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简明电路分析(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
定价:49.00元
作者:钟洪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14710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钟洪声、吴涛、孙利佳编著的《简明电路分析》是一本简明的电路分析教材,以简洁易懂的方式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介绍电阻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本书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进行讲解,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相应知识点中穿插了该领域的科学家故事。本书还简要介绍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电路的实例,每章配有练习题和设计题,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专业的电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部分 电阻电路分析
章 电路基本约束关系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1.1 电路模型
1.1.2 集总假设
1.1.3 导体及电阻特性
1.2 电学主要参数
1.2.1 电荷
1.2.2 电流
1.2.3 电压
1.2.4 电功率与能量
1.2.5 磁场
1.3 电源
1.3.1 电源简介
1.3.2 独立电压源
1.3.3 独立电流源
1.4 电阻与电阻器
1.4.1 电阻器
1.4.2 电阻与欧姆定律
1.4.3 电阻的伏安关系
1.4.4 电位器
1.4.5 分压和分流公式
1.4.6 非线性电阻简介
1.5 电路网络的约束关系
1.5.1 电路网络基本术语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5.4 功率守恒定理
1.6 简单电路分析实例
1.7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单口网络
2.1 单口网络与单口网络等效
2.1.1 单口网络特性
2.1.2 等效概念
2.1.3 线性单口网络的VCR
2.1.4 单口网络的应用
2.2 纯电阻单口网络
2.2.1 纯电阻单口网络特性
2.2.2 纯电阻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2.3 单口网络电路分析实例
2.3 含源单口网络
2.3.1 实际电源的等效模型
2.3.2 线性含源单口网络特性
2.3.3 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与简化
2.4 单口网络简化分析实例
2.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含受控源电路分析
3.1 受控源
3.1.1 受控源简介
3.1.2 晶体管简化参数简介
3.1.3 放大器简化模型
3.2 运算放大器模型
3.2.1 运算放大器简介
3.2.2 理想运算放大器
3.2.3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放大电路
3.2.4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加法电路
3.3 含受控源电路分析
3.3.1 电路分析实例
3.3.2 受控源功率分析
3.4 开关模式电路
3.4.1 开关器件模型
3.4.2 信号赋值
3.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路网络分析方法
4.1 线性方程复习
4.1.1 线性方程组表达
4.1.2 线性方程组独立性
4.1.3 线性方程组求解
4.2 电路求解问题
4.2.1 电路方程独立性
4.2.2 电路方程2b法
4.2.3 电路方程稀疏性
4.3 1b法
4.3.1 支路电流法
4.3.2 支路电压法
4.4 网孔分析法
4.4.1 网孔电流
4.4.2 网孔方程规则
4.4.3 含电流源的网孔方程规则
4.4.4 含受控源的网孔方程规则
4.5 节点分析法
4.5.1 节点电压
4.5.2 节点方程规则
4.5.3 含电压源的节点方程规则
4.5.4 含受控源的节点方程规则
4.6 综合分析实例
4.7 计算机辅助分析
4.7.1 电路分析软件
4.7.2 电路分析实例
4.8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电路基本定理
5.1 叠加定理
5.1.1 线性电路定义
5.1.2 线性电路特性
5.1.3 线性特性分析实例
5.1.4 叠加定理分析实例
5.2 含源单口网络等效定理
5.2.1 线性含源单口网络特性分析
5.2.2 戴维南定理
5.2.3 诺顿定理
5.2.4 含源单口网络的简化等效参数提取
5.2.5 分析实例
5.3 大功率传输定理
5.3.1 大功率传输问题
5.3.2 大功率传输定理证明
5.3.3 简单电路功率传输问题讨论
5.3.4 实例分析
5.4 替代定理
5.4.1 替代定理
5.4.2 替代定理证明
5.4.3 替代定理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双口网络与双口元件
6.1 双口网络电路模型
6.1.1 双口网络特性
6.1.2 双口网络电路实例
6.2 Z参数
6.2.1 Z参数表达
6.2.2 Z参数求取
6.2.3 利用Z参数分析电路实例
6.2.4 Z参数标准模型
6.3 Y参数
6.3.1 Y参数表达
6.3.2 Y参数求取
6.3.3 利用Y参数分析电路实例
6.3.4 Y参数标准模型
6.4 H参数
6.4.1 H参数表达
6.4.2 H参数求取
6.4.3 利用H参数分析电路实例
6.4.4 H参数标准模型
6.5 其他参数简介
6.5.1 G参数
6.5.2 T参数
6.5.3 T-1参数
6.5.4 双口网络参数关系
6.6 理想变压器
6.6.1 变压器
6.6.2 理想变压器模型
6.6.3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分析
6.6.4 变压器的电阻变换特性
6.6.5 负载匹配问题
6.6.6 理想变压器双口参数表达
6.7 综合分析实例
6.8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非线性电路分析简介
7.1 简单非线性电路分析
7.1.1 解析法
7.1.2 图解法
7.2 开关器件模型
7.2.1 二极管
7.2.2 理想二极管
7.2.3 开关模式实例分析
7.3 分段线性工作模式
7.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二部分 动态电路分析
第8章 电容与电感
8.1 电容
8.1.1 电容效应
8.1.2 电容的伏安关系
8.1.3 电容电压特性
8.1.4 电容的储能
8.1.5 电荷守恒
8.1.6 纯电容单口网络的简化
8.1.7 可变电容
8.1.8 非线性电容
8.2 电感
8.2.1 电感效应
8.2.2 电感的伏安关系
8.2.3 电感储能
8.2.4 纯电感单口网络的简化
8.2.5 非线性电感
8.3 动态电路方程
8.3.1 动态电路数学描述
8.3.2 微分方程
8.3.3 初始条件
8.3.4 初始条件的求取
8.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一阶电路
9.1 RC电路
9.1.1 RC放电过程描述
9.1.2 RC充电过程描述
9.1.3 时间常数
9.1.4 RC电路的全响应
9.1.5 实例分析
9.2 RL电路
9.2.1 RL放电过程描述
9.2.2 RL充电过程描述
9.2.3 全响应
9.3 三要素法
9.4 脉冲信号的RC电路响应
9.5 阶跃响应
9.6 本章小结
习题
0章 二阶电路
10.1 RLC串联电路分析
10.1.1 二阶微分方程特征根问题
10.1.2 过阻尼情况
10.1.3 临界阻尼情况
10.1.4 阻尼情况
10.1.5 三种情况对比分析
10.1.6 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
10.2 RLC并联电路分析
10.3 LC振荡电路
10.3.1 无阻尼电路
10.3.2 LC振荡电路工作原理
10.3.3 固有频率
10.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三部分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1.1 正弦信号
11.1.1 正弦信号时域描述
11.1.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11.1.3 利用相量求微分方程特解
11.2 阻抗
11.2.1 两类约束的相量形式
11.2.2 阻抗定义
11.2.3 电路相量模型
11.3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1.3.1 相量分析法简介
11.3.2 无源单口网络模型简化
11.3.3 简单电路分析
11.3.4 节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
11.3.5 含源单口网络分析
11.4 有效值
11.4.1 有效值的定义
11.4.2 正弦信号有效值
11.5 双频和多频信号的电路分析
11.5.1 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
11.5.2 实例分析
11.6 本章小结
习题
2章 耦合电感
12.1 磁路简介
12.2 电感与耦合电感
12.2.1 电感元件结构与原理
12.2.2 耦合电感结构与原理
12.2.3 耦合电感的等效模型
12.2.4 含耦合电感电路分析
12.3 耦合系数
12.3.1 耦合电感的串联
12.3.2 耦合电感的并联
12.3.3 耦合系数
12.3.4 实例分析
12.4 耦合电感的等效模型
12.4.1 去耦等效
12.4.2 理想变压器模型等效
12.4.3 实例分析
12.5 本章小结
习题
3章 交流功率
13.1 功率与功率因数
13.1.1 瞬时功率
13.1.2 平均功率
13.1.3 功率因数
13.1.4 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13.1.5 实例分析
13.2 复功率
13.2.1 复功率定义
13.2.2 复功率守恒
13.2.3 功率守恒实例分析
13.2.4 功率因数及其提高
13.3 共轭匹配问题
13.3.1 大传输功率
13.3.2 匹配问题
13.3.3 阻抗变换方法
13.3.4 匹配电路实例分析
13.4 非单一频率电路功率问题
13.5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平均功率
13.6 本章小结
习题
4章 电路网络函数与滤波器
14.1 网络函数
14.1.1 正弦稳态下网络函数的基本概念
14.1.2 网络函数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14.2 滤波器
14.2.1 低通滤波器
14.2.2 高通滤波器
14.3 RLC谐振电路
14.3.1 串联谐振电路特性
14.3.2 谐振频率与品质因数
14.4 本章小结
习题
练习题答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现在的很多专业教材,内容塞得满满当当,图表密密麻麻,常常需要用尺子去对齐坐标轴,阅读体验极其糟糕。这本书的编排设计明显是下过大功夫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关键的公式和定理得以“呼吸”,不再被周围的文字所淹没。图例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由软件直接生成的图形,而是经过精心绘制和标注的示意图,清晰地标示了电流方向、电压极性以及参考方向的选取,这一点在处理复杂耦合电路时尤为关键。更细致的是,书中的彩色标注系统,比如将输入信号用暖色系、输出结果用冷色系区分,这种潜意识的视觉引导,极大地帮助了我区分分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愉悦的学习界面,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是一味地被信息过载所压倒。
评分这本书在对初学者设置的“陷阱”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教学智慧。在电路分析中,时间常数、极点和零点的概念往往是学生理解系统暂态响应的巨大障碍。这本书处理暂态分析时,没有采用那种“先给出特征方程,再求解”的刻板流程。相反,它似乎是先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电路反应室”,让学生观察一个简化的RC或RL电路在输入阶跃信号后的“慢动作回放”。通过观察电容电压或电感电流随时间指数衰减或上升的曲线,自然而然地引出 $ au = RC$ 或 $L/R$ 的物理意义——它代表了系统“遗忘”或“记忆”旧状态的速度。这种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严谨推导,使得学生在遇到更高阶的系统时,也能凭借对 $ au$ 的直观理解,快速预判系统的动态特性。这种注重培养“工程直觉”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明”与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初学者怀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之心,他们深知电路分析这门学科对于一个工科新生来说,其难度犹如攀登一座技术高峰。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课堂上娓娓道来,绝不急躁,每一步推导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基尔霍夫定律的引入,那部分不是简单地抛出公式,而是先通过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自来水管网的流量分配,将“节点”和“回路”的概念具象化。接着,才缓慢地将这些物理图像转化为数学语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等效电路与实际电路的适用边界,都有非常细致的辨析。很多教材直接跳过这些细节,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偏差,但这本书却细心地画出了红线。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一个耐心的导师带领下,一步步揭开电路的神秘面纱。它真正做到了“简明”,但这种简明并非粗糙的概括,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提炼。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把握得极为精准,它成功地在“过度简化”和“过度晦涩”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教材为了追求“简明”,会故意忽略一些理论深层的原因,比如为什么特定情况下需要使用虚数来代表阻抗。这本书则巧妙地利用了相量分析的几何意义,将复数运算转化为平面上的旋转和缩放,使得原本抽象的相位关系变得直观可感。对于那些对数学有一定基础,但希望将数学工具与物理现象紧密结合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注意到,它在讲解二端口网络理论时,没有直接堆砌Y参数、Z参数和H参数的矩阵公式,而是先从能量传递和端口对偶性的角度阐述了这些参数的物理意义和相互转换的内在联系。这种从“物理世界”反推“数学模型”的逻辑,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应用性,让人对所学的知识点不再感到飘忽不定。
评分我手里拿着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战导向性”远超我的预期。很多理论教材在讲解完傅里叶级数或拉普拉斯变换后,就戛然而止,留给学生的是一堆高深的数学工具,却不知道该如何将其拧紧到实际的电路问题上。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仿佛是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生的工具箱。每一次引入新的分析方法,比如阻抗法或状态变量法,紧随其后的必然是一到两个典型的、可以被工程界广泛引用的案例。我特别欣赏它对非正弦周期激励电路的处理——它没有满足于仅仅计算出级数展开式,而是深入探讨了谐波分量对滤波器设计的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电路分析不再是纯粹的数学运算游戏,而成为了优化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未来打算从事电子产品设计或电力系统维护的读者来说,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无价的。读完后,我甚至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电路需要特定的功率器件,因为书中的计算结果已经直观地指向了硬件选择的合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