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
定价:79.00元
售价:51.4元,便宜27.6元,折扣65
作者:谢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3053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并且内容力求反映近些年来出现的GPS*技术和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谢钢 清华大学电工程系学士,波士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摩托罗拉等多家高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GPS接收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次项目攻坚阶段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们团队在处理一个高动态环境下的定位精度问题,传统的定位模型开始出现明显的漂移。这本书中关于多径效应的抑制方法和电离层/对流层延迟模型的详细分析,简直像是及时雨。作者没有停留在罗列已有的模型,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模型参数对最终定位精度的敏感性,甚至探讨了如何根据特定地理区域的电离层特性来定制化地调整模型参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务实,它似乎是写给那些在工程现场摸爬滚打过的人看的,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清晰,直指痛点。相比其他一些过于侧重于历史背景或宏观概念介绍的书籍,这本更像是放在工作台旁边的“工具箱”,随时可以从中提取出解决实际难题的“零件”和“方法论”。
评分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实际的工程实现和系统性能优化方面的内容,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细节处理,简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接收机中数字信号处理(DSP)部分的设计思路。作者对载波恢复环和码同步环的设计细节描述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高性能接收机应该具备的各个模块的连接逻辑和参数选择依据。例如,书中对卡尔曼滤波在跟踪环路中的应用,不仅给出了理论框架,还探讨了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的信噪比环境动态调整权重,这一点在很多偏重理论的教材中是很难找到的。我甚至可以想象出拿着这本书,对照着实际的硬件框图,一步步去调试和优化接收机性能的场景。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GPS模块提升到“能设计”GPS核心器件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参考手册,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思维方式和深层理解。
评分这部关于GPS系统的专业书籍,从我一个刚接触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一块硬邦邦的敲门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深度上的把控,书中对信号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机内部复杂算法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比如,在讲到伪距测量和差分定位技术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数学模型和误差来源,光是理解那些复杂的矩阵运算和滤波器的推导过程,我就花了不少时间。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把GPS系统从太空中的卫星一直延伸到地面接收机的芯片级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视角。不过,坦白说,对于初学者,尤其是那些更侧重于应用层开发的人来说,前半部分的基础理论部分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很多公式和物理背景知识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电子工程和通信基础才能完全消化。但一旦跨过这道坎,后续章节中关于接收机架构设计和抗干扰策略的讨论,简直是宝藏,为我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参考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偏爱使用最新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年轻工程师,我最初对这种偏向硬件和底层原理的著作持保留态度。然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任何高级应用和软件算法的最终性能,都受制于底层的物理原理和硬件实现。书中对抗干扰(Anti-Jamming)技术那几章的描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从简单的频域抑制到复杂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在GPS信号接收中的应用逻辑,并结合了实际的性能提升数据进行佐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导航系统安全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拿到信号,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恶劣的电磁环境中保护信号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这在当前对自主导航依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完导航电文的结构和时钟误差处理之后,能够自然地过渡到接收机内部的软件架构设计。这种流畅的逻辑递进,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知识点的碎片化。它不是一本帮你快速上手某个软件的速查手册,而是一本帮助你构建完整认知模型的“内功心法”。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即使面对一个全新的GPS或GNSS系统,你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的定位原理、主要的误差源以及潜在的优化方向,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像一个系统架构师一样去思考整个定位链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特定模块的参数调优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