,可以使运动员获得较快的水平速度,从而使重心落在低点的时间内可以跳得更远。起跳时间与助跑速度为负相关。说明跳得远的运动员,其助跑速度快,起跳时间较短。助跑是一个加速运动的过程,助跑全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加速跑和快速跑两个阶段。加速跑阶段中,步长与步频始终在变化,跑速也不断提高。快跑阶段步长与步频处于平稳状态,并且保持高速跑动状态。
……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冷静、客观且不带感情色彩的,这对于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作者的语言精准到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没有丝毫的冗余或煽情。这种如同手术刀般锋利精确的表达,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最高效率。我发现自己很难用“引人入胜”或者“轻松幽默”来形容它,但它的“耐人寻味”却是毋庸置疑的。每读完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仔细咀嚼其核心观点,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你走马观花快速略过的“水文”。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与作者共同完成一次智力的探险。这种高强度的思维参与感,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回报。对于那些真正想在运动技术分析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种“硬核”体验,是任何肤浅读物都无法替代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武装头脑的。
评分从应用层面上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无与伦比。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更着重强调了“怎么做”。书中提供的那些操作流程和分析模板,具有极高的可复制性。特别是关于“故障排除”和“运动序列优化”的章节,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诊断流程,从宏观的生物力学参数入手,逐步聚焦到微观的关节力矩变化,这种层级递进的分析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实际指导的效率。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个方法应用到对一项特定技能的分析中,发现原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摸索的参数选取和权重分配,现在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可循,大大的减少了试错成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的问题,分解成了一系列可量化、可操作的步骤。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高级操作手册,是每一位有志于站在运动技术分析前沿的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扎实的质感和沉稳的色调,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性,排版清晰流畅,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运动技术分析领域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压迫感。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仿佛作者精心铺设了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得稳健有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平衡把握,既有严谨的科学原理阐述,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第一章,我对整个技术分析的宏观框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引导我们如何去观察、去解构运动中的复杂现象,这种能力上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来得重要得多。 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也值得称赞,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图示和表格的运用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许多枯燥的概念,通过作者巧妙设计的流程图和对比图,瞬间变得直观易懂。比如,讲解某些旋转轴的运动轨迹时,那种三维空间上的想象障碍,在配图的引导下,竟然奇迹般地被消解了。这说明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是运动科学的专家,更是优秀的视觉沟通者。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图文分离,读者需要不断在文字和图表之间来回切换,这本书的排版似乎是将图表精准地嵌入到最需要它们解释的论述段落中,形成了一种无缝的阅读体验。这种精心打磨的细节,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非常新颖且权威,涵盖了近些年国际顶尖期刊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紧跟学科发展的脉搏,保证了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对于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知识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教材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生物力学、运动控制理论,甚至融入了现代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前沿技术。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啃完关于“运动链分析”的那一章,作者的阐述极其透彻,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反而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公式和图表,一步步还原成清晰的物理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分析工具应用于实际训练指导的教练员来说,这种理论的深度是必需的,它确保了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技术调整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凭经验主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误差来源识别”的章节,它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测量结果,如何区分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数据采集的局限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充满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它就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提供了分析任何运动项目的工具包,只是使用者需要时间去磨砺自己的技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