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移動通信技術
定價: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段麗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1151866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針對性強,用通俗語言闡述移動通信之基本原理
實用性強,用實際案例揭示移動通信之深奧理論
知識點新,用智慧畫筆描繪移動通信之嶄新未來
《移動通信技術》以現代數字移動通信係統為主綫。盡量使知識點簡化,並將其層次化、模塊化,使不同知識點之間關係清晰,相互構成**的整體。為瞭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適應社會對移動通信人纔的需求,書中結閤目前國際上通用的GSM和CDMA兩大移動通信係統,重點介紹數字移動通信係統的基礎知識和****,以及這些技術在當前及今後實際移動通信係統中的具體應用。
本書是關於介紹“移動通信技術”的教學用書,全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數字移動通信係統及應用、移動信道中的電波傳播、分集接收及跳頻技術、組網技術、信息有效傳輸技術、GSM數字移動通信係統、CDMA數字移動通信係統、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同時,對TD-SCDMA所采用的先進技術,如智能天綫、接力切換、動態信道分配及其對係統性能的改進進行瞭詳細分析。 本書可作為理工院校通信技術、應用電子信息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大專學生的專業課教材。
本書在全麵講述移動通信基本原理、基本技術的基礎上,係統地介紹當今廣泛使用的移動通信係統,詳盡地闡述現代移動通信的各種新技術。全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數字移動通信係統及應用、移動信道中的電波傳播、分集接收及跳頻技術、組網技術、信息有效傳輸技術、GSM數字移動通信係統、CDMA數字移動通信係統、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同時,對TD-SCDMA所采用的先進技術,如智能天綫、接力切換、動態信道分配及其對係統性能的改進進行瞭詳細分析。本書還深入探討瞭第三代移動通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的發展現狀。每章設有章節內容、重點、難點、學習方法、小結和多種類型的習題,便於學生學習掌握。
本書可作為理工院校通信技術、應用電子信息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大專學生的專業課教材,同時也可作為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參考用書。
章 概論
1.1 移動通信及其特點
1.1.1 移動通信的概念
1.1.2 移動通信的特點
1.2 移動通信係統的分類
1.2.1 工作方式
1.2.2 模擬網和數字網
1.2.3 移動通信係統中的多址方式
1.2.4 移動通信係統中不同多址方式的頻譜效率
1.3 常用移動通信係統
1.3.1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1.3.2 集群移動通信係統
1.3.3 無綫尋呼係統
1.3.4 第二代無繩電話
1.3.5 衛星移動通信係統
1.3.6 通用分組無綫業務通信係統
1.4 移動通信的基本技術
1.4.1 基本技術
1.4.2 數字通信技術
1.4.3 移動信道的數字信號傳輸
1.5 移動通信的發展曆程
1.6 移動通信的標準化
1.7 移動通信發展的主要技術及發展方嚮
1.7.1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概述
1.7.2 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現狀
1.7.3 移動通信發展的主要技術及發展方嚮
小結
習題
第2章 移動信道電波傳播
2.1 移動信道中電波傳播方式
2.1.1 電波傳播
2.1.2 直射波
2.1.3 大氣中的電波傳播
2.1.4 障礙物的影響與繞射損耗
2.1.5 反射波
2.2 移動信道的電波傳播特性
2.2.1 電波傳播特性分析
2.2.2 電波傳播的衰落特性
2.2.3 多徑時散與相關帶寬
2.2.4 多徑衰落信道對數字信號傳輸的影響
2.3 移動信道損耗估算
2.3.1 地形、地物分類
2.3.2 Okumura-Hata模型
2.3.3 COST-231-Walfish-Ikegami模型
2.3.4 通用校正模型
小結
習題
第3章 移動信道的噪聲和乾擾及抗乾擾技術
3.1 移動通信中的噪聲和乾擾基本概念
3.1.1 基本概念
3.1.2 噪聲
3.2 鄰道乾擾
3.3 同道乾擾
3.4 互調乾擾
3.4.1 産生互調乾擾的原因
3.4.2 互調産物與互調乾擾
3.4.3 發射機互調乾擾與接收機互調乾擾
3.5 分集技術
3.5.1 分集接收的概念
3.5.2 分集方式
3.5.3 閤並方式
3.6 其他抗衰落抗乾擾技術
3.6.1 近端對遠端的乾擾
3.6.2 擴頻技術
3.6.3 自適應均衡技術
小結
習題
第4章 組網技術
4.1 小區和區群的概念
4.1.1 小區的概念
4.1.2 頻率復用的概念
4.1.3 區群的概念
4.2 小區的設計與規劃
4.2.1 帶狀服務區的設計與規劃
4.2.2 麵狀服務區的設計與規劃
4.3 信道分配技術
4.3.1 空閑信道的選取方法
4.3.2 信道分配
4.3.3 越區切換
4.4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設計與實現
4.4.1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頻率規劃
4.4.2 服務等級和話務量的計算
小結
習題
第5章 信息有效傳輸技術
5.1 信源編碼
5.1.1 信源編碼的作用
5.1.2 信源編碼的可行性
5.1.3 實用語音編碼技術
5.1.4 GSM的語音編碼——規則脈衝激勵長期預測編碼器(RPE-LTP)
5.2 信道編碼
5.2.1 信道編碼的作用
5.2.2 信道編碼的分類及基本原理
5.2.3 實用信道編碼技術
5.2.4 GSM的信道編碼
5.3 交織技術
5.3.1 交織技術的基本原理
5.3.2 GSM的交織
小結
習題
第6章 GMS數字移動通信係統
6.1 GSM組成結構及基本功能
6.1.1 GSM組成結構及各部分功能
6.1.2 主要接口和接口協議
6.1.3 GSM蜂窩係統的無綫傳輸方式
6.1.4 信道及其組閤
6.1.5 時隙的格式
6.1.6 邏輯信道的映射
6.1.7 信號強度的測量
6.2 移動颱編碼技術
6.2.1 GSM通信區域劃分
6.2.2 移動颱的識彆碼
6.2.3 移動颱號碼
6.2.4 位置區和基站的識彆碼
6.3 移動颱的漫遊過程與位置更新
6.3.1 移動颱的狀態
6.3.2 漫遊
6.3.3 位置更新
6.4 過區切換
6.4.1 切換的概念
6.4.2 切換過程
6.4.3 切換準備
6.4.4 切換的類型及流程
6.5 鑒權與加密
6.5.1 鑒權
6.5.2 加密
6.6 齣局呼叫和入局呼叫的接續過程
6.6.1 齣局呼叫接續過程
6.6.2 入局呼叫接續過程
小結
習題
第7章 CDMA數字移動通信係統
7.1 CDMA係統的基本原理
7.1.1 擴頻通信原理
7.1.2 擴頻通信主要特點
7.1.3 CDMA碼序列
7.1.4 CDMA的基本原理
7.2 CDMA通信係統的傳輸方式
7.2.1 邏輯信道
7.2.2 CDMA正嚮傳輸信道的構成
7.2.3 CDMA反嚮傳輸信道的構成
7.2.4 正嚮傳輸信道和反嚮傳輸信道的比較
小結
習題
第8章 G和未來移動通信係統
8.1 G概述
8.1.1 IMT-2000係統結構
8.1.2 各種業務類型及特點
8.1.3 ITU對IMT-2000的相關規定
8.2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8.2.1 WCDMA(UMTS)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8.2.2 TD-SCDMA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8.2.3 cdma2000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8.3 第三代移動通信關鍵技術
8.3.1 高效的信道編碼技術
8.3.2 功率控製技術
8.3.3 RAKE接收技術
8.3.4 軟切換及接力切換技術
8.3.5 OFDM技術
8.3.6 智能天綫技術
8.3.7 多用戶檢測技術
8.3.8 動態信道分配
8.3.9 全IP的核心網
8.4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
8.4.1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的概念
8.4.2 第四代移動通信關鍵技術
小結
習題
這本《現代光縴通信係統》讀起來真讓人眼前一亮,作者在深入淺齣地講解光縴通信的基本原理時,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洞察力。首先,書中對於光縴的傳輸特性,比如色散、損耗以及非綫性效應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詳盡。我特彆喜歡它引入瞭大量的實際工程案例,使得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立刻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討論超低損耗光縴的應用時,作者不僅給齣瞭理論模型,還對比瞭不同年代光縴的實際衰減麯綫,這種對比非常有說服力。而且,書中對光電轉換器件的介紹也極其到位,從PIN光電二極管到雪崩光電二極管(APD)的工作機製和噪聲特性,分析得非常透徹。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數理基礎,但對於希望深入理解現代光網絡架構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尤其是關於DWDM(密集波分復用)技術在光縴容量提升中的作用,章節內容組織得層次分明,從濾波器的設計到光放大器的性能優化,都有獨到的見解。讀完後,我對當前全球光縴網絡骨乾網的構建有瞭更宏觀和深入的認識,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拓寬。
評分我對《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的閱讀體驗是非常震撼且發人深省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避開瞭對AI技術原理的贅述,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結構性衝擊和潛在的道德睏境上。作者以極為嚴謹的法律和哲學框架,剖析瞭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的根源——數據、模型設計乃至監管缺失——並詳細對比瞭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與美國加州法案在數據主權和問責製上的不同側重。書中關於“可解釋性AI”(XAI)的討論尤其深刻,它探討的不僅僅是技術上如何打開黑箱,更深層次是如何在“效率”與“透明度”之間進行社會契約的重新協商。讀到關於自主武器係統(LAWS)的那一章時,我幾乎無法閤捲,作者對“人類意義上的控製權”的界定和辯護,將傳統的戰爭倫理推嚮瞭數字時代的極限拷問。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在討論AI能做什麼,而是在嚴肅地追問:AI應該做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確保它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評分《復雜網絡動力學與控製》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且富有哲學意味,它不是一本單純的數學工具書,更像是一次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作者巧妙地將圖論、非綫性動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的思想融會貫通,探討瞭諸如小世界效應、無標度特性以及同步現象在真實世界中的體現。例如,它對病毒傳播模型(SIR模型)的變體分析,結閤瞭網絡異質性(即節點度的差異)的影響,提齣瞭比傳統模型更貼近現實的預測框架,這對於公共衛生政策製定者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於信息流和意見傳播的建模,它用精妙的數學語言描述瞭“群體極化”現象是如何在社交網絡中産生的,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能力讓人拍案叫絕。不過,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需要讀者對微分方程和概率論有紮實的功底,某些高階矩陣運算的推導過程需要反復揣摩。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任何由連接構成的係統——無論是電力網絡、交通係統還是金融市場——的方式都徹底改變瞭。
評分最近翻閱的這本《嵌入式係統設計與實踐》,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底層硬件控製充滿好奇心的“動手派”量身定做。它的敘述方式非常貼近實際開發流程,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開篇就直接帶你進入微控製器(MCU)的架構世界,講解I/O端口、中斷服務程序(ISR)的編寫規範時,每一個代碼示例都經過瞭精心挑選,直接就能在開發闆上跑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實時操作係統(RTOS)的講解,沒有陷入復雜算法的泥潭,而是聚焦於任務調度、信號量和消息隊列這幾個核心機製如何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下高效運行。書中穿插的那些“調試技巧與陷阱”部分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像如何利用邏輯分析儀捕獲時序錯誤,或者處理堆棧溢齣的常見手法,這些都是教科書上找不到的“武功秘籍”。雖然書中的例子主要基於ARM Cortex-M係列,但其方法論是完全通用的,讓我對未來接觸其他平颱也能保持信心。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在於理解瞭硬件抽象層(HAL)的設計哲學,這極大地提升瞭我編寫健壯、可移植嵌入式代碼的能力。
評分這本《高級數據結構與算法優化》完全是為那些渴望榨乾每一毫秒計算時間的資深開發者準備的“武功秘籍”。它的內容深度遠遠超過瞭一般的大學教材,直插底層,探討的是如何針對特定硬件架構(比如多核並行、緩存局部性)來設計和實現極端高效的算法。我最欣賞的是它對“算法復雜度”的解析不再停留在漸進符號(Big O)層麵,而是引入瞭實際的時鍾周期分析和性能計數器(Performance Counters)的應用。書中關於圖算法的討論,比如如何針對稀疏圖優化鄰接錶存儲,或者如何利用SIMD指令集加速矩陣乘法,提供瞭大量可以直接應用於高性能計算(HPC)的實戰技巧。特彆是那幾章關於內存層次結構的算法重構,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動態規劃和分治策略的理解,讓我明白瞭在現代處理器流水綫上,數據如何流動比運算本身更關鍵。對於那些正在從事編譯器優化、大規模圖形渲染或者金融量化交易底層開發的同行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將理論轉化為極緻性能的思維範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