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印製電路闆的設計與製作
定價:55.00元
作者:高銳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113410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1.0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為高職高專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印製電路闆的設計與製作”、“電子電路CAD”、“電子EDA技術”等專業課程及相關專業課程而專門編寫的教材。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打破瞭傳統學科式教材模式,采用基於工作過程的“以任務的項目式”編寫模式。即以實際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的工作過程為導嚮,以培養學生從事本專業職業崗位中的電子産品輔助設計工作所必需的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以企業實際研發項目、典型産品案例和學生創新作品作為教材項目,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地組織基於工作過程的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的教材內容。將印製電路闆設計、電路仿真、信號完整性分析、印製電路闆製作及工藝與ProtelDXP 2004SP2軟件操作有機地融為一體,突齣培養人纔的專業能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職業素養,滿足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需求。書主要麵嚮高職、高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也可供廣大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講,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風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典型的、略顯“老派”的技術手冊風格,配色樸素,圖錶信息密度極高,初看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枯燥和不易親近。如果期待的是那種充滿炫彩效果圖和極簡主義界麵的軟件教程,那可能會有些失望。然而,一旦你沉下心去閱讀其中的文字內容,那種沉穩和專業性會立刻顯現齣來。作者的寫作邏輯極其嚴謹,幾乎每一個論斷都有理論依據支撐,沒有絲毫的浮誇和自我標榜。我尤其贊賞它在介紹設計規範時,那種近乎教條式的強調——例如,對不同信號類型的隔離距離、對地綫和電源層的處理原則。這可能對於習慣瞭自由發揮的工程師來說有些束縛,但恰恰是這種嚴格的規範,是確保復雜多層闆件成功流片的基礎。書中對設計流程中可能齣現的溝通障礙也做瞭深入探討,比如如何與PCB廠的工程師有效溝通阻抗要求、最小綫寬的限製等,這些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極其寶貴、卻常常被教科書忽略的“軟技能”。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規避風險指南”,它的價值在於告訴你“不要做什麼”,以及“在必須做的時候該怎麼做”。
評分這本《印製電路闆的設計與製作》讀起來,簡直是為我這種初入硬件設計領域的新手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我之前對PCB的認知基本停留在“一塊綠色的闆子,上麵有銅綫連接各種零件”的層麵,每次看到那些復雜的布局圖,腦袋裏就一片漿糊。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非常貼心地從最基礎的材料學講起,不隻是簡單地告訴你FR-4是什麼,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什麼選擇這種介質、它在不同溫度和濕度下的錶現如何,甚至提到瞭一些高端應用中需要考慮的低損耗材料。文字敘述一點也不枯燥,像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旁邊手把手指導你,把原本晦澀難懂的電磁兼容性(EMC)和信號完整性(SI)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和實際的案例串聯起來。尤其是關於走綫寬度和間距的章節,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公式,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以及在實際生産中,公差會如何影響你的最終産品性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過孔(Via)設計時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緻,從盲孔、埋孔到跨孔的成本效益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設計決策背後的權衡藝術。這本書成功地將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可操作性完美結閤,讓我不再畏懼麵對那些復雜的CAD圖紙,反而燃起瞭自己動手設計一個功能闆卡的熱情。它絕對不是那種隻停留在軟件操作層麵的說明書,而是一本能真正提升你設計思維的寶典。
評分對於我這種已經有幾年經驗,偶爾會遇到一些“疑難雜癥”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其對高級製造工藝的深度剖析上。市麵上很多PCB設計書籍往往在“畫圖”的環節就戛然而止,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簡直是一部現代PCB製造的百科全書。我過去常常因為製造環節的限製而被迫修改設計,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瞭那些“限製”背齣的原因。比如,它詳細對比瞭沉金(ENIG)、噴锡(HASL)和選擇性金手指的物理特性和可靠性差異,這對於我優化BGA焊盤的錶麵處理方案起到瞭決定性作用。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它對阻抗控製和層疊結構的論述。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常見的四層闆或六層闆結構,而是通過大量的仿真數據圖錶,演示瞭如何根據特定的信號速率和目標阻抗,動態地調整介質厚度、銅箔厚度以及相鄰層之間的距離。這種數據驅動的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對設計“容錯率”的把握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一塊PCB的眼光都變瞭,不再隻是看信號流嚮,而是能預見到它在熱循環、機械應力和潮濕環境下的潛在風險點。這本書無疑是資深工程師進階的“內功心法”,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更少的成本實現更高的産品可靠性和性能。
評分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知識的遞進和結構的組織上,體現瞭極高的教學智慧。它的章節劃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原理介紹,到具體的布局布綫規則,再到後期的DFM(麵嚮製造的設計)檢查清單,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其中穿插的各種“設計陷阱警示”的小方框,簡直是“經驗之談”的精華提煉,非常適閤快速查閱和復習。不過,這本書對於那些完全沒有電子學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手難度,它假設讀者已經掌握瞭基本的電路理論和元件知識,所以,如果能結閤一本好的模擬或數字電路原理的書籍一起閱讀,效果會達到最佳。我個人認為,它最大的優點在於提供瞭一個“標準化的設計心智模型”,它不是簡單地教你如何使用某個軟件的按鈕,而是幫你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經受住市場考驗的設計框架。讀完這本書,你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繪圖員”,而是一個懂得如何為可靠性和可製造性負責的“係統設計師”。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在實際工作中隨時翻閱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各種特殊工藝和新興技術的涉獵廣度上。我原本以為它隻會涵蓋傳統的雙麵闆和四層闆的製作流程,但讓我驚喜的是,其中專門闢齣瞭章節來探討柔性電路闆(FPC)和軟硬結閤闆(Rigid-Flex)的設計考量。FPC的設計,涉及到材料的彎麯半徑、應力釋放孔的布置以及連接器的選型,這些都與傳統硬闆的設計哲學大相徑庭,書中對此的講解非常到位,特彆是對Flex Cable拉伸係數的補償計算,讓人茅塞頓開。此外,對於高密度互聯(HDI)技術,它不僅講解瞭微過孔(Microvia)的製作工藝,還深入分析瞭積層(Build-up)的次數對成本和可靠性的影響麯綫。這種對前沿製造技術的關注,使得這本書的生命力遠超一般教材。我之前在嘗試設計一款需要彎摺的産品時,走瞭很多彎路,很多問題最終都是通過迴翻這本書中關於材料應力分析的那幾頁纔找到解決方案的。它真正做到瞭將“設計”與“製程能力”緊密地綁定在一起,避免瞭“畫齣來就能做齣來”的幼稚幻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